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

举报
资源描述
第六章第六章 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提 纲第一节第一节 阶级阶层及其分析方法阶级阶层及其分析方法第二节第二节 农村社会分层农村社会分层第三节第三节 农村社会流动农村社会流动第一节第一节 阶级阶层及其分析方法阶级阶层及其分析方法一、阶级阶层的含义一、阶级阶层的含义(一)农村社会组织的内涵(一)农村社会组织的内涵社会分层社会分层这一概念被用来分析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即社会成员在社会资源占有方面呈现出的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现象。社会流动社会流动这一概念被用来分析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地位和位置的变化。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两个概念被用以分析和说明社会的纵向结构。阶级(class)和阶层(stratum)是用来表明社会成员社会分层地位的两个基本概念。阶级阶级VSVS阶层阶层主要联系主要联系其一,两者均表明社会成员在社会资源占有过程中所处的不同位置其二,两者可能存在相互包含关系:一方面一个阶级内可能包含若干个阶层,另一方面依照特定标准划分出来的同一个阶层可能分属于不同的阶级。主要区别主要区别其一,阶级主要反映社会成员经济地位的不平等;阶层则不仅反映社会成员经济地位的差异,还可能反映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其二,阶层主要反映社会分层的结果,即“谁得到了什么?”;阶级主要反映社会分层的过程或机制,即“谁是怎样得到的?”其三,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阶级主要在“质”的层面反映社会成员的社会分层地位差别;阶层主要在“量”的层面反映社会成员的社会分层地位差别。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阶级分析法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阶级分析法在阶级的起源阶级的起源方面:阶级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资源的稀缺性是社会分层的根源,社会分层是“社会生产不大发展”历史阶段人们对社会资源进行竞争的过程和结果。在阶级划分的依据阶级划分的依据方面: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不仅决定社会成员经济收入的多寡,而且决定其社会地位的高低。在阶级分化走向阶级分化走向方面:资本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家对无产者的剥削越彻底,社会资源分配就越不平等,无产者与资本家的利益冲突就越深;无产者对阶级利益的认识越深化,他们就越有可能形成阶级意识并质疑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并越有可能参加反对现存统治秩序的斗争;无产者将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联合成一个自为的阶级,通过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并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综上所述,一方面,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采用的是经济分层标准经济分层标准,即根据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这种经济资源占有状况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另一方面,经典马克思的阶级划分法采用的是一种定性分层标准定性分层标准,侧重于强调不同阶级之间质的差别,即社会成员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三、新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三、新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世界格局及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和阶级理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首先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变化。首先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变化。一是因资本分解而产生的企业家阶级分化;二是因劳动分解而产生的工人阶级分化;三是新中产阶级的出现;四是阶级冲突的制度化。其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其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新的经验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后,这个社会是否还存在着阶级?是否还存在着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与阶级阶层关系?赖特的阶级分析思想赖特的阶级分析思想在在阶级概念解析阶级概念解析方面,赖特将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拓方面,赖特将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拓展为阶级分析的三个抽象层次和两类理论对象。展为阶级分析的三个抽象层次和两类理论对象。抽象层次理论对象阶级结构阶级形成生产方式两极分化的阶级关系阶级间的重大斗争社会形式基于不同生产方式和既定生产方式的不同发展阶段中的阶级共存阶级联盟具体事态特定行业的阶级关系中的组织变化具体的阶级组织:政党、工人组织联盟 阶级分析的抽象层次与理论对象阶级分析的抽象层次与理论对象在在阶级结构分析阶级结构分析方面,赖特提出了矛盾阶级地位论。方面,赖特提出了矛盾阶级地位论。首先,重新划分了阶级位置区分的三个维度:首先,重新划分了阶级位置区分的三个维度:对金钱资本的控制权对物质资本或生产手段的控制权对劳动的控制权其次,在上述三个基本阶级以外的其他群体处在既占其次,在上述三个基本阶级以外的其他群体处在既占有又不占有、既控制又不控制的矛盾阶级地位。有又不占有、既控制又不控制的矛盾阶级地位。其中,有三个矛盾阶级位置是特别重要的:第一,经理和主管在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占据了一个矛盾位置。第二,小雇主在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中间也占据了一个矛盾位置。第三,半自由的雇员则在小资产者和工人阶级之间占据了一个矛盾位置。在阶级边界的渗透性阶级边界的渗透性方面,赖特指出,阶级结构不仅指人们在结构中所分布的不同位置,也指人们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这些位置的束缚。阶级边界渗透性模式阶级边界渗透性模式表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的持久性可能不只是由于它为其人口中相当的比例提供了增长和富裕的能力,而且由于阶级结构中跨越明显的分界线的个人生活和相互作用程度。在分析了阶级边界的渗透性后,赖特提出了阶级阶级分析的一般框架分析的一般框架。他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剥削概念,并提出四他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剥削概念,并提出四种剥削机制理论。种剥削机制理论。他将资产划分为物质生产资料、劳动力、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四种类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社会阶级的主要构成、首要的资产类型、剥削机制及革命改造的中心任务。问题问题: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阶级剥削必然会导致阶级斗争。然而,经典马克思主义所预言的重大阶级斗争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发生。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赖特建立了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和阶级阶级形成形成的一般研究框架,试图把阶级位置和阶级意阶级位置和阶级意识之间关系的微观概念识之间关系的微观概念同阶级结构和阶级形成之阶级结构和阶级形成之间关系的更宏观层次的理解间关系的更宏观层次的理解结合起来。在微观层次微观层次上,赖特分析了阶级位置、阶级意识和阶级实践的概念及其关系。在微观模型微观模型里,阶级位置对这些位置中的个人的意识和他们的阶级实践施加影响;阶级意识又依次在阶级位置施加的限制内选择特定具体的实施方式;阶级实践则能转变个体的阶级意识和阶级位置。在宏观层次宏观层次上,赖特分析了阶级结构、阶级形成和阶级斗争的概念及其关系。在宏观模型宏观模型里,阶级结构限制阶级形成和阶级斗争;在这些限制内,阶级形成选择具体的阶级斗争形式;阶级斗争改变阶级形成和阶级结构。阶级分析的微观模型与宏观模型的联系机制体现为:微观层次过程构成了所谓的宏观现象的微观微观层次过程构成了所谓的宏观现象的微观基础,而同时宏观层次过程调节着微观过程基础,而同时宏观层次过程调节着微观过程。四、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在中国的运用四、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在中国的运用阶级分析法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学者理解社会分层的唯一分析方法,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加之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误解或教条化,形成一系列左倾的城乡经济政策和城乡阶级斗争政策,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持续。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影响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不稳定性因素日益增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理论指导价值再次凸显阶级分析法的理论指导价值再次凸显。第一,回归阶级分析法是应对加速转型期社会结构新变迁、新形势的现实需要。第二,回归阶级分析法是提升社会分层研究解释力的科学需要。第二节第二节 农村社会分层农村社会分层一、农村社会分层的含义与功能一、农村社会分层的含义与功能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既可视为一个客观过程客观过程,又可以视为一种主观主观方法方法。作为一个客观过程作为一个客观过程,农村社会分层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或过程;作为一种主观方法作为一种主观方法,农村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农村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农村社会分层的农村社会分层的正功能正功能主要表现为:主要表现为:第一,合理的社会分层有助于激励个人为追求理想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努力进取,形成一种有序的竞争机制,从而激发个人潜能与社会活力;第二,合理的社会分层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能增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社会经济地位的认同,有效化解因资源稀缺和利益分化而产生的紧张与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农村社会分层的农村社会分层的负功能负功能主要表现为:主要表现为:第一,不合理的社会分层可能导致社会经济地位的封闭性与凝固性,封锁弱势群体通过努力改善自身处境的正常途径,阻碍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第二,不合理的社会分层可能加剧贫富两极分化,造成阶层对立与冲突,从而引发社会冲突与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农村社会分层的功能性质主要取决于社会分层是否合理。合理的农村社会分层应具有如下特征合理的农村社会分层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分层机制的公平性,即阶层地位的自致性。一是分层机制的公平性,即阶层地位的自致性。表现:表现:一方面,农村社会成员阶层地位主要依靠个人能力与自身努力而获得;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的竞争应遵循能力优先或业绩优化原则,以确保竞争在公平、有序的条件下进行。二是阶层结构的开放性二是阶层结构的开放性表现:表现:不同阶层之间的边界是开放的,从而使每个人都有通过自己努力向上流动的机会,以确保社会有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促优汰劣机制。三是层际差距的适度性三是层际差距的适度性表现:表现:让阶层差距保持在相对较小的适度范围内。四是阶层关系的整合性四是阶层关系的整合性表现:表现:不同阶层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有良好的层际互动与沟通,不同阶层之间呈现出相互依存、功能互补的层际关系。二、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变迁二、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变迁(一)中国古代农村的社会分层(一)中国古代农村的社会分层中国早期的社会分层主要是以氏族成员的个人秉赋与能力为主要依据的功能主导型分层。西周灭亡后,中国开始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其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从阶层构成来看,工商业者的地位有所上升,官僚地主、军功和事功地主开始崛起,庶民阶级大量成为编户齐民、佃农和雇农;从阶层关系来看,在等级制度日趋完备的同时,等级地位的凝固性程度下降。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前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正式形成并不断强化。与之相应,农村社与之相应,农村社会分层较之先秦时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会分层较之先秦时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首先,在首先,在阶层构成阶层构成方面,农村阶层结构更加复杂。方面,农村阶层结构更加复杂。依据经济分层标准,农村社会成员因对土地和劳动力占有状况的不同,分化为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依据政治分层标准,农村社会成员因权力和特权占有状况不同分化为皇室、贵族官僚、绅衿、平民、半贱民和贱民奴婢六大等级;依据声望分层标准,农村社会成员因职业声望的高低分化为士、农、工、商四大阶层。其次,在其次,在分层机制分层机制方面,农村社会成员各种阶层地位方面,农村社会成员各种阶层地位密切相关、凝固性强。密切相关、凝固性强。第三,在第三,在阶层关系阶层关系方面,阶层界限分明,等级结构严方面,阶层界限分明,等级结构严密,阶层矛盾突出。密,阶层矛盾突出。第四,在第四,在阶层意识阶层意识方面,农民等级观念强烈。方面,农民等级观念强烈。(二)中国近代农村的社会分层(二)中国近代农村的社会分层近代农村社会分层结构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第一,在第一,在阶级阶层构成阶级阶层构成方面,地主阶级内部结构变方面,地主阶级内部结构变化明显,农民阶级分化加剧。化明显,农民阶级分化加剧。地主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