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坳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举报
资源描述
新建铜仁至玉屏铁路TYTJ-1标段指挥部 凉 风 坳 隧 道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铜玉铁路工程指挥部 二零一四年四月 目 录 1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 1 - 1.1编制依据 - 1 - 1.2编制原则 - 1 - 2工程概况 - 2 - 2.1工程简介 - 2 - 2.2隧道主要工程数量表 - 2 - 2.3主要技术指标 - 2 - 2.4工程地质、水文概况 - 2 - 2.4.1 工程地质特征 - 2 - 2.5特殊岩土 - 3 - 2.6施工准备情况 - 4 - 2.6.1测量导线复测情况 - 4 - 2.6.2工程施工用地 - 4 - 2.6.3原材料检测及配合比选定 - 5 - 2.6.4电力情况 - 9 - 2.6.5施工场地布置及临时设施建设 - 9 - 3 工程特点、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 - 10 - 3.1特点 - 10 - 3.1.1进出口地形特点 - 10 - 3.1.2围岩特点 - 10 - 3.1.3隧道结构特点 - 10 - 3.2重点 - 10 - 3.2.1超前地质预报预测 - 10 - 3.2.2 防排水施工 - 10 - 3.3难点及施工对策 - 11 - 4 施工方案 - 11 - 4.1 施工总体方案 - 11 - 4.2具体施工方案 - 12 - 4.2.1洞口浅埋段施工 - 12 - 4.2.2一般地段施工 - 12 - 5 施工进度计划安排 - 18 - 5.1施工进度指标 - 18 - 5.2施工进度计划 - 18 - 5.3工程进度的监控方法 - 19 - 6 施工管理及组织机构 - 19 - 6.1组织机构、劳动力安排 - 19 - 6.1.1组织机构 - 19 - 7 专项工序及施工工艺 - 20 - 7.1超前地质预报效果检查 - 20 - 7.2隧道爆破器材及钻爆作业 - 20 - 7.2.1爆破器材要求 - 20 - 7.2.2钻眼深度 - 20 - 7.2.3掏槽方式 - 20 - 7.2.4光面爆破的主要参数 - 21 - 7.2.5光面爆破的技术措施 - 21 - 7.2.6光面爆破施工工艺流程框图 - 21 - 7.3支护 - 25 - 7.3.1超前及支护施工 - 25 - 7.3.2防排水施工 - 39 - 7.4隧道结构衬砌 - 43 - 7.4.1二次衬砌施工方案 - 43 - 7.4.2二次衬砌施工 - 43 - 7.4.3仰拱、仰拱填充施工 - 49 - 7.4.4附属工程施工 - 49 - 7.5隧道通风 - 50 - 7.5.1通风方案 - 50 - 7.5.2风量计算 - 51 - 7.5.3风机及通风管配置 - 52 - 7.5.4通风管理 - 52 - 7.6隧道监控量测 - 53 - 7.6.1隧道监控量测目的 - 53 - 7.6.2隧道监控测量项目 - 53 - 7.6.3监控量测方法 - 53 - 7.6.4测量资料整理应用 - 57 - 7.6.5监控量测人员、设备配置 - 60 - 7.6.6监控量测报告 - 60 - 7.6.7 测量精度控制要求 - 61 - 7.6.8其他注意事项 - 61 - 7.7施工供电与作业机械人员 - 62 - 7.7.1施工供电及照明方案 - 62 - 7.7.2主要施工机械配备 - 62 - 7.7.3 主要人员 - 63 - 7.8 施工通讯方案 - 63 - 7.9 施工防火 - 63 - 7.10 隧道不良地质灾害处理预案 - 64 - 7.10.1人工坑洞、岩溶空穴处理预案 - 64 - 7.10.2涌水突泥防治预案 - 64 - 7.10.3防坍塌预案 - 65 - 8 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 65 - 8.1 安全目标、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 65 - 8.1.1 安全目标 - 65 - 8.1.2安全管理依据 - 65 - 8.1.3安全保证体系 - 66 - 8.1.4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 66 - 8.1.5保证施工安全的措施 - 68 - 8.1.6安全管理保证措施 - 68 - 8.1.7隧道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 - 68 - 8.1.8机械设备安全保证措施 - 69 - 8.1.9交通安全保证措施 - 69 - 8.1.10异常及紧急情况下的管理措施 - 69 - 8.1.11危爆物品的管理措施 - 69 - 8.1.12安全标准化工地建设 - 70 - 8.2质量保证措施 - 70 - 8.2.1质量目标 - 70 - 8.2.2坚持质量原则 - 70 - 8.2.3贯彻质量方针 - 70 - 8.2.4思想保证措施 - 70 - 8.2.5建立健全质量保证规章制度 - 70 - 8.2.6保证工程质量的管理措施 - 71 - 8.3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 - 73 - 8.3.1加强施工人员技术培训 - 73 - 8.3.2择优选配专业施工队伍 - 73 - 8.3.3规范施工操作 - 73 - 8.3.4配齐配全试验检测设备 - 74 - 8.3.5积极开展专题QC活动 - 74 - 8.4质量工艺保证措施 - 74 - 8.4.1隧道工程质量工艺保证措施 - 74 - 8.5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 74 - 9 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 - 75 - 9.1施工环保、水土保持目标 - 75 - 9.2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 - 75 - 9.2.1建立健全专职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 75 - 9.2.2施工环境保护组织机构 - 75 - 9.2.3水环境保护措施 - 76 - 10 工程进度计划编制说明及工期保证措施 - 76 - 10.1工程进度计划编制说明 - 76 - 10.2 工期保证措施 - 76 - 10.2.1保证工期的组织机构及框图 - 76 - 10.2.2保证工期的主要措施 - 77 - 10.2.3克服环境及气候对工期影响的措施 - 78 - 11 文明施工、文物保护等其他管理措施 - 78 - 11.1文明施工措施 - 78 - 11.2文物保护措施 - 78 - 11.3既有设施、已完工程及管线保护 - 78 - 12 季节性施工措施 - 78 - 12.1 夏季施工措施 - 79 - 12.2 冬季施工措施 - 79 - 12.3 雨季施工措施 - 81 - 12.3.1 现场防汛、排洪系统 - 81 - 12.3.2 隧道施工 - 81 - 12.3.3 钢筋加工 - 81 - 12.3.4 渣土运输 - 81 - 12.3.5 材料、构件的储备与保管 - 81 - 12.3.6 机电、设备 - 82 - 12.3.7 防汛措施 - 82 - 凉风坳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1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1.1编制依据 ⑴ 新建铁路铜仁至玉屏线施工图《凉风坳隧道设计图》(TYTJ-I标); ⑵ 新建铁路铜仁至玉屏线综合施工图《铜玉施隧综》(13); ⑶《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 ⑷《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J 1149-2011); ⑸《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⑹《铁路隧道钻爆法施工工序及作业指南》(TZ231-2007); ⑺《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J721-2007); ⑻《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指南》(TZ331-2009); ⑼《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J961-2009); ⑽《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J947-2009); ⑾《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10223-2004,J341-2004); ⑿《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 ⒀《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等有关规定; ⒁《铜玉铁路TYTJ-1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⒂ 我单位的施工能力、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1.2编制原则 以铜玉铁路招标文件、设计文件、及有关规定为依据,采用先进的施工组织管理技术,根据施工重点,统筹计划,合理安排,组织分段平行流水作业,均衡生产。根据工程特点,调集具有类似施工经验的专业队伍,选择先进的、成熟的施工工艺和先进的机械设备,科学配置生产要素,组建功能匹配、良性运作的生产线。做好环境保护,减少因施工对当地带来的一切干扰。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按照“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保一流”的原则,精心组织。 2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凉风坳隧道位于玉屏县境内,起讫里程为IDK32+615~IDK32+951,中心里程IDK32+783,隧道全长336m。进口内轨顶面标高603.705m,出口内轨顶面标高598.665m,设计纵坡为15‰。隧道最大埋深30m。隧道左线进口~IDK32+678.502段位于R=5500m的左偏曲线上,其余地段为直线。本隧道主要通过寒武系上统追屯组白云岩,以Ⅳ、V级围岩为主。 2.2隧道主要工程数量表 表2-2-1 凉风坳隧道工程数量表 序号 洞身里程 长度(M) 级别 备注 1 IDK32+615~IDK32+804 189 Ⅴ 2 IDK32+884~IDK32+951 67 Ⅴ 3 IDK32+804~IDK32+884 80 Ⅳ 具体工程量见附表1 2.3主要技术指标 本隧为双线隧道,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轨道类型为重型,铺设碎石道床、Ⅲ型轨枕及60kg/m钢轨,内轨顶面至道床底面之轨道结构高度77cm。 2.4工程地质、水文概况 2.4.1 工程地质特征 ⑴地层岩性 凉风坳隧道穿越岩性主要为薄~中厚层状的灰、灰白色的白云岩、次生红黏土、红黏土。 ⑵地质构造 隧道区属梵净山拗陷褶皱带,构造作用强烈,褶皱断裂构造发育。隧道地层单斜,隧道进口岩层产状N22°E/21°SE,节理为N50°E/74°NW、N35°W90°,隧道出口岩层产状N45°E/30°SE,节理为N-S/90°、N80°W90°,段内岩体节理裂隙极为发育,节理长度1m~3m不等,节理面粗糙,它们将岩体切割成块状,基岩局部还有风化,卸荷裂隙发育。 ⑶地震动参数 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做的《新建铁路铜仁至玉屏线工程场区地震参数区划报告》隧区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⑷不良地质 凉风坳隧道不良地质为岩溶、顺层偏压。 ①岩溶 隧区基岩为寒武系上统追屯组白云岩,基岩大部分覆盖,局部裸露,覆盖0~8m厚的土层,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较为密切;沿层面有显著溶蚀,地表多见岩溶化裂隙、溶沟、溶隙、裂隙连通性较差,见集中径流,局部见裂隙水流。 隧道排泄基准面为隧道进出口处沟槽,标高约590m,地下水位标高599.07,隧道路肩标高604.29~613.48m,推测隧道位于垂直渗流带。 ②顺层偏压 凉风坳隧道岩层产状N22°~45°E/21°~30°SE,与线路夹角17°~40°,在横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