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大全【综合卷】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大全【综合卷】 第一部分 单选题(50题) 1、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 B.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C.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D.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加积累 【答案】: D 2、某教师在教授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时,为了让学生从时代背景出发,体会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分析封建社会女性悲惨命运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药》 B.《明天》 C.《孔乙已》 D.《狂人日记》 【答案】: B 3、某教师在讲解标点符号的使用时举出了以下例子,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题实在错得冤枉”!他恨得跺了一下脚说,“下次再不能‘大意失荆州’了。” B.如果想了解一下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情况,可以读一读《西方名著提要(哲学、社会学部分)》。(英国汉默顿编著,何宁翻译,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C.我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D.巴金先生对历史的反思主要贡献于80年代,也就是他写作“随想录”的时代。我们不能离开那个时代背景来理解“随想录”。 【答案】: C 4、阅读下面口语交际教学的案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A.“表白与抒情”是口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言语形式,本案例围绕这一口语交际能力。以“为照片中的表情作描述”这一种方式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 B.本案例组织了“丰富的表情”这一训练素材,让学习者运用间接描述和直接描述的方法练习如何表白情绪,使活动目标针对性强,组织有序 C.案例中的照片属于“结构性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源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实现了真正的开放的想象、开放的表达 D.案例中的学生人情入境,在熟悉的表情的感召下,激发内在情感,对于语言的丰富性和情感性,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答案】: A 5、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中的某单元是关于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学习,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篇目。下列文章适合学生阅读的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荆轲刺秦王》 C.《烛之武退秦师》 D.《晋灵公不君》 【答案】: A 6、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外国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生平——知人论世”主题活动,要求各小组提前列出相关作品及其作者信息的清单。下列选项中,信息对应有误的是( )。 A.《金色花》——泰戈尔——印度 B.《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 C.《最后一课》——都德——法国 D.《蝈蝈与蛐蛐》——法布尔——法国 【答案】: D 7、学生在作文中对“借代”的修辞手法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正确的例子来进行讲解,下列语句不合适的是( )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C 8、阅读《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字词,把握诗歌内容的深层含义 B.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C.引导学生概括词作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D.引导学生建立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精神 【答案】: B 9、学习《囚绿记》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内涵?教师提问后,教室内很安静,没有学生回答此问题。教师继而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又为何“怀绿”?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讨论。最终总结出文章内涵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下列针对教师以上教学行为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教师在首次提问无人回答后,应对学生行为及时做出正面评价,以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教师之后所提的三个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控,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 C.后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理解文意 D.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讨论,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适度的引导作用 【答案】: A 10、教学《马说》时,教师要求学生举出一个与“其真不知马邪”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向子,下列合适的是( )。 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 B 11、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燕王拜送于庭”一句的特殊句式,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含有同类用法的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以其无礼于晋 C.夫晋,何厌之有 D.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答案】: B 12、教学某版教材语文必修(3)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时,以下选项中关于教学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将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中的知识作为教学重点 B.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不仅要注意说明文体的特点,还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点 C.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正确引导 D.讲解时要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避免枯燥的知识讲解 【答案】: A 13、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顺水推舟,幽默化解突发事件 B.善于利用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C.巩固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D.教学机智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答案】: C 14、阅读某教师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必须要求学生落实到书面上 B.教师要注重学情,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教学和布置作业 C.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要以调节课堂气氛为主 D.讨论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故多多益善 【答案】: B 15、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引导学生理解“梧桐”在诗词中所代表的凄凉悲伤的意象。下列学生整理的诗词名句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C.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答案】: A 16、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 B.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C.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D.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加积累 【答案】: D 17、在教学《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察”的用法,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中的“察”是动词“看清楚”的意思 B.“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中的“察”是形容词“仔细看”的意思 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的“察”是形容词“精明”的意思 D.“前太守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是动词“考察后加以推荐”的意思 【答案】: B 18、阅读《绿色蝈蝈》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在整节课中.学生的活动占据了主要地位.师生成为彼此的倾听者和交流者 B.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阅读较少,对文本内容解读有脱离阅读文本之嫌 C.在学生介绍作者法布尔之后,教师直接要求学生谈一谈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教师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强加给学生,比较生硬 D.对文本的鉴赏局限于第5自然段.体现了教师抓住重点段落进行重点赏析的教学思想 【答案】: D 19、阅读综合性学习《正是菊黄蟹肥时》教学设计(节选),按要求答题。 A.把分组的自主权给予学生,可能导致各组能力不均等 B.前两个阶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合作能力 C.后三个阶段的学习意在训练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D.各阶段的学习形式比较繁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答案】: D 20、阅读《背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A.运用这样的导入,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于课文感情基调的了解 B.导入体现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新的教学理念 C.导人中互动较多,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见解,但不够简洁 D.学生通过导人环节,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答案】: C 21、阅读某教师《浅谈“留白”艺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在具体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切勿将课堂“排满”,应注重合理“留白”。其中,合理“留白”的主要原因如下:学生会基于过大的“留白”进行大范围的思考,且通常不知如何将自身想法充分表达出来,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而倘若“留白”过小,学生无需过多思考便可以获取答案,时间一长,会放大学生的“惰性”。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合理调配问题的梯度,促使学生可以在“努力”以后,获取答案。例如,教师在讲解《陈情表》一课时,可以优先基于题目设计问题,学生想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文本进行认真、详细的阅读,进而在理解文章大概含义以后,思考并解决问题。 A.教师注重“留白”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 B.“留白”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 C.“留白”不合理,会导致学生产生惰性 D.对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经过认真、详细阅读就可以解决 【答案】: B 22、阅读某教师《狐独之旅》备课笔记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电影资源对教师备课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B.文意把握的具体要求制约了学生的思维 C.文意把握的四种方法在教学中难度相当 D.学情是备课过程中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 【答案】: D 23、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人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  )。 A.实现了新闻教学中“阅读”与“实践”的统一 B.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C.有效地利用了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新闻的了解程度 D.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专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答案】: B 24、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①《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身上,我们能学到爱憎分明的品格;从老舍《②》里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