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

上传人:橙** 文档编号:333371484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57.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摘 要:“国际大学创新力评价研究”通过设计具有特色的大学创新力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对世界高层次大学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该研究的基本方法为指标体系法,指标体系的设计根据社会的需要,坚持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创新性、可获取性、合理性的原则,并围绕创新实力、创新活力和创新影响力等一级指标展开。关键词:大学创新力;大学评价;国际大学排名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世界科技发展的轨迹显示,只有通过创新,一个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掌握了知识和技术两大稀缺资源的大学,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提升大学创新能力,为我国创新体系建设提供

2、坚实的知识基础、人才资源和科技支撑,是当代中国大学改革与发展的紧迫任务。大学评价作为衡量、比较各大学办学实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20 世纪 80年代以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国内外大学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通过大学综合排名和学科排名,试图为大学发展提供指针。然而,当全世界都寄希望于创新能够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时,大学评价和大学创新能力建设仍旧在各自不同的轨道上发展。目前世界上尚无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与实践。“国际大学创新力评价研究”项目首次尝试将大学评价与大学创新能力建设相结合,通过设计具有特色的大学创新力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对世界高层次大学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从而为我国大学创新能力的建设提供参照。一、工

3、作机制为保证评价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国际大学创新力评价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 10 月筹建了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该课题组组长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徐小洲教授,课题组其他成员有:陈劲、叶鹰、顾建民、汪利兵、马景娣、杨明、韩松涛、刘琼、阚阅、佛朝晖、林晓、梅伟惠、姚威,俞湘珍。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下设大学评价国际学术委员会、大学评价工作委员会和大学评价办公室三个机构。大学评价国际学术委员会由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韩国、中国的著名评价专家组成。其中主席1 名,成员 9 名。委员会第一任主席由国际知名高等教育和比较教育专家、全球大学创新联盟亚太中心(Global Unive

4、rsity Network for Innovation-Asia and the Pacific,GU-NI-AP)顾问王一兵教授担任。其他成员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所所长马克贝磊(Mark Bray)教授,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eh)教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数据研究部主任莫斯(Robert Morse)先生,欧洲比较教育学会会长、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罗伯特考文(Robert Cowen)教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莫家豪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5 页 -(KaHo Mok)教

5、授,韩国教育开发院院长高炯一(Koh Hyung-Yeel)教授,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林密克(VLynn Meek)教授,印度国家教育规划与行政学院院长提拉克(Jandhyala B G Tilak)教授,浙江大学创新管理基地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劲教授。大学评价国际学术委员会的职责是,为“国际大学创新力评价研究”的基本原理、指标体系设计、数据收集、跨境比较提供建议和意见;为“国际大学创新力评价研究”提供国际前沿信息;构建大学创新力研究的国际交流平台,扩大创新力评价的国际影响力。大学评价工作委员会主席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徐小洲教授担任,其他成员包括陈劲、叶鹰、汪利

6、兵、顾建民、任少波、王家平、蒋国俊、罗卫东、傅强、万春根、马景娣 11 人。工作委员会负责总体工作的开展,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讨论评价事宜,设计指标体系,邀请国内外专家,协调并促进各国、各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大学评价办公室负责“国际大学创新力评价研究”的日常运作。其成员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图书馆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及博士生组成,工作职责包括收集数据、起草与整理文件、通报课题组进展情况、开展联络等。三个机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定期交换意见,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作链。大学评价工作委员会和大学评价办公室每月召开例会,商讨大学评价的主要精神、工作进展以及下一步工作的要点。大学

7、评价国际学术委员会计划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委员会成员对大学评价提供理论指导。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06 年 5月 9 日在杭州召开。二、研究方法“国际大学创新力评价研究”的基本方法采用通行的指标体系法,但课题组在评价底表的确定和指标体系设计中提出了符合国际大学创新力客观评价要求的指导原则。(一)评价底表本研究主要评价世界知名大学的创新力,因此,对大学的选择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制定评价底表的过程中,为避免大学选择的主观性,课题组以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协会中所列的大学和现有评价结果中名次靠前的大学为研究对象。对于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的大学可能出现的重复现象,课题组采取并集方法增减。经过上述方法处

8、理之后,本研究的评价底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美洲大学协会 (AAU)成员、研究图书馆协会(ARL)成员、网上各国排名前 10 位的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公布的2005 年美洲、欧洲、亚太前100 位的大学。中国大学中选择了“985”工程中的 9 所大学、香港地区的 3 所大学以及台湾地区的4 所大学。最终评价底表由 255 所大学组成。(二)指标体系设计1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指标体系设计是大学评价的基础。“国际大学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根据社会的需要,以“SOCIAL 即科学性(Scientificity)、客观性(Objectivity)、可比性(Comparability)、创新性(Inn

9、ovation)、可获取性(Availability)、合理性(Logicality)为原则,试图构建富有特色、客观可行的评价体系。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2 页,共 5 页 -(1)科学性。它包括逻辑的严密性、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及研究方法的可靠性。科学性是创新力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创新力评价才有可靠的基础。在确定指标的过程中,课题组充分咨询国内外专家意见,合理把握全面性和代表性之间的平衡,剔除一些过于主观或者难以获取数据的指标。(2)客观性。指标中各项数据主要来源于统一网站,即使是反映质量的指标也尽量量化。如“本地指标”(大学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

10、响力)的考评,就不是通过同行评议,而是根据各所大学在本国或本地区权威机构的排名。(3)可比性。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上倾向于采用统一标准对大学的科研成果进行考评。本课题以标准化的、经过严格筛选的数据为基础构建指标体系,力图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同时,“人均科研经费”也通过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进行折算,从而使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各国货币的购买力水平,保证各国经费的可比性。(4)创新性。指标体系设计始终以评价大学创新力为目标,以创新实力、创新活力和创新影响力为衡量内容,首创“本地指数”指标,从而反映大学创新能力对科学进步与国家发展的影响。(5)可获

11、取性。在指标设计过程中,国内外专家与课题组成员曾设想过更加多样化的衡量指标,如人才培养情况、基础资源建设、学术声望调查等。但由于这些数据缺乏统一来源,甚至没有统一的可比数据,在国际背景下其有不可获取性,因此在最后的指标体系中没有加入这些指标。(6)合理性。创新实力、创新活力和创新影响力分别代表“创新力”这个相对模糊概念的起点、过程与结果。将这三项内容作为一级指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所大学创新能力的基础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指标的权重是决定排名结果的重要因素。本课题组采取慎重态度,通过综合多种途径最终确定指标的权重。这些途径包括考察各指标对创新力的重要程度、研究高等教育文献、同行评议及国际

12、学术委员会的建议等。2指标体系。本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围绕3 个一级指标即创新实力、创新活力和创新影响力展开。具体指标和权重如表1 所示。创新实力体现了一所大学创新能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础。课题组在综合各项因素之后,以教师中获诺贝尔奖人数、教师数、人均科研经费衡量一所大学的创新实力。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3 页,共 5 页 -创新活力反映了一所大学创新能力的过程和结果,课题组主要以各类科研成果加以衡量,这些科研成果包括Nature+Science 论文数、1顶级学科数、高被引论文数、ESI 引文数、ESI 论文数、专利数以及人均ESI 引文数和论文数。创新影响力标志一

13、所大学的创新活动对本国或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本课题组认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也能够通过这些创新活动赢得社会的认可。因此,课题组以当年培养博士生数和本地指数衡量一所大学的创新影响力。3.指标定义及数据源。(1)教师中获诺贝尔奖人数。它是指一所大学的教师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教师是指获奖时在该校工作的教师,数据来源于诺贝尔奖网站。(2)教师数。它是指目前在一所大学工作的教师总量。数据基本上来源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统计网站。(3)人均科研经费。它是指一所大学平均每个教师获得的本国国家基金资助科研经费数,各国货币根据照购买力平价(PPP)进行折

14、算。数据基本来源于各国或地区科研经费网站。(4)Nature+Science论文数。它是指在自然和科学这两个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数据来源于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lnformation)的 SCI数据库。(5)1 顶级学科数和高被引论文数。这两个指标的数据都根据ISI 公司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 ESI)进行查询获得。前者是指大学在 ESI(1995.1 1200512.31)数据库所列的 22个学科中位居国际前 l 的学科数(按被引论文计)。后者是指大学在ESI(1995.1 12005.12.3

15、1)数据库中进入国际前1被引论文数。(6)ESI 引文数和 ESI 论文数。前者是指大学在。ISI 之 ESI(1995。1120051231)数据库中的累积引文数。后者是指大学在ISI 之ESI(19951120051231)数据库中的累积论文数。数据均可以在ISI 网站中获得。(7)专利数。它是指一所大学在ISI 之 DII(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数据库中拥有的专利数。主要通过对Derwent WPI 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相应数据。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4 页,共 5 页 -(8)人均 ESI 引文数和论文数。它是指一所大学在ISI

16、之ESI(1995112005.1231)数据库中的人均引文数和论文数。数据均可以在ISI 网站中获得。(9)当年培养博士生数。它是指一所大学当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数。数据来源于各国或地区的统计网站。(10)本地指数。它是指大学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用排名系数表示。如果一所大学在本国或地区的排名结果中名列第1 位,那么赋值 100;如果名列第 2,那么赋值 99;如果名列第 5,那么赋值 96,以此类推。数据来源于大学所在国家或地区权威的排名结果。4.计算方法。(1)原始数据归一。首先将所有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将每个指标中的数据除以该指标中的最大值,使所有数据都等于100 或小于 100。公式如下:(2)一级指标计算。将每所大学二级指标的归一值乘以各自的权重,所得的值相加就是该所大学一级指标的最后得分。公式如下:(3)总分计算。将所有一级指标的值乘以权重相加就是最后得分。公式如下:总分=A0.10+B080+C 0.10 课题组将继续完善基础数据,稳定指标体系,逐步实现3 年滚动发布。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5 页,共 5 页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