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学案)

大江****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2.41KB
约18页
文档ID:337973082

《<论语>十二章》学案【学习引导】《<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而这篇节选自《论语》的课文,焦点就在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学习这篇文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也要再研习中,注意把握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素养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学习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过程】一、文化常识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 、 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孔子轶事圣人也会犯错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3.了解孔子思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4.了解《论语》《论语》是 ,共 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l 体式归纳起来有:(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l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 、 、 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5.了解创作背景《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二、诵读感悟(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八佾( ) 文质彬彬( ) 迩之事父( ) 譬如( ) 子罕( ) 未成一篑( ) (二)诵读指导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食: ②敏: ③有道: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思考2】研读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而: ②如礼何: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思考3】研读第三章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朝、夕: ②闻道: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思考4】研读第四章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喻: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思考5】研读第五章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贤: ②齐: ③内: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思考6】研读第六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