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文案

举报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文案 围绕一条主线来撰写教学设计,可以使得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更加明确,教学任务的指向更加集中,教学的重难点更为突出,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不至于出现整节课成为一盘散沙的窘境。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2021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1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文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预习书18页内容,尝试回答书上的问题 2、找一找其中的变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怎样的关系? 3、仔细看书,看看哪些关系能够用式子表示? 二、课堂展示 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1、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 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 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 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 如果用 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 4、 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三、反馈与检测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 正方形周长 边长 购卖数量 总价 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3、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2021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文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表格、图像、关系式,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础,同时体会函数思想。 教材呈现了三个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中,体会在生活情境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关系。这三个情境分别用表格、图像和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体会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多种形式。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实验小学,学校的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突显人文性,这样学生喜爱学习数学,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我,学生有较好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师: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师生共同画一画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2、说一说。 (1)我发现( )随( )的增加而增加。 (2)我发现( )随( )的减少而减少。 3、师: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 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第十天呢? (4)师: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叫的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五、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 正方形周长 边长 购卖数量 总价 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六、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2021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文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课堂作业 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 。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正比例图像 图像: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021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文案4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预习书19---21页内容 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 二、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 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