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语》十二章【知识建构+拓展延伸】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羟羟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5.88MB
约51页
文档ID:339782769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2.理解、整理、归纳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3.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解本文所讲的立身处世之道,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提升自己的修养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论语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部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2.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3.“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论语二十篇:学而为政八佾 里仁公冶长雍也 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六艺”“四书五经”礼、乐、射、御、书、数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幼年丧父,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曾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及其思想作作 者者 简简 介介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作作 者者 简简 介介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作作 者者 简简 介介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仁仁 政治:政治:仁政仁政、宽容、宽容、爱民爱民 生活:生活:爱人爱人礼礼 礼仪之邦之治国之礼礼仪之邦之治国之礼 处世之礼处世之礼教育教育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启发式启发式八佾(y)文质彬彬(bn)迩之事父(r)譬如(p)子罕(hn)未成一篑(ku)疑难字词全文分析章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食:动词,吃饭 求:追求 安:安逸 敏:勤勉 而:表并列 就:接近、靠近有道:指有道德的人而:表顺承 正:匡正,端正 已:通“矣”特殊句式: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对工作勤勉,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2、本章主题内容:从“好学”的标准出发,指出了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成语:安贫乐道,谨言慎行思考: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做到物质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排除干扰)、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敏于事而慎于言”(实践锻炼)、不断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才算达到“好学”的要求3、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全文分析章章2.2.子曰:子曰:“人人而而不仁,不仁,如如礼礼何何?人?人而而不仁,不仁,如如乐乐何何?”(八佾(八佾yy)而而:表假设,如果:表假设,如果 如如何何:把:把怎么样、对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办 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八佾:佾音佾音y y,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 8人,八佾就是人,八佾就是6464人,据周礼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孔子说: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思考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仁是内在核心,礼乐是外在表现思考2:本章说理的特点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全文分析章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道:道理、真理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主题内容: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思考:1、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言简意赅,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3、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全文分析章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喻:知晓,明白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此处可以不译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特殊句式:君子喻于义状语后置)成语积累:见利忘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思考1、主题内容: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3、补充说明君子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小人则指无德之人,这句话就成了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义利观)君子理解为在位当权者,小人则指平民,即在位君子应该有理想的人格,而平民小人只知道利害计较,因此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人性假设的治国建议)全文分析章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贤德的人齐:看齐而:表顺承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省:反省,检查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1、主题内容: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就是见贤思齐、自我反省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成语: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2、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全文分析章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彬彬: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文雅的样子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质朴兼备,配合适当,这才能成为君子引申:性情太过直率就显得粗鲁,太过讲究礼仪就显得虚伪,性情礼仪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1、主题内容: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气质说明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成语: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清晰,言简意赅3、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指内在的仁德;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君子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全文分析章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士:读书人。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刚毅而:表并列以为:把作为已:停止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1、主题内容:1.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2.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3、曾子怎么看待“仁”?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这句话成为很多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包含三重因果关系:“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而道远”;“任重”是因为以“仁”为己任(忠恕之道);“道远”是因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终生不倦、死而后已全文分析章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