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学案【学习引导】《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第二篇文章《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一篇人物通讯,记述了一位“党的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事迹,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历程和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伟大信念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特别注意文章通过典型素材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的写法也可以对照小标题,概括分析作者使用了哪些具体事例,并思考这些事例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着重把握文章“以言见人”的特点,要从中概括出“焦裕禄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素养目标】1.分析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归纳主要事件及蕴含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2.分析文章“以言见人”的特点,分析语言的特色3.感受焦裕禄的伟大人格,学习焦裕禄高尚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习重难点】掌握人物通讯的写法,学习焦裕禄精神品质的现实意义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文章的现实意义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穆青(1921—2003),当代著名新闻记者,原名穆亚才,祖籍河南开封杞县 “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临汾,进了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传做宣传工作。
穆青所写的作品有:《管得宽》《一厘钱精神》《驯水记》等冯健(1925—)原名樊煦义,1925年生,河南新野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和解放前夕他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撰有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宽》等1949年后冯健被调新华社工作1965年冬,他与穆青、周原一道赴河南兰考采访焦裕禄的事迹,写出了那篇曾经感动了亿万读者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周原(1928—2011),原名乔元庆,河南省偃师县夹沟村人1948年,周原选择了新闻工作,调入新华社任记者、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奖与穆青等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使他闻名全国2.了解写作背景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1964年12月份,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随后,穆青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
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3.了解兰考县今日兰考风貌55年前,焦裕禄拼尽一生,发誓改变兰考面貌55年后的今天,兰考迎难而上,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今天是兰考85万人民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兰考戴了几十年的穷困帽子终于摘掉了,兰考脱贫了!”3月27日上午,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兰考县退出贫困县”新闻发布会上激动地说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扶贫办主任张继敬宣布: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国务院扶贫办委托第三方对兰考贫困退出情况进行专项评估,数据显示兰考县贫困发生率为1.27%,低于2%的退出指标,符合退出标准省政府已正式批准兰考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据此,兰考成为我省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退出的贫困县兰考县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兰考县委、县政府作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当时,兰考还有115个贫困村、7.7万贫困人口。
4.走近中心人物—焦裕禄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男,汉族,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焦裕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9月25日,焦裕禄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5.解题“县委书记“是焦裕禄的身份,“榜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写作目的,“焦裕禄”是这篇通讯的写作对象由题目可知,本文是通过介绍焦裕禄的事迹,赞扬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的共产党人精神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盐碱( ) 鲜血( ) 抡着( )淤塞( ) 跋涉( ) 部署( ) 颤抖( ) 噙着( ) 巍然( )2.解释词语。
来龙去脉: 不辞劳苦: 白帐子猛雨: 滔滔不绝: 神情自若: 泣不成声: (二)初读课文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明确本文的写作结构和顺序 【思考2】划分层次 (三)有感情的朗读文本,感受焦裕禄的精神品质。
三、文本研究【思考1】文章是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焦裕禄形象的? 【思考2】品读语段l 任务活动:读完文章,哪个地方令你感触最深,为什么?①第十五段: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集中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②第十九段:他说:“我说,你们记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最后一条” ③第二十四段: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
风雪中,他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④第三十二段: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肚子在作笔记显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汇报的同志看到这情形,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而他,看起来还是神情自若的样子,说:“说,往下说吧 【思考3】鉴赏本文“以言见人”的特点l 任务活动:找出各部分典型的语言,并分析其作用。
一)导语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