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设计方案

举报
资源描述
审核通过,存档整理。 受控资料,禁止外传! 1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4 1.1水土保持分区 4 1.1.1 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资源评价 4 表5-1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4 表5-2 土地资源评价等级表 5 1.1.2 土地利用调整原则 6 1.1.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前后变化情况 6 1.2工程总体布置 7 1.2.1工程治理原则 7 1.2.2工程措施总体布置 7 1.3 5.3措施设计 8 5.3.1坡式梯田工程设计 8 表6-1 坡式梯田断面尺寸表 10 5.3.2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 11 5.3.3水窖设计 12 5.3.4田间道路设计 17 2 施工组织设计 17 表8-1 主要工程量、 材料量及用工量 汇总表 18 2.2施工条件 18 2.2.1自然条件 18 2.2.2施工交通条件 18 2.2.3主要材料来源和供应方案 19 2.3施工工艺和方法 19 2.3.1机井施工 19 2.3.2管道施工 20 2.3.3其它土建工程 22 2.4施工布置和组织形式 22 2.4.1施工组织形式 22 2.4.2施工布置 23 2.5施工进度要求 23 水土保持监测 23 2.6 7.1水土保持监测任务和监测内容 23 2.6.1监测任务 24 2.6.2监测内容 24 2.7监测站点的布设 25 2.7.1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监测网点布设 25 2.7.2生态效益监测网点布设 25 2.7.3保水保土效益监测网点布设 25 2.8监测方法及要求 25 2.8.1监测方法 25 表7-1 坡面水蚀量监测表 28 2.8.2项目监测基本要求 30 8工程管理 31 2.9工程建设管理 31 2.9.1组织管理机构、组织管理制度 31 2.9.1.1组织管理机构 31 2.9.1.2组织管理制度 31 2.9.2技术培训及试验示范 33 2.9.2.1技术培训 33 2.9.2.2试验示范 34 2.9.3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监督管理措施 34 2.10 工程运行管理 36 2.10.1实行产权确认制、落实管护责任 36 2.10.2工程维护管理方案 36 9投资概算 38 2.11 编制依据 38 2.11.1价格水平年 38 2.11.2编制依据 38 2.11.3基础单价 38 2.12 概算编制 39 表10-1 措施单价取费标准 39 2.13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41 10效益分析 53 2.14 经济效益 53 表11-1 项目新增灌溉面积效益计算表53 2.15 生态效益 54 2.15.1保水保土效益 54 2.15.2生态效益 54 2.16 社会效益 55 2.16.1减轻自然灾害效益分析 55 2.16.2促进社会进步的效益分析 55 1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1.1水土保持分区 项目区位于清水河县中部,清水河流域下游,属黄土丘陵沟壑区、 低山丘陵区,主要地貌特征为梁乡沟坡,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是水力 侵蚀,多发生于沟坡梁乡,面蚀沟蚀并行,沟头沟沿均不同程度出现 重力侵蚀,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在水土保持“三区划分”中属于重点 治理区。 1.1.1 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资源评价 (1) 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80km2,其中耕地3570hm2,占总土地面积44. 63%; 林地233. 7hm2,占总土地面积2. 92%;草地3948. 5hm2,占总土地面 积49.36%;交通运输用地72hm2,占总土地面积0.90%;城镇用地 157hm2,占总土地面积1. 96%;其它用地18. 8hm2,占总土地面积0. 24%O 人均土地2. 44 hm2,人均耕地1.09hm2o详见表5-1。 表5-1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项目 耕地 林地 草地 交通运 输用地 城镇村 用地 其他 用地 合计 面积(hm2 ) 3570.00 233. 70 3948. 50 72.00 157. 00 18.80 8000. 00 占总土地 面积比% 44.63 2.92 49.36 0. 90 1. 96 0. 24 100. 00 人均量 (hm2/A) 1. 09 0. 71 1.20 0. 02 0. 048 0. 006 3.07 (2) 土地资源评价 经实地调查,对地形、地貌、土壤特性、侵蚀程度等指标分析, 按照《水土保持规划通则》(GB/T15772—2008),根据各类土地的可利 用程度,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结合项目区内各土地类型的生产能力, 本着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地尽其用、确定土地等级和对各业用 地的适宜性,因地制宜合理的利用途径,提高经济效益。土地适宜性 评价详见表5-2 o 表5-2 土地资源评价等级表 评价指标 评 价 等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地貌 <3° 3° 〜5° 5°—15° 15°〜25° 25°〜35° 土壤侵蚀程度 微度 微度 轻度 中度 强度 土壤质地 轻壤〜中壤 轻壤〜中壤 轻壤〜中壤 中壤〜重壤 重壤、粗砂 有机含量(%) >1.0 0. 8〜1. 0 0. 5〜0. 8 0. 3〜0. 5 0. 1—0. 3 砂石含量(%) <2 2〜5 5〜15 15 〜30 30 〜50 有无灌溉条件 有 无 无 无 无 土地适宜性 宜农 宜农、果 宜农、牧、林 宜林、牧 宜林、牧 面积(hm2 ) 613 1227 5600 400 160 占总面积比例(%) 7.66 15.34 70.00 5.00 2. 00 根据各项评价指标,得出以下评价结果:一级地占项目区总土地 面积仅7. 66%,位于坡度〈3°的平坦地,二级地占项目区总土地面积的 15. 34%,位于坡面下方的缓坡地,地形较平缓,土层较厚,可作为农、 果地利用;三级地占项目区总面积的70%,属缓坡地,耕作利用较难, 适合用作林、牧用地;四级地占项目区总面积的5%,该级土地坡度较 陡,已不能耕作,只适合作为林、牧用地;五级地占项目区总土地面 积的2%,该级土地坡度较陡,作为林、牧用地必须采取防治水土流失 的措施。 1.1.2 土地利用调整原则 为改变项目区农牧业生产存在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土地退化 日趋严重的现实,必须首先调整项目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 土地是充分保护、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根据项 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土地利用及生产力现状,结合项目区农牧 业经济发展方向,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确定农、林、 牧等各业土地使用方向和布局,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 具体为:将坡度小于15。以下的坡耕地全部改造成坡式梯田,在水 源有保证地区,配套建设相应的节水灌溉工程,并实行山、水、田、 林、路综合治理,将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牧,以增加地 面植被覆盖,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1.1.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前后变化情况 (1) 现状农耕地面积3570hm2,其中旱平地178hm2,坡式梯田 230hm2,坡耕地3162hm2o根据项目区人均耕地面积、土地生产力等 情况,本次规划在现有坡耕地上发展2816hm2坡式梯田,完成节水灌 溉农田面积450hm2o将坡度大于15°以上的95hm2坡耕地退耕还草。 (2) 现状林地面积233. 7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 92%,林地面积 偏少,且分散,未能起到生态防护效益。所以根据项目区生态环境条 件、地力分级以及土地生产能力等,通过项目实施林地面积增加到 1033. 7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2.92%,从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 生态环境。 总之,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和其它各业用地比例的得 到合理的调整,有效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使农、林、牧、副各业 协调发展。具体见附表1-土地利用现状及调整表。 1.2工程总体布置 1.2.1工程治理原则 (1) 坚持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原则。 (2) 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3) 坚持生态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尽快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 展相结合的原则。 (4) 坚持重点项目区和面上造林任务相结合。 (5) 坚持保护与建设相结合,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国家与地方、 集体和个人投资、投劳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 合。 1.2.2工程措施总体布置 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特点,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全面统筹、科学地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采用工程措施 和林草措施相结合,治坡和治沟相结合的措施进行布置和治理。 坡耕地治理措施布置:根据项目区多为丘陵地貌,起伏平缓的特 点,在坡面坡度较为小、土质肥沃的坡耕地上修筑坡式梯田。坡式梯 田的田坡间距按20. 6m,田面长按300m布置。在梯田区内布设从坡底 到坡顶,从村庄到田间的作业路,路面宽度采用4m。防护林布置在田 间路的两侧,设计田间路两侧各栽植两行青杨。 1.35.3措施设计 5.3.1坡式梯田工程设计 项目区坡耕地多,将坡耕地改为坡式梯田是项目区农耕地改良与 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武川县是国家坡改梯项目建设的重点县,该措 施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农民已掌握了修 筑技术,其投入少,见效好,适于推广。项目区坡式梯田实施面积 2816hm2 o (1)坡式梯田设计依据于标准 ① 依据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范》GB/T16453. 1—2008。 ② 坡式梯田必须保证拦蓄两坡间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所产生的 径流与泥沙。 ③ 田坡断面的标准:坡高50〜60cm,埴顶宽30〜40cm,外坡1: 0.5,内坡 1:1。 (2) 坡式梯田的断面设计 所谓坡式梯田就是在缓坡耕地上,根据坡度大小、土层厚薄和机 械作业的要求,在坡面上相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作坡,修成坡式梯田, 而后用定向翻转犁逐年向下坡方向耕翻,使田面逐渐达到水平梯田。 ① 等高坡间距的确定 主要根据地面坡度、土层厚度和机械作业要求而定。地面坡度小、 土层厚,田面可宽些;地面坡度大、土层较薄则窄些。其要领是坡式 梯田达到水平后,挖方部位田面以下要保留0.4〜0.5m厚的土层。据中 国农业大学多年在武川县原大豆铺乡的试验观测,导出埴高、埴距与 降水、径流及坡度的关系式,根据下式可确定不同条件下的适宜坡距: D=500H2/R • B • tga 式中:D一为埋距(m) H—为坡高; R—为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mm); B一为径流系数取0.15; a—为坡度。 ② 坡式梯田地坡(田坎)的设计 地坡设计包括坡高、坡底宽、坡顶宽(上宽)、边坡系数。 埋高:主要根据田面宽度、土质而定,田面宽、土质粘重,坡则 高些;田面窄,土质较沙,坡则低些。根据项目区的多年实践,埋高 以超过60cm为宜,田面达到水平后,田坝高度以不超过100cm为宜, 否则易塌陷。 埋宽:取决于坡宽、田埋边坡系数,田坡高、边坡系数大,则埴 宽些。 边坡系数:为防止田坡塌陷,横断面应有一定的边坡。边坡系数 主要取决于土质。一般粘质土为0.5左右,沙质土为0.7左右。 按照上述原则和中国农业大学在原大豆铺乡的多年实践,坡式梯 田的设计以下列标准为宜:即坡式梯田达到水平后,田坎高100cm (包 括安全超高20cm),边坡系数外坡0.5,内坡1,埋顶宽40cm。施工 标准:埋高60cm,埋底宽90〜100cm,埋顶宽40cm。其纵横断面见设 计图。 ③ 田面宽度设计 由于坡高已选定为60cm,因此,田面宽度主要取决于地面坡度和 机械作业要求。在施工中可按下列规范化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