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认识22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8个字,会写32个词语语言积累◎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摘抄课文中表达准确形象的句子◎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阅读理解◎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想象到的景象◎能通过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能留心周围事物,养成连续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习做好观察记录口头表达◎能在小组讨论时注意音量适当◎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书面表达◎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能在小组内分享观察日记,并进行评价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公众号:小学生拾遗》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精品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暮江吟》3.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过程】板块一 诵读古诗,揭题导入1.全班诵读诗句课件出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2.引导:你发现这些诗句的共同之处了吗?(都是写傍晚时分的景色)3.导入: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描写了傍晚的景色板书诗题)4.品读诗题1)学生齐读诗题2)引导:诗题中的哪个字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点拨:“暮”字上面是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是一个“日”,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3)提问:诗题是什么意思呢?(吟咏傍晚江景的诗)①古诗描写的时间是傍晚时分,地点是江面上。
②点拨:“吟”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如《石灰吟》《游子吟》等③指导朗读诗题:“吟”字可以读得舒缓一些指名读——齐读)【设计意图】归类呈现描写黄昏的诗句,学生诵读诗句,在类比中初步感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色,自然导入诗题,为理解题目渗透方法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自读古诗,要求: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朗读古诗,教师随机正音1)指名朗读古诗提示:“瑟、似”是平舌音2)指导识记生字①形近字比较识记“暮”:“暮”与哪几个字很像?相机组词加以区别:暮(日暮) 墓(墓地) 慕(羡慕) 幕(夜幕) ②联系旧知识记“瑟”:和“琴”比较,两个字都有两个“王”,和乐器有关3)指导书写“暮”和“吟”两个字①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②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提示:“暮”字中的两个“日”,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下面的“日”要写得稍瘦长一点儿;“吟”的右边是“今”,不是“令”③学生练习写字3.学生练读古诗,指导读好节奏1)学生试读2)男女生赛读4.理解诗意1)提问: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太理解呢?(2)学生反馈3)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残阳”①学生查字典了解“残”字的意思②提问:“残阳”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③课件出示“西沉的太阳”的图片。
学生理解“残阳”就是夕阳4)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瑟瑟”“可怜”“真珠”等词语的字面意思5)教师引导:读了古诗,你知道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吗?(残阳、江水、露珠和月亮)【设计意图】字词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这里的教学方法根据字形特点选择,注重实用性依据文本内容选择重点字词教学,能达到读通古诗的目的从学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借助图片、依据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中难懂的字词,继而帮助学生读懂古诗的内容板块三 展开想象,读出诗境1.学习第1、2句诗1)引导:自由读第1、2句诗,你认为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2)引导学生交流预设1:“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写出了阳光是铺在水面上的,是要落山时的太阳教师点拨:那为什么不用意思相近的“照、射、洒”等字呢? 预设2:“铺”字写出了太阳斜斜地照在水上面,江水一半是绿的,一半是红的 教师点拨:是啊!这时的夕阳已经接近地平线了,余晖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就像铺地毯般平铺过来(教师做“铺”的动作),所以作者用“铺”而不用其他同样表示照射的字,可见诗人在用字上面非常讲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3)想象画面,品读诗句①教师引导:诗人面对美景陶醉了,夕阳多么柔美!江水多么恬静!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呢?好好体会体会,把诗人的感觉读出来,好吗?②学生朗读诗句。
③教师引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景象?预设1:血红的夕阳只留了半边脸在地平线的尽头,被阳光照到的江面是多么红啊,而没有被照到的江水则是青绿色的,比白天颜色更深了,好美啊!预设2: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将余晖铺洒在江面上被残阳照射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另一半江水却是青绿色的④全班齐读诗句2.学习第3、4句诗1)教师引导:漫步江边,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夕阳带着无比眷恋之情离开了,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此时作者又看到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2)学生交流①预设1:天边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ɑ.教师引导:请你说说新月还像什么b.课件出示:如蛾眉,似镰刀,像小船c.教师解说:新月的形状像个反C字,即“月似弓”②预设2:露水像珍珠一样ɑ.大家见过露水吗?见过珍珠吗?它们是怎样的?(露水是一颗颗大水珠,早晨上学时路边的小草上就有露水;珍珠圆圆的,具有明亮艳丽的光泽)b.教师引导:诗人陶醉于美景中,还在留恋逝去的夕阳,美丽的江水此时一弯新月悄悄地挂在天边,他被惊醒了,看到了可爱的月亮,猛低头,发现脚下被月光映照的露水,更加晶莹剔透这么奇丽的景色,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生齐读“可怜九月初三夜”) (3)教师提问:那么“初三夜”到底可爱在哪里呢? 学生理解诗句后想象画面:弯弯的月亮高挂在天空中,在月光的照耀下,露珠晶莹剔透,像粒粒珍珠,美丽极了。
(4)学生朗读诗句设计意图】紧扣“铺”字,换词比较、联系生活实际联想,学生在脑海中重构诗句描绘的美景 抓住两处比喻,引导学生延展想象月亮还像什么,露水又像什么这样的想象有根据有基础在教师用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受美景,诵读诗句,步步深入,体现了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板块四 拓展延伸,背诵古诗1.补充资料,了解诗人情怀1)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这首写景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写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自求外任,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经江边时吟成此诗2)教师引导:此时此刻,白居易的心情是怎样的呢?(3)学生交流,再指名朗读古诗,读出感受4)教师引导:先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后有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白居易在江边干什么呢?(散心 赏景 吟诗) (5)教师引读:是的,诗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学生齐读那样自由愉悦的心境!学生再次齐读2.尝试背诵课件出示诗句描绘的风景图,一生口述诗句描写的景色,一生背诵对应的诗句3.看风景图,学生背诵全诗4.延伸拓展1)将下面几个词语填入句子中读一读课件出示:夕阳 残阳 斜阳 落日 白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 残阳 )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浮云游子意,( 落日 )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 白日 )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雨后复( 斜阳 ),关山阵阵苍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 ·( 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这些诗词句借夕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探究设计意图】“残阳”点明诗句描写的时间,诗人还借此表达自己的心境这个环节让学生走近诗人,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诵读诗句,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情感的品味能力拓展环节又补充了和夕阳有关的诗词句,把学生的视角带向更广阔的诗文世界板书设计】暮江吟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缘、骚、逊、输”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题、侧”等10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雪梅》,默写《题西林壁》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过程】板块一 初读,识字写字1.导入新课,初读古诗1)自由读一读《题西林壁》《雪梅》,圈出不认识的字2)同桌之间相互听读,读准字音2.识字写字,读通古诗1)指名朗读两首古诗,相机正音。
指导读准“岭、峰”两个后鼻音2)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3)重点指导:“降”是多音字,在诗句中读xiáng,组词“投降”逊”的读音为xùn,不能读成sūn阁”本音读gé,这里同“搁”,读gē4)同桌互读互听,纠正读音5)指导书写要求会写的字:缘、降、输缘”左窄右宽,右上部和“互”有相似的部分降”第七笔是竖折,不能写成横输”字右边中间的短横不能漏写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自读两首诗后重点指导识字写字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着力,这样,教学效率会提高很多板块二 再读,读懂意思1.学习古诗《题西林壁》1)请学生读这首诗的题目,注意在“题”的后面稍作停顿2)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出节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学生自读全诗,感知诗意①出示学习要求:轻声读全诗,借助注释,看看能读懂些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同桌②学生自由读,相互交流③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学生交流预设: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从诗句“远近高低各不同”读出来的横着看庐山是“岭”,侧着看庐山是“峰”,从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读懂的④相机引导学习“岭”和“峰”: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山字旁,显然都和山有关,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课件呈现“岭”和“峰”的图片,请学生查字典后判断:哪个是“岭”?哪个是“峰”?(岭是连绵起伏的;峰是陡峭不平的)⑤请学生再说说第1句诗的意思: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
⑥过渡:苏轼不仅横看、侧看,还怎样看庐山?谁来读?(远近高低各不同)⑦引导交流:那么,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请展开想象,试着说一说课件出示填空课件出示:从远处看,庐山______;从近处看,庐山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