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n全单元八首诗词作品,根据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创设本单元大情境任务“生命诗情的思索,生命韵味的呈现”n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精选了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作品八首单元导读【单元学习目标】第三单元相比于其他单元,其共性教学价值在于:有助于学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1.通过本单元作品的学习,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2.通过诵读涵咏、想象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独立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3.通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综合审美鉴赏力4.在学习本单元作品的基础上,联系对既往文学作品的学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尝试写作文学短评课时安排: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3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5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5课时)学习任务一: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第一课时短歌行学习目标:1.理解分析短歌行的主题,感受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2.鉴赏本诗用典手法3.体会曹操诗歌“建安风骨”的特点一、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有人认为诗歌充满悲观情绪,你们如何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断章取义地看待“忧”,诗人既忧虑人生的短促和年华的消逝,又忧虑不能吸纳人才与实际刚好相反,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它通过微吟低唱的形式,倾吐慷慨激烈的心曲二、短歌行的主题有过争论第一种说法:乃谓孟德禅夺已萌,而沉吟未决,畏人讥嫌,感岁月之如流,恐进退之失据第二种说法:唐代吴兢说“言及时行乐”第三种说法:张玉榖认为,“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你们怎么看待这首诗歌的主题?简析理由这首诗歌的主题是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心情和对人才的尊重三、钟惺古诗归中评价这首诗:“出脱三百篇殆尽青青子衿二句,呦呦鹿鸣四句,全写三百篇,而毕竟一毫不似,其妙难言你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并赏析两处用典不同之处青青子衿”两句引自郑风子衿,说的是一个女子在热烈期待着所爱男子的到来后四句引自小雅鹿鸣,这本是古代宴饮宾客时唱的诗曹操引古喻今,举少总多,联类无穷,吐露出对人才深挚的情意前一典故写求贤不得的日夜思慕,后一典故写求贤既得的竭诚欢迎。
两相对比,强调旨意另外,“青青”写色,“呦呦”写声,两相对举,词采鲜艳、音韵悠扬四、回顾学过的观沧海、龟虽寿,联系这首诗,总结曹操诗歌体现出的“建安风骨”特点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曹操诗歌展现出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诗歌音韵铿锵有力,跌宕悠扬,极悲凉之致,是“建安风骨”的典型代表第二课时归园田居(其一)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中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和陶渊明诗歌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2.掌握并运用诗歌白描的艺术手法3.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了解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一、整体梳理n从何而归?官场n为何而归?性本爱丘山(本性)守拙归园田n归向何处?田园n归去如何?享受田园生活二、田园美景苏轼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陶潜的诗也是如此,请同学们品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八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提示:1.抓住意象(景物)的特点2.体味诗人蕴含的情感。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三、苏东坡评归园田居(其一):三、苏东坡评归园田居(其一):“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请结合诗句,谈谈请结合诗句,谈谈质朴中的深味,平淡中的精巧,可以从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结构构思等方面思考质朴中的深味,平淡中的精巧,可以从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结构构思等方面思考自然自然”的艺术仍然是艺术,甚至是一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的艺术仍然是艺术,甚至是一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磨,也许称得上“自然自然”,但绝非,但绝非“自然自然”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四、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四、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聂夷中的田家,结合本诗内容,梳理归纳白描手法秋思聂夷中的田家,结合本诗内容,梳理归纳白描手法的特点。
的特点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在文学创作上,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在文学创作上,“白描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第三课时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学习目标:1.比较两首诗歌的思想感情2.入世与出世两种不同人生态度在当今时代的意义一、二人都生活在大动乱的年代,但他们的诗作一个是表达渴求建功立业的一、二人都生活在大动乱的年代,但他们的诗作一个是表达渴求建功立业的理想,一个却是抒发追求隐逸的情怀二人的精神追求为何差别如此之大?理想,一个却是抒发追求隐逸的情怀二人的精神追求为何差别如此之大?我们联系两人生活的我们联系两人生活的家庭环境、自身性格、社会地位、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家庭环境、自身性格、社会地位、时代背景、社会思潮等等,分析,分析深层原因深层原因不同的人生境遇对他们的精神追求产生了影响:曹操生于汉末动乱,不同的人生境遇对他们的精神追求产生了影响:曹操生于汉末动乱,曹操是一位政治家,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因此,他表达对人才的渴慕与尊曹操是一位政治家,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因此,他表达对人才的渴慕与尊重。
陶渊明生于东晋黑暗时代,本性真诚率真质朴,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重陶渊明生于东晋黑暗时代,本性真诚率真质朴,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有内在共通之处,而与官场的规矩法则格格不入,所以,他选择辞官自然,有内在共通之处,而与官场的规矩法则格格不入,所以,他选择辞官归田曹操和陶渊明一位抒发志士之慨,一位表达隐士之情曹操和陶渊明一位抒发志士之慨,一位表达隐士之情二、交流分享:志士与隐士的形象、出世与入世不二、交流分享:志士与隐士的形象、出世与入世不同的人生态度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同的人生态度在当今时代的意义总结:中国传统中的“士”文化隐士立身,志士治道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学习任务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第一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目标:1.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体悟作者浪漫飘逸的诗风2.重点品读第二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情感变化,分析梦境的意义3.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赏析诗人的情感一、诵读感知(提示:由于诗人的感情和思维发展变化很快,全诗的节奏也颇多变化,要用心领会诗句内容,读得节奏鲜明问题: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你在诗中都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好奇-急切-兴奋-悲观-昂扬二、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游仙诗,二、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游仙诗,“梦梦”诗全诗的关键清人沈德潜评价本诗:诗全诗的关键清人沈德潜评价本诗:“诗境虽奇,脉理极细诗境虽奇,脉理极细请梳理李白梦游过程中情感变化请梳理李白梦游过程中情感变化月夜月夜剡溪清幽(剡溪清幽(愉悦愉悦)白昼白昼山中壮美(山中壮美(豪迈豪迈)黄昏黄昏山路曲折(山路曲折(迷茫迷茫)傍晚傍晚洞外恐怖(洞外恐怖(惊惧惊惧)夜晚夜晚洞中仙乐(洞中仙乐(惊叹惊叹)梦醒梦醒回到现实(回到现实(怅然怅然)三、弗洛依德:“梦是心理的真是,潜意识的体现李白为何会有这样的梦境?李白的梦境是变幻不定,神奇瑰丽的,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的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仕途的险恶可怖,天宫的富丽堂皇,交织着现实与理想,出仕与入仕种种矛盾梦醒后是李白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梦的意义就在于发现自我的精神追求四、留别和送别相对,李白在梦后写了三句心里话留给来送别的朋友,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从这三句话中读出了几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人生无常的伤感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寻访名山,逃避现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第二课时 登高学习目标: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4.梳理并归纳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特点一、“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即全诗的主句,亦主旨所在你读出了杜甫的悲()(组词填空),结合诗句进行具体的分析,可从内容、手法、情感、语言、意境等方面思考,写一篇鉴赏文章通过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对诗歌细节进行解读)悲的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这是作者的暮年之悲,也就是“悲秋”二、展示评价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55岁的杜甫独自登台,有感而发吟诵登高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穿越来到杜甫身边,聆听后,撒贝宁说道:“先生,听了您的登高,”请大家来帮他写一段台词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当背后那个强大的国家被安史之乱的阴霾笼罩之时,敏感而多情的诗人或许是最先有所感知的一个群体,歌舞升平的繁华已成过往,他们的思想与信仰也无从谈起,精神与肉体也变得空无依傍,开始冷静的审视时代,思考人生,落魄之际的创作也将产生振聋发聩的力量。
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继承者,一首登高道尽了诗人晚年落魄的心境,将国破家亡的愁苦及自身坎坷命运融于萧瑟的秋景之中,当为唐代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