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年一年级数学下)整册电子教案

举报
资源描述
草场乡中心学校一年级数学(第2册) 2015年2月 一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 本册内容结构图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一) 新知识点: 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2、正确区别辨认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 3、认识七巧板,并学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 教学要求: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摆实物,对几种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如何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 2、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和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佳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老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认识平面图形 第一课时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的例1、第3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1、第2、第3、第6题。 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画各种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感受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及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教具学具 每组一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课件等。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一、学前准备 老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物体。 二、探究新知 1、画一画,揭示概念。 (1)出示长方形积木。 提问: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长方形 老师用长方形积木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 (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物学具,照老师的样子沿着物体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 (3)把小组中画得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投影展示,并给这些图形起个名字。 (4)揭示概念。 老师拿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图形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并按顺序板书它们的名称。 2、仔细观察,感知特点。 (1)自己观察,两人互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2)汇报交流:长方形是有的边长,有的边短;正方形是4条边一样长;三角形师有3个角,3条边;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圆没有角的…… 如果学生还说出其他特征要给予肯定。如: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一样…… (3)重点区分圆和球。 当学生把圆说成球时,老师马上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面—长方形让学生感受到球的横截面是一个圆。圆和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出图形。 课件显示“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抽象出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记忆想象。 ①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贴在黑板上。 ②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这四种图形的样子。(老师说图形名称,学生想) ③让学生闭眼,然后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图形,由学生判断它的表面的形状。 ④出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物体。 (3)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物体。 先两人一组说说,再集体交流。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可在小组里说说,老师巡视指导,要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如有的学生经常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或者说;“铅笔盒的一面是长方体。”老师要及时纠正,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先让学生自由想象,利用所学的图形画他们想画的东西,老师不要干涉。 最后把画出来的图片展览、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都用了哪些图形。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3、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先让学生自由观察画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然后老师提要求把图中的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形四边形涂成下面各自对应的颜色(或涂你喜欢的颜色,注意相同的图形涂相同的颜色)。 4、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里。 先让学生自己填,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 5、练习一的第3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蜻蜓图,自己完成,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 6、练习一的第6题,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1)老师说要求。 (2)学生动手画。 (3)集体交流。 哪个题争议较大,可拿实物亲自画画。 2、平面图形的拼组 一课时 解答平面图形的拼组,认识七巧板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例2和“做一做”、第4页的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具学具 每一组一袋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一幅七巧板、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一、学前准备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探究新知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2.提问: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2.第6页的第4题。 3.第6页的第5题。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新知识点: 1、 十几减9的口算。 2、 十几减8、7、6的口算。 3、 十几减5、4、3、2的口算。 4、 综合应用。 教学要求: 1、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 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1、 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计算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以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情景的结合,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老师应努力改变状况,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运算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3、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教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发展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和别人的交流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13-8,13-5的例题时,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还会有“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但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加上应用中的体验,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是把老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 4、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熟练、准确,但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就能达到的,是到学期结束时逐步达到的,到那时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根据学生特点,多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小猫钓鱼”和“蜜蜂采蜜”等方法进行,在玩中学、玩中练,运用激励性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5、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1、十几减9 第一课时 十几减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第 1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2、理解“破十法 ”和“想加算减”的思维过程。 教具学具 课件、卡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一、复习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     9十(    )=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 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