2023-2024学年江苏省镇江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通关试卷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xǐ)                 肇(zhào)                 彷徨(páng huáng) B.儒家(rú)                 诚意(chéng)            袖手旁观(xìu) C.遵照(zhūn)             毅力(yì)                 不知所措(cuò) D.华裔(yì)                 接触(chù)               埋没(mái) 2、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怖 调零 署名 名人逸事 B.和蔼 襁褓 趋势 挑拨离间 C.挚爱 卑鄙 绚丽 豁然开朗 D.拙劣 枯燥 纳闷 阳奉阴违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广大官兵总是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B.5000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C.在2020年春晚中,当看到黄晓明等人演出的小品《机场姐妹花》时,全家人都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D.春天已经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希望也在每一个人心中潜滋暗长。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搜集、整理、研究的结果。 B.通过 5G 全新技术的支撑,让未来数据可视化成为新闻生产的关键性技术。 C.教育部门多次再三强调,各个学校要坚决避免学生私自下河游泳,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安全观念。 D.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必将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新征程。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按照提示默写恰当的语句。 (1)《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周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明写潭中鱼,实写潭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描写潭中鱼动静相宜、灵动有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          )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皆叹惋(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乙】 南阳刘驎之,高率①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苻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人名)将尽訏谟之益②,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③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受所饷缘道以乞④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⑤无用,翛然⑥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率:率直。②尽訏谟(xū mó)之益: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③贶(kuàng):赐予。④乞:这里指“赠送”。⑤陈:陈述。⑥翛(xiāo)然:洒脱、自由自在的样子。 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驎 之 闻 命 便 升 舟 悉 受 所 饷 缘 道 以 乞 穷 乏 5.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文段【甲】中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对故事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2)【乙】文中刘驎之被征为长史,期间他做了哪些事?(用原文回答) 试比较甲文的作者陶渊明和乙文中的刘驎之有何异同?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小说阅读 碗底香 陈小庆 终于开饭了,他几乎是跑着奔向食堂的。 今天做的是他最喜欢的红烧牛肉面,他看到自己饭盆里竟有好几块牛肉,最关键的是有一块还特别大,居然比一只完整的核桃还要大,他似乎觉察到打饭的师傅当时迟疑了一下,但手终于没有抖,还是将那大块牛肉给他妥妥地盛进了饭盆里。 端着饭,走到外边,坐在一块空心砖上,虽然饿极了,虽然是他最喜欢的牛肉面,他却慢条斯理地吃着,他享受着美味。不像那个首先急着把饭里的牛肉挑着吃了的二狗子﹣﹣吃那么快会很快吃完,很快吃饱,很快失去享受的时间。尤其是那块最大的牛肉,他毫无疑问地会留到最后吃,等吃完所有的面条、碎肉,喝光所有的汤之后再去细细品味,仔细享受,这叫碗底香。在他,这样吃饭也是人生一大享受! 他一边品味着牛肉面,一边想着自己儿子小虎马上就要娶媳妇了,那个姑娘已经同意嫁给小虎了,嫁到在城里没有房子的他们农村的家了!他得多干活多赚钱,风风光光把儿媳妇娶进家门。 此时,饭盆里的那块肉,几乎是支撑他力气的最有力的保障,也是他辛苦后的一份安慰。 从小他就有把好东西留到最后的习惯,过去家里穷,娘做面条时,炒个鸡蛋已属最好的午饭,那时节他总是把饭先吃光,再去吃炒鸡蛋,最后嘴里的炒鸡蛋味儿会留存一下午。让人觉得生活美好有意义。他还喜欢把最甜的放在最后,把最好的消息在心底憋好久,六年级时,他破天荒地考了个年级第一,回家就一直没有吭,最后竟然没有说,还是娘听邻居小孩说的。娘看着他笑,他也笑,仿佛那最好吃的还在碗里放着,还可以享受那份惊喜。娘告诉过他,先苦后甜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他一直不舍得把那些好东西提前吃掉用掉,甚至到该吃该用时仍然还要保留好久。 他喝了口牛肉面汤,滋味十足,望望那块牛肉,心里踏实极了。十六岁时他拥有了第一双回力球鞋,穿惯了黄胶鞋的他,一直舍不得穿,只在劳动节和国庆节时穿过那么几天,大部分时间还是黄胶鞋,后来他发现鞋小了,自己在十八岁时再也穿不上那尚且八九成新的回力鞋了。那双鞋,至今在家里放着,像是收藏品,曾经他想让儿子穿,儿子却无论如何也不穿。 他开始品饭盆里的碎牛肉。明天据说会发工资,包工头说了两个月了,一定要在麦收之前把欠大家的去年的工钱发到手里,而他们很多人已经打算后天回乡割麦子了! 碎牛肉几乎没有口感,他望了望那大块牛肉,原谅了这些碎肉。筷子却不去动一下那大的,从小养成的习惯,使他根本不会在饭还多时去动那些“镇碗之肉”的。也因为这个好习惯,他存到了一些钱,家里才翻盖了房子,儿子才能说上对象。 过去在乡下,他碗里的肉或者鸡蛋一直是别人眼中的诱惑,大柳树下吃午饭,他总是会在碗里留下最好的,直到吃完了饭,才会认认真真吃掉那些最好的,让一顿饭有了悠长的香味。三十年前,在乡下,碗里有肉或者有鸡蛋,会很有面子,他是那时养成了很慢很慢吃饭的习惯的,他享受着自己碗里有宝的感觉﹣﹣生活就是这么有奔头! 很多工友都吃完了,在抽烟聊天,他却还有好几口面没有吃完,他一根一根面吃着,碎肉已没有了,但他碗底有香,心里有底儿:镇碗之宝还在,动都没动呢!他们都是端着铁盆盛饭的,都是一步到位,没有再去打饭的麻烦,那么大个铁盆,足可以吃很饱。 吃完最后一根面条,喝光最后一口汤,盆里只有那个大块头的牛肉了,那深酱色的肉,吸足了调料,那要一口吞下去,能嚼上两分钟才可以咽下去。 他停顿了一下,显得郑重地夹起那块肉,多年养成的习惯,尊重食物,更要慎重对待那些最好的,那些都是生活的精华,是我们热爱生活的理由!他每次在享受最后一口美味时,都会停顿一下,调整好味觉、视觉,说高级一点应该还调整好了灵魂,准备接受那种痛快舒爽﹣﹣他夹起那块肉,发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沉,也许是自己用劲过于大了吧,他调整了下呼吸,把肉隆重地送入口中,上下牙合在一起,然后他便流下了泪水…… 那块让他期待了一顿饭,瞟了无数眼,几乎支撑了他全部幸福感的大块牛肉,竟然是一块切得方方正正的姜! 1.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他调整了下呼吸,把肉隆重地送入口中,上下牙合在一起,然后他便流下了泪水…… 3.小说结尾写那大块牛肉竟然是一块姜,其实这并不突然,作者在前文已有几处暗示,请找出并简要概括。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反应进城打工者生存的艰辛,也有人认为是倡导一种先苦后甜的生活观。你认同哪一个观点?请结合小说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五、诗歌鉴赏(共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托物起兴(比兴手法)。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协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七、作文(共40分) 选择一部你读过的名著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