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78KB
约9页
文档ID:319196520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_第1页
1/9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情感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  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

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1)熟悉课文,达到背诵特别注意把握课文的支撑句:  ①秦、晋围郑,且贰于楚也  ②吾不解早用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  (2)准确分辨一词多义如若、论、辞、鄙、微、之等  (3)注意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  (4)正确把握词类活用词。

如:鄙、东、西、敝、军等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通读全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  (3)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  2.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讨论题:  (1)烛之武不拘形象从哪些情节中可以看出?  (2)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看《左传》文学的价值  (参考答案)  关于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在第二部分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他满腹的委曲和牢骚这一情节的描写,使在郑国危于旦夕之际,郑伯由于佚之狐的推荐看到的一线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用自责化解了烛之武的不满,使他只身卦秦文章在有张有弛,曲折有致中显示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  再有,在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第三部分中,说理透辟,文章的主旨,决定了文章必须着意描写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陈辞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再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第三部分,烛之武说退秦师  烛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谈。

然后一面说明秦国灭郑则无益而有害,舍郑则有益而无害一面举出事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秦国不应与晋国共事,晋国得到郑国,必将进而损害秦国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说得秦穆公不仅撤兵回国,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郑防御晋  第四部分,晋师撤离郑国  当晋国的监军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毅然撤军说帮伯而退晋师正是烛之武所要达到的目的  总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利用秦、晋矛盾,说退秦国围郑之师,瓦解秦、晋联盟,保住了郑国的历史事实  《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

《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  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在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中,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把握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特点  二、整体感知  本文情节充满了波澜,起伏跌宕虽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毫无呆板之意人物就是在这样的情节中展示不同的性格,外交辞令,叙事描写各尽其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述故事情节  2.导入 新课  (1)从初中已经学习的《曹刿论战》引发拓展,明确《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出本课要求,对《左传》的语言特点要有所了解。

 (2)作家、作品介绍  (3)时代背景介绍  (4)进入课文内容的讨论  提问:  全文中心写了件什么事?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参考答案)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秦、晋围郑,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烛之武临危受命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郑订阅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有的结果  烛之武奉命说秦,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但在说辞中表现的则是处处为秦国着想使秦君易于接受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强大国家的君主,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语言分寸,恰到好处,可见语言艺术达到的水平  关于从本文的写作特点,看《左传》的文学价值  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有二其一,波澜起伏跌宕有序的情节展示其二,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从这些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较高的文学价值。

左传写了 400 多次军事行动,著名的大战如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都写得非常出色《左传》写战争,是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来展开的,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战争的性质和起因、战前的策划和战后的影响等上,对战场的正面交锋则采用略写这样写既写出了某种历史的必然,也有利于刻画人物《左传》写战争也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细致,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有时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使文气优游不迫,摇曳多姿  《左传》是编年体的史书,但在文学上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它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如郑庄公的阴险虚伪、老谋深算而且随着历史事件的进展,也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如晋文公的成长就是《左传》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惟妙惟肖,宛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精妙,达到着墨少而寓意繁的效果《左传》作为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既写了各国之间的交兵,也写了各国之间的外事来往在写外事交往中,人物极擅外交辞令《殽之战》弦高巧遇秦军的那段讲话,名为犒师,实为警告,迫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孟明归国前明明是表示改日必将兴师报仇,却说将报君赐。

有理有节、机智横生,往往使敌国折服它语言简洁,叙事生动,而又变化万千这一切,都显示了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左传》无论对后代的史学或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史学上,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写成了文史兼优的《史记》司马光以《左传》为法,写出了著名的《资治通鉴》等在文学上,《左传》对后代散文影响尤大,很多散文家都把《左传》视为文章的楷模尤其唐宋以后,古文家取法先秦,多摹《左传》小说家、戏剧家都从《左传》吸收营养,并从中吸取创作的素材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9 / 9。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