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向群中学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州市向群中学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单选)如下图所示,要使电阻R1消耗的功率最大,应该把电阻R2的阻值调节到(  ) A.R1+r       B.R1-r C.r              D.0 参考答案: D 2. 下图所列的4个图象中,若考虑温度对电阻率的影响,则最能正确地表示家庭常用的白炽电灯在不同电压下消耗的电功率P与电压平方U 2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是 参考答案: C 3. (单选)关于磁感线和电场线的下列论述中,错误的是(  )   A. 磁感线和电场线分别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和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的一些假想曲线   B. 磁感线是闭合的曲线,电场线则是不闭合的,它从正电荷出发,或终止于负电荷,或伸展到无限远   C. 磁感线或电场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或电场方向相同   D. 电场线可能跟仅受电场力作用下运动的点电荷的运动轨迹重合,磁感线可能跟仅受磁场力作用下运动的电荷的运动轨迹重合 参考答案:    点: 磁感线及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电场线.版权所有 分析: 磁感线与电场线都是假想的曲线,都不存在. 电场线是从正电荷或者无穷远发出,到负电荷或无穷远处为止,沿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电场线密的地方电场的强度大,电场线疏的地方电场的强度小; 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的用来描述磁感应强度的闭合的曲线,它的特点和电场线类似,但是磁感线是闭合的曲线,电场线不是闭合的,有起点和终点. 解答: 解:A、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为了形象的描述电场和磁场而引入的曲线,是假想的,并不是实际存在的线,故A正确; B、电场线是一条不闭合曲线,有起点和终点,而磁感线是一条闭合曲线,故B正确; C、规定:磁感线或电场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或电场方向相同.故C正确. D、电场线与点电荷在电场中运动的轨迹是两回事,不一定重合,只受电场力作用下的点电荷其运动轨迹可能曲线,故D错误. 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D 点评: 本题就是考查学生对电场线和磁感线的理解,它们之间的最大的区别是磁感线是闭合的曲线,但电场线不是闭合的,有起点和终点. 4. 物理学中引入“质点”、“点电荷”等概念,从科学方法上说是属于 A. 控制变量的方法           B. 观察实验的方法  C. 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 D. 等效替代的方法 参考答案: C 5. 关于机械波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振动方向总是垂直于波传播的方向 B.简谐波沿绳传播,绳上相距半个波长的两个质点振动位移的大小总相等 C.任一振动质点每经过一个周期沿波的传播方向移动一个波长 D.机械波不但能传递能量,而且能传递信息,其传播方向就是能量或信息传递的方向 参考答案: BD 解析:横波的质点振动方向垂直于波传播的方向,纵波的质点振动方向平行于波传播的方向,A错;简谐波沿绳传播,绳上相距半个波长的两个质点振动位移的大小是相等的,B对;振动质点不会随波迁移,C错;机械波能传递能量、信息等,其传播方向就是能量或信息传递的方向,D对。 二、 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6分 6. (2分)三个标有“100Ω,4W”、“12.5Ω,8W”、“90Ω,10W”字样的电阻,当它们串联时允许加的最大总电压是         V。 参考答案: 40.5V 7. 有一个电压表的量程为3 V,内阻为900 Ω,由于没有电流表,需要将其改装成一个量程为0.6 A的电流表,则应该         联一个阻值为         Ω的电阻。 参考答案: 并   5 8. 一个单摆在甲地时,在时间t内完成m次全振动,移至乙地时,经过相同的时间完成n次全振动,则甲、乙两地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g甲:g乙等于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m2:n2 9. 如图,半径为r的金属圆盘(电阻不计)在垂直于盘面的匀强磁场中绕O轴以角速度ω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电阻R两端分别接盘心O和盘边缘,则通过电阻R的电流强度大小为                ,方向是              。 参考答案: 10. 有电子(),原子(),氘核(),氚(),以同样的速度垂直进入同一匀强磁场中,它们都做匀速圆周运动,则轨道半径最大的粒子是_________,周期最大的粒子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氚,氚 11. 电动势是用来描述电源本身性质的物理量。符号        ,单位          。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                                。 参考答案: E,伏特,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12. 如图11所示装饰用的彩灯,串成一串串,接在220V电源上,观察灯的结构发现,每个灯的灯丝(R1)引线上方绕有金属电阻丝(R2),如图所示;即使R1断了,R2仍能导电。根据工作特性,R1应该________R2(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当其中一个或几个灯的灯丝断了,其余的灯将__________(填“变亮”、“变暗”或“完全熄灭[U1] ”)。 参考答案: 小于  变暗 13. 如左图所示,为使灯泡最亮,开关应该连到           (A端或B端) 如右图所示,为使灯泡最亮,开关应该连到           (A端或B端) 参考答案: 三、 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计22分 14. (8分)在“测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 (1)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必须选用上下表面平行的玻璃砖; B.选择的入射角应尽量小些; C.大头针应垂直地插在纸面上 ; D.大头针P1和P2及P3和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些. (2)甲同学在画界面时,不小心将两界面aa’和bb’间距画得比玻璃砖宽度大些,如图甲所示,则他测得的折射率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乙同学在量入射角和折射角时,由于没有量角器,在完成了光路图以后,以O点为圆心,OA为半径画圆,交OO’延长线于C点,过A点和C点作垂直法线的直线分别交于B点和D点,如图乙所示,若他测得AB=6cm,CD=4cm,则可求出玻璃的折射率n=          。 参考答案: (1)CD (4分);(2)偏小(2分);(3)1.5(2分) 15.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向体积为的纯油酸中加入酒精,直到酒精油酸溶液总量为; ②用注射器吸取上述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小量筒,当滴入滴时体积为; ③先往边长为~的浅盘里倒入深的水; ④用注射器往水面上滴1滴上述溶液,等油酸薄膜形状稳定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并在玻璃板上描出油酸薄膜的形状; ⑤将画有油酸薄膜轮廓形状的玻璃板,放在画有许多边长为的小正方形的坐标纸上,计算出轮廓范围内正方形的总数为。 ⑥通过计算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 (1)则上述过程中遗漏的步骤是; (2)油酸分子直径的表达式; (3)实验测定结果表明,油酸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 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47分 16. 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初速度V0 沿水平方向射出,恰好垂直地射到一倾角为30o的固定斜面上,并立即反方向弹回。已知反弹速度的大小是入射速度大小的 ,求在碰撞中斜面对小球的冲量大小。 参考答案: 4mV0 17. 如图所示,坡度顶端距水平面高度为h,质量为m1的小物块A从坡道顶端由静止滑下,从斜面进入水平面上的滑道时无机械能损失,为使A制动,将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滑道延长线M处的墙上,一端与质量为m2的挡板B相连,弹簧处于原长时,B恰位于滑道的末湍O点.A与B碰撞时间极短,碰后结合在一起共同压缩弹簧,已知在OM段A、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其余各处的摩擦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求 (1)物块A在与挡板B碰撞前的瞬间速度v的大小; (2)弹簧最大压缩量为d时的弹簧势能EP(设弹簧处于原长时弹性势能为零). 参考答案: 解:(1)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①       v=② 故物块A在与挡板B碰撞前的瞬间速度v的大小为. (2)A、B在碰撞过程中内力远大于外力,由动量守恒,有:m1v=(m1+m2)v′③ A、B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μ(m1+m2)gd    ④ 由能量守恒定律,有:⑤ 解得: 故弹簧最大压缩量为d时的弹簧势能EP为. 【考点】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分析】(1)物块A在坡道上下滑时,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求出物块A在与挡板B碰撞前的瞬间速度v的大小. (2)A、B碰撞的瞬间动量守恒,碰撞后系统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和摩擦产生的内能.根据能量守恒求出弹簧的弹性势能. 18. 如图所示,将平行板电容器极板竖直放置,两板间距离d=0.1m,电势差U=1000V,一个质量m=2×10﹣4kg,带正电q=10﹣7C的小球(球大小可忽略不计),用l=0.01m长的丝线悬于电容器极板间的O点.现将小球拉到丝线呈水平伸直的位置A,然后由静止释放. (1)小球运动到O点正下方B点速度多大? (2)假如小球运动到O点正下方B点时,线突然断开.以后小球恰能通过B点正下方的C点(C仍在两极板之间).求B、C两点间的距离.(g取10m/s2) 参考答案: 解:(1)A到B过程,根据动能定理: mgl﹣ql=mvB2 解得:vB=m/s (2)根据 牛顿第二定律a= 代入数据得:a=5m/s B到C 的运动时间t= 代入数据得t=s 所以BC间的距离y=gt2 代入数据得y=0.08m 答:(1)小球运动到O点正下方B点速度为m/s; (2)B、C两点间的距离为0.08m.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