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湿地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职**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7.60KB
约14页
文档ID:342785271

湿地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湿地数据采集 2 4.1 湿地数据源准备 2 4.2 湿地数据采集内容 2 5 湿地数据库分类 25.1 分类原则 25.2 元数据库 25.3 湿地基础信息数据库 2 5.4 湿地监测信息数据库 3 5.5 湿地政务管理数据库 3 5.6 湿地多媒体数据库 3 6 湿地数据库组织 36.1 数 据集 46.2 数 据表 4 7 湿地数据库编码 47.1 编码原则 4 7.2 编码方法 5 8 湿地数据库管理 58.1 湿地数据管理机构 58.2 湿地数据管理标准 58.3 湿地数据质量管理 6 9 湿地数据库维护 6 9.1 基本要求 69.2 运维管理标准 7 附录 A 8参考文献 10I II 湿地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湿地数据库建设的结构,提出了湿地数据库数据采集、分类、命名与编码规则,涵盖了数据内容、数据类型、数据间的关联关系,及数据属性表结构等内容,提出了湿地数据库建设、管理和维护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尤其是湿地管理相关机构的湿地数据库建设、管理和维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27648 重要湿地监测指标体系GB 21139-2007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GB/T 18315-2001 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 24708-2009 湿地分类TD/T 1055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DB53/T 653 湿地生态监测DB22/T 2951-2018 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DB44T 1399-2014 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指 南 guideline给出某主题的一般性、原则性、方向性的信息、指导或建议的文件3.2 湿 地 wetland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间歇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 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成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 3.3 湿地信息 wetland information有关湿地自然环境、湿地功能与利用、湿地保护管理等,以及其相关动态变化信息,包括文字、数字、符号、图形、图像、影像和声音等各种表达形式。

3.4 湿地数据库 wetland database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合理存放的相互关联的湿地信息数据集合 3.5 湿地数据集 wetland dataset可以标识的湿地数据集合数据集可以是数据库,也可以是数据库的一个(逻辑组成)部分 3.6 湿地数据表 wetland data table10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具有行列特征的一个结构湿地数据表是代表关系的基本结构或管理数据文件的部分 3.7 湿地数据字典 wetland data dictionary湿地数据库中的一个特殊数据库,它所包含的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即有关数据库系统中的各种描述信息的集合 3.8 元数据 metadata关于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湿地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有关信息 3.9 数据源 data source数据库应用程序所使用的数据库或者数据库服务器 4 湿地数据采集4.1 湿地数据源准备详细阐述数据库中各要素的采集方法及要求,包括图形数据的校正、要素分层、图形编辑、坐标系变换、图幅接边、拓扑关系建立等图形数据处理的技术要求以及精度要求 4.2 湿地数据采集内容4.2.1 空间数据采集包括湿地的位置与面积、植被的分布与面积、土壤的类型与分布、湿地地表水面积变化、放牧面积、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变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等。

对湿地航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增强、校正处理,再将处理后的航片、卫星遥感影像与输入到系统中的1:10 000 或1:50 000地形图矢量数据进行叠加、拓扑、修改和格式转换等 4.2.2 属性数据采集将通过野外监测、调查获得的气象与大气环境、生物、土壤、水体、自然灾害、湿地分布区域的社会经济要素等湿地属性数据进行处理、转换、编辑等建立属性数据库,并定期对属性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修改和更新的过程 4.2.3 元数据采集依据《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 1016)说明元数据内容、采集方法与要求等 5 湿地数据库分类5.1 分类原则在湿地数据采集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湿地的数据类型、性质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湿地数据库,便于数据管理、更新、维护、数据共享、数据安全和提高系统工作效率 5.2 元数据库包括湿地所有数据库的描述数据主要用来描述湿地数据,为用户迅速了解和使用湿地数据提供方便 5.3 湿地基础信息数据库5.3.1 机构信息数据集包括湿地的基本情况、湿地建设单位、湿地主管部门、湿地运维单位情况、管理状况数据 5.3.2 自然资源信息数据集包括湿地地理位置信息、湿地内动、植物资源情况、土地资源情况数据。

5.3.3 规划信息数据集包括湿地总体的规划情况、基本建设年度计划安排与完成情况和经费来源情况数据 5.3.4 资源功能与利用数据集包括湿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利用情况数据 5.3.5 湿地治理与恢复数据集包括水、大气、固体废物和化学品污染与防治,污染事故应急管理和物种保护数据 5.4 湿地监测数据库5.4.1 湿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集以多时相遥感(RS)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综合利用 RS、GIS和 GPS(3S)技术,通过在合理区域布设传感设备,监测不同时期或某个时间段内湿地斑块的位置、面积和密度等,按照一定的频率自动完成湿地地理资源数据的采集和存储 a) 通过遥感影像确定湿地斑块的数量、边界并计算湿地的面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遥感影像的差异体现湿地斑块位置和面积的动态变化;b) 斑块密度是斑块个数和面积的比值,为单位面积内的斑块数量,通过遥感获得湿地图像,从而确定湿地的斑块密度,反映湿地斑块分化程度或破碎化程度; c) 基于 RS 技术,利用 GIS 和 GPS 建立湿地信息系统,可以更快发现湿地斑块变化信息并实现湿地信息共享,搭建湿地大数据平台 5.4.2 湿地自然资源监测数据集包括湿地类型、地理和土壤、气象、水文、水质指标监测数据。

a) 根据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及各要素监测指标等相关文件,确定具体监测因子如下: 气象监测:温度、湿度、大气压、风速、风向等;水质监测:COD、氨氮、硝氮、磷等;水文监测:pH值、水温、流量、溶解氧等;土壤监测:pH值、重金属微量元素、温度、湿度、光照度等 b) 建立湿地智慧化管理平台:主要包括监测系统、无人机监测系统、卫星监测系统和管理员系统充分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 3S 等信息技术,基于数据挖掘、数据融合、数据协同和数据同化等关键技术,建立湿地智慧化管理平台,形成对湿地的立体感知、高效协同管理、生态价值凸显和服务内外一体的湿地管理新模式5.4.3 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集包括野生动物、植被监测数据 以遥感和地面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长期监测数据,通过多年份湿地生物多样性信息比对,体现野生动物、植被等生物多样性维持空间分异格局 5.4.4 社区发展监测数据集包括生态旅游监测和社区经济信息监测数据 5.5 湿地政务管理数据库5.5.1 基础建设管理数据集包括政策法规数据、规划数据和工程建设数据: a) 政策法规数据包括国家、部门和地方颁布的湿地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文件, 也可以是本湿地的岗位责任制、财务、人事等制度; b) 规划数据包括湿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数据; c) 工程建设数据包括湿地各大工程的专题数据,包括湿地工程规范、工程设计、工程统计等其他数据。

5.5.2 科研开发数据集包括湿地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管理数据 5.5.3 宣传合作数据集包括宣传管理数据和交流合作数据; a) 宣传数据:包括宣传计划、活动安排、效果评价等数据; b) 交流合作数据:包括国内外交流合作情况、联合保护等数据 5.6 湿地多媒体数据库5.6.1 湿地景观数据集包括湿地自然环境、生物生态的图片和视频数据 5.6.2 湿地管理数据集包括生态保护、湿地管理、湿地宣传的图片和视频数据 6 湿地数据库组织湿地数据库按照湿地数据集、湿地数据表的方式进行组织 6.1 数据集图1 湿地数据库组织 在数据库中由内容完整一致性或相近或相互关系较紧密的一系列表组成 6.2 数据表数据的最小组织单位 7 湿地数据库编码7.1 编码原则7.1.1 唯一性所有湿地数据库、湿地数据集和湿地数据表均有唯一性,互相不重复 7.1.2 明确性由任一表名即可确定此湿地数据表所属的湿地数据集和湿地数据库,由任一数据命名可确定其所属的数据库 7.1.3 扩展性湿地数据库、湿地数据集和湿地数据表名满足湿地数据库扩充的需要,留有可扩充的余地 7.1.4 分级性命名原则需反映湿地数据库、湿地数据集和湿地数据表的分级层次。

7.2 编码方法7.2.1 湿地数据库编码方法a) 数据库命名方法采用层次码,每层中则采用顺序码,每级代码均采用 2 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即 01~99; b) 湿地信息分类的各层级类目如果有收容类目时,其编码通常采用末尾数字为“99”的代码; c) 代码自左至右表示的层级由高至低 7.2.2 湿地数据库编码结构本标准中数据库类目层次结构为三级,层次可根据需要增加具体见图2所示 图2 编码结构图7.2.3 湿地数据库编码表湿地数据库编码表见附录 A 表1 8 湿地数据库管理8.1 湿地数据管理机构数据采用集中-分布式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数据管理的部门和机构采用三级分类标准: a) 省级湿地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全省的湿地数据; b) 市级湿地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本市全部和以县为单位的湿地数据; c) 县级湿地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本县和乡为单位的数据 8.2 湿地数据管理标准8.2.1 分类管理8.2.1.1 公开数据 可通过网络和离线方式获取的数据按照不同的共享方式,公开数据划分为四级: a) 一级数据:实时或定时滚动向社会发布,用户可查询、浏览、下载、转发 b) 二级数据:用户需经登记注册和认证后由共享网站提供无偿服务。

c) 三级数据:需经申请和审批后由数据主管部门或授权共享网站提供无偿服务 d) 四级数据:需经申请和审批后,并提供有偿服务 8.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