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讲解「附译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凌寒:冒着严寒遥:远远地知:知道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译文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古诗赏析此诗语言朴素,对梅花的形象也不多做描绘,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他的《北陂杏花》对杏花花、影俱妖娆的形象大加渲染,用“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来强调杏花的高洁、坚持的精神,写得很张扬外露而这首写梅花的诗,其思想内涵实是相通的,写得则非常平实内敛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
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态,而只写她“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后两句,重点放在梅花的幽香上,“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雪本身也是很美很白的,但是这还不够,很美好很清白,却不能给别人送去幽香,“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好比一个人:你光长得美长得帅,却没有好品德好才学,那就没有什么了不起你不仅长得美长得帅,还品德高尚才学出众,但却仅仅洁身自好,没有多少奉献,没有带给他人愉悦的幽香,那也是很可惜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作者简介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唐贞元、元和时期人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借问:向人打听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古诗赏析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地描写儿童的佳作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简介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注释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古诗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注释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川:河流,这里指瀑布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古诗赏析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