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铁研制方案论证报告

举报
资源描述
1电磁铁研制方案论证报告 1.1电磁铁结构组成 电磁铁由固定衔铁、动衔铁组件和激励线圈组成,其中固定衔铁包括左固定衔铁1和右 固定衔铁2,动衔铁组件包括内侧动衔铁3、外侧动衔铁4、永久磁铁5和动作杆6 (轴), 激励线圈包括由左内侧激励线圈7、右内侧激励线圈8组成的线圈组一和左外侧激励线圈9、 右外侧激励线圈10组成的线圈组二。两个线圈组用于实现双余度。永久磁铁(由4〜6块磁 瓦拼接成的永磁环)径向充磁,动衔铁组件各部分固联在一起。 1.2工作原理 1.2. 1激励线圈组无电流时的情况 当线圈中没有电流通过时,动衔铁组件有两个稳定的平衡位置,一个是动衔铁组件位于 左极限位置,另一个是动衔铁组件位于右极限位置。当动衔铁组件位于左极限位置时,左磁 路的磁阻很小而右磁路的磁阻很大,永久磁铁的发出磁通绝大部分通过左磁路,而只有很小 一部分通过右磁路,因此动衔铁组件被牢固地吸持在左极限位置;当动衔铁位于右极限位置 时,情况与上述相反,动衔铁组件被牢固地吸持在右极限位置。 动衔铁组件还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衡位置,即动衔铁组件位于行程的中立位置。这时左 右气隙的距离相等,左右磁路的磁阻相等,磁通也相等,动衔铁组件受到左、右固定衔铁的 吸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动衔铁组件处于平衡状态。但是这是一种不稳定平衡,只要 气隙有微小变化,该平衡就将被破坏,从而回到左或者右极限位置。 所以,动衔铁组件实际上只存在两个平衡位置,正因如此,这种电磁铁又被称为双稳态 电磁铁。当线圈中没有电流时,由永磁体提供的电磁力将动衔铁组件吸合在左极限位置或右 极限位置。双稳态电磁铁的动衔铁在行程的两个极限位置上,不需要消耗任何能量即可保持。 1.2.2激励线圈组通有电流时的情况 当给激励线圈通以直流电流时,电流便沿磁路 产生磁通,磁路包含了左、右工作气隙, 由于永久磁铁在左、右工作气隙产生的磁通方向是相反的,因此通过其中一个工作气隙中的 磁通增大,而通过另外一个工作气隙的磁通减小,动衔铁组件最终沿磁通增大的方向运动。 (1) 由左极限位置向右极限位置运动 当动衔铁组件处于左极限位置时,将激励线圈中通以方向如图7的直流电流,该电流产 生的磁力线方向与永久磁铁在固定衔铁左端的磁力线方向相反,与永久磁铁在固定衔铁右端 的磁力线方向相同,因此左磁路中的磁通减小,固定衔铁左磁极对动衔铁组件的吸力减小; 右磁路中的磁通增加,固定衔铁右磁极对动衔铁组件的吸力增加。当电流增加到一定值时, 动衔铁组件所受的合成吸力将使动衔铁组件向右运动。一旦动衔铁组件向右运动,动衔铁组 件的左端与固定衔铁左磁极之间就出现了空气间隙,左端的磁阻开始增大,右端的磁阻开始 减小。静铁心左磁极对动铁心的吸力越来越小,右磁极对动铁心的吸力越来越大,动铁心向 右运动的合力越来越大,动铁心加速向右运动。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动铁心右端与静铁心的 右磁极接触,运动过程结束,这时动铁心重新被永久磁铁吸合,处于稳定状态。当切断激励 线圈的电流时,动铁心的位置不会改变。 (2) 由右极限位置向左极限位置运动 当极化电磁铁处于右极限位置时,给线圈中通以与上述方向相反的直流电流,该过程与 上述过程相反,动铁心向左运动,一直持续到动铁心左端与静铁心的左磁极接触,运动过程 结束。当切断控制线圈的电流时,动铁心被永久磁铁的作用牢靠吸持在左极限位置。 由上述可知,极化电磁铁将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相结合,由永久磁铁实现两个极限位置的 保持功能,通过给控制线圈通正向电流或反向电流来提供能量,使动铁心从一个稳态过程过 渡到另外一个稳态。切换过程结束后,又由永久磁铁实现位置保持功能。 二电磁铁数学仿真模型及设计计算报告 2.1磁性材料的选择 固定衔铁和动衔铁选用软磁材料铁钻合金1J22,该材料具有饱和磁感应强度坊高(达 2.4T),居里点高(达980°C )等优点。适合作重量轻,体积小,耐高温的航空及空间元件。 永磁体选用稀土铉铁硼材料N48H,最大工作温度高(达120°C ),该材料具有剩余磁 感应强度大(达1.4T),矫顽力乩.大(达1700kA/m)等优点。 2. 2通电电流和漆包圆线线径的选择 电压:28±2.8VDC: 电流:不大于5A: 线圈绕组选用铜漆包圆线。 左、右两侧的内线圈绕组所选取的漆包圆线导体的标称直径刀= 0.67mm, I级漆膜厚度 0.028mm ,因此漆包圆线最大外径Z) = 0.726mm 0左、右两侧的内线圈绕组均绕12层。 左、右两侧的外线圈绕组所选取的漆包圆线导体的标称直径47-0.71mm, I级漆膜厚度 0.028mm ,因此漆包圆线最大外径Z) = 0.766mm 0左、右两侧的外线圈绕组均绕12层。 内绕组径向厚度为0.726x12 = 8.7mm,外绕组径向厚度为0.766x12 = 9.2mm。线圈支 架内径为23mm ,内绕组外径=外绕组内径=23 + 8.7 = 31.7mm ,外绕组外径 =31.7+ 9.2 = 40.9mm。左外侧每层绕线数=21.5/0.766 = 28匝,左内侧每层绕线数 = 21.5/0.726r29匝;右外侧每层绕线数=22.2/0.766 = 29匝,右内侧每层绕线数= 22.2/0.726 = 30 匝。 左外线圈与右内线圈串联组成线圈绕组一;左内线圈与右外线圈串联组成线圈绕组二。 绕组一: 左外线圈匝数W„ =28x12 = 336匝 电阻& =〃一= 1.724x10「8 x S 336x^(31.7+40.9)x10° ~兀(0.71x10」尸/4 = 3.337Q 162 x 兀(23+ 27.3) + 180x7:(27.3 + 31.7) xlO-3 =2.883Q 右内线圈匝数% =30x12-18 = 342 c I 1.724x10-8 R\2= p— = 7^? X 1- S 兀(0.67x10 一)/4 绕组一总电阻 & =乌 +&2 =3.337 + 2.883 = 6.220。, 左外线圈的面积 S” =9.2x21.5x10—6 =1.978x10-4H? 右内线圈的面积 §2 =8.7x22.2x10「6 -8x10* =1.8514x105 正常工作状态下电流4 = 28/6.220 = 4.502A 左外绕组的电流密度"=/阴]/§| =4.502x336/1.978x107 =7.647x1()6A/n? 右内绕组的电流密度 “2 =/阴2/罡=4.502x342/1.8514x101 =8.316x1()6A/n? 电压最小时电流Z, =25.2/6.220 = 4.051A 左外绕组的电流密度 JU=I'WU/SU = 4.051 x336/1.978X10-4 = 6.881 xlO6A/m2 右内绕组的电流密度 /12 =ZX2/S12 =4.051x342/1.8514xl0-4 =7.483xl06A/m2 绕组二: 右外线圈匝数=29x12 = 348匝 电阻% M = L724"x3*探等甘。」=3.456Q 左内线圈匝数=29x12 = 348匝 绕组二总电阻 R2=R2l+R22 =3.456 + 2.924 = 6.3800 , 右外线圈的面积 S21 = 9.2x22.2x 10^6 =2.0424xlO^m2 左内线圈的面积 S22 =8.7x21.5xl0-6 =1.8705xl0^4m2 正常工作状态下电流12 = 28/6.380 = 4.389A 右外绕组的电流密度 J21 =/2W!1/S21 =4.389x348/2.0424x10^ =7.478xl06A/m2 左内绕组的电流密度 J22 = Z2W,2/S22 =4.389x348/1.8705x10^ =8.166xlO6A/m2 电压最小时电流Z; =25.2/6.380 = 3.950A 右外绕组的电流密度 J;! = Z;W!1/S21 =3.950x348/2.0424x10^ =6.730xl06A/m2 左内绕组的电流密度 J;2 =Z;W,2/S22 =3.950x348/1.8705X10-4 = 7.349xl06A/m2 2. 3仿真模型的建立 工作行程:0〜3.6±0.1mm;吸(推)力特性:总行程为3.6mm。 防撞 电磁铁工作方式:电磁铁正向通电时,顶杆伸出,断电后顶杆保持在伸出状态(右极限); 电磁铁反向通电时,顶杆收回,断电时顶杆保持在收回状态(左极限)。 物理模型 几何模型 2.4仿真结果与分析 2.4.1不通电稳定平衡位置的保持力 先总结 表2稳定平衡位置的电磁力 铁心位置 通电状态 左极限 中间 右极限 不通电 1645N 力方向向左 — 1648N 力方向向右 (1)左极限位置不通电状态下的情况 (i)数学模型 左固一正衔a内动衔铁 右 右固定衔铁 空气 右 图1左极限位置模型 (ii) 动衔铁组件的电磁力(见附录L1) (iii) 电磁铁的磁感应强度分布 ANSYS 11.0 NOV 12 2008 13:19:03 NODAL SOLUTION STEP=2 SUB =1 TIME=2 AZ RSYS=0 SMN =-.292E-03 SMX =.272E-04 A =-.272E-03 B =-.232E-03 C =-.193E-03 D =-.153E-03 E =-.113E-03 F =-.727E-04 G =-.328E-04 H =.719E-05 图2左极限位置的磁力线分布 吕 o 吕 o ANSYS 11.0 NOV 11 2008 20:59:24 NODAL SOLUTION SUB =1 TIME=2 BSUM (AVG) RSYS=0 PowerGraphics EFACET=1 AVRES=Mat SMN =.725E-07 SMX =2.141 .725E-07 .237912 .475823 .713735 .951646 1.19 1.427 1.665 1.903 2.141 图3左极限位置的磁感应强度 (2)右极限位置不通电状态下的情况 图4右极限位置模型 (ii) 动衔铁组件的电磁力(见附录1.2) (i) 数学模型 (iii) 电磁铁的磁感应强度分布 ANSYS 11.0 NOV 12 2008 13:18:06 NODAL SOLUTION STEP=2 SUB =1 TIME=2 AZ RSYS=0 SMN =-.269E-04 SMX =.293E-03 A =-.691E-05 B =,330E-04 C =.730E-04 D =.113E-03 E =,153E-03 F =.193E-03 G =.233E-03 H =.273E-03 图5右极限位置的磁力线分布 ANSYS 11.0 NOV 11 2008 18:09:15 NODAL SOLUTION STEP=2 SUB =1 TIME=2 BSUM (AVG) RSYS=0 PowerGraphics EFACET=1 AVRES=Mat SMN =.214E-06 .214E-06 |——| .242494 |——].484988 |——| .727483 |——| .969977 O「212 O「455 □「697 .1.94 2.182 图6右极限位置的磁感应强度 2.4. 2第一组线圈额定电压(28V)下的情况 表1电磁铁动衔铁组件受到的电磁力 铁心位置 通电状态 左极限 中间 右极限 不通电 1645N 力方向向左 — 1648N 力方向向右 铁芯在左极限位置时, 333N 101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