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ppt课件: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324065124 上传时间:2022-07-12 格式:PPTX 页数:150 大小:17.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ppt课件: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ppt课件: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ppt课件: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ppt课件: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_第4页
第4页 / 共150页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ppt课件: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_第5页
第5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ppt课件: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ppt课件: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1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情一览表 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考点17大气的受热过程与逆温现象1.(2019全国,6,4分,难度)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C)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解析考查热力环流。气流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水汽凝结成积云;气流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天气晴朗。上升气流和下沉气

2、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不能连续分布,而形成间隔团块状,C项正确。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2.(2017全国,68,12分,难度)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读图,完成第(1)(2)题。(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B)A.B.C.D.(2)该地寒冷期(C)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

3、日变化一致综合思维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解析第(1)题,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自然状态下的温度,且膜内平均温度的日变化要小于膜外自然状态下的平均温度日变化,故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枯雪年,降水少,云量小,且受积雪调节温度的作用小,总体温度低,昼夜温差比丰雪年大。故选。第(2)题,图中曲线反映的是寒冷期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其中为膜外平均气温日变化,最低平均气温接近-16,则该地最低气温在某些时期可能低于-16,A项错误。图示为膜外平均气温日变

4、化,两条曲线变化一致,说明积雪状况差异对气温日变化影响不大,B项错误。图中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两条曲线的变化差异大,说明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项正确。图中四条曲线显示,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有较大的差异,D项错误。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 第(2)题易错选A项。主要是没有注意到图中显示的是平均气温日变化,而不是某一时期的极端最低气温,最低平均气温接近-16,则该地最低气温可能在某些时期低于-16,A项错误。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3.(2015浙江,910,8分,难度)逆温是在一

5、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读图,完成第(1)(2)题。描述阐释能力(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C)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

6、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18时至次日6时,地面至50米高度为强逆温层,向上则为逆温层(强度较弱),A项正确;逆温强度在不同高度出现的时间不一,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故B项错误;逆温现象在16时前出现,次日10时结束,而我国南方10月下旬日出时间早于7时,日落时间晚于17时,故C项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故D项错误。第(2)题,考查逆温的成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降温快,贴近地面

7、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这种热量传递的时间差异造成了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故选C项。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4.(2015四川,34,8分,难度)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根据材料完成第(1)(2)题。(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D)A.福建沿海B.黄海沿岸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D)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

8、射冷却强区域认知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解析第(1)题,考查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福建沿海年平均雾日50天;黄海沿岸年平均雾日为2049天;准噶尔盆地年平均雾日为519天,部分区域为2049天;柴达木盆地年平均雾日5天。故选D项。第(2)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因此近地面大气的剧烈降温是形成雾的必要条件。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晴天相对较多,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散失的热量多,地面辐射冷却强,因此多雾。故选D项。形成雾的条件有三个: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近地面降温。大气中有凝结核。考点1

9、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5.(2014安徽,33,4分,难度)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C)A.Q4、Q1、Q3、Q2B.Q3、Q4、Q2、Q1C.Q3、Q1、Q2、Q4D.Q2、Q3、O1、Q4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解析本题考查海面的热收支状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海面热收支方式的影响因素和变化特点。海水温度是海面热收支状况的反映,由于从低纬向高纬,随着太

10、阳高度减小,太阳辐射减弱,海水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低纬海区水温较高,说明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为正值;高纬海区水温较低,说明海面热量收支差额为负值,故Q3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海面辐射收支差额取决于太阳辐射和海面辐射的对比,整体上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故Q1表示海面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取决于蒸发量的大小,由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因此蒸发耗热量副热带海区最大,并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故Q2表示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取决于水温和气温的对比,气温高于水温,该差额为正值,冬季气温低于水温,该差额为负值,全年为正值;而且高纬地区夏季气温与水温差别较大,因而该差额反而略高于低纬地区,

11、故Q4表示海气热传导差额。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6.(2013北京,5,4分,难度)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中(B)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在夜间减少解析臭氧层破坏,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增加,A项错误;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会使减少,B项正确;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减少,C项错误;出现雾霾,大气逆辐射增强,在夜间应增多,D项错误。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

12、考点18热力环流1.(2015四川,8,4分,难度)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A)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人地关系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图中显示市中心气温高于周边的郊区,因此市中心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将近地面的水汽带到高空;而且市中心区人类活动剧烈,有较多的凝结核,因此降水的可能性比郊区大。但图中显示的市中心区的气温仅比0 稍低,所以降水的形式还是以雨水为主。故A项

13、正确,B项错误。大气污染物在热岛环流的作用下,在市中心上升,然后扩散到郊区降落,因此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至郊区,C项错误。在近地面,市中心区为低气压,郊区形成高气压,因此容易形成由郊区吹向市中心的风,所以能将郊区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带进市中心,D项错误。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2.(2014山东,56,8分,难度)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完成第(1)(2)题。(1)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B)A.降雪量B.温度C.光照D.地形(2)图中M地积

14、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C)A.农田 B.林地C.城区D.乡村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解析第(1)题,由图中降雪量数据可知,该区域东西部降雪量相差不大,排除降雪量,A项错误;由题干及图可知,该时段该区域盛行风向为来自海洋的偏东风,越往西受海洋影响越小,气温越低,积雪越不易融化、深度越厚,B项正确;由题干可知,该区域该时段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排除光照,C项错误;由图中经纬度、轮廓可知,该区域位于长三角地区,地形平坦,排除地形,D项错误。第(2)题,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说明M地气温比周围地区高,体现了非地带性分异,城区一般会形成城市热岛

15、,气温比周围地区高,积雪易融化、深度较小;而农田、林地、乡村植被覆盖率较高,不易形成气温高值区域。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3.(2013浙江,7,4分,难度)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C)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

16、考点25解析图中显示,拉萨白天降水少,夜晚降水多,即多夜雨现象。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受到山谷风的影响明显:白天,气流沿山坡上升,谷底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水汽冷却凝结,C项正确,D项错误;夜晚,气流沿山坡下沉,谷底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冷却凝结成雨,A、B两项错误。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4.(2011全国大纲,911,12分,难度)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读图,完成第(1)(3)题。调动运用知识(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D)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2)正午前后(B)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3)该区域可能位于(D)A.黄土高原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D.东南丘陵考点17考点18考点19考点20考点21考点22考点23考点24考点25解析第(1)题,甲地高空气温比同海拔的乙、丙两地高空气温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