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3.22KB
约35页
文档ID:319175465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_第1页
1/35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  1、地球文明的文化融合大趋势  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规模变得更大、更复杂,维系社会秩序的虚构故事也更为细致完整人类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遵守特定的规范就这样,让数百万计的陌生人能遵照着这种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觉合作无间,这种人造的直觉就是“文化”  几千年来,不同的文化都处于流转变化之中,历史的大趋势是规模小而简单的文化逐渐融入规模较大、较复杂的文化中,世界大型文化的种类逐渐减少就像中国一样,随着从大秦以来疆域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成为一个大一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已经很难区分纯正的汉人文化或满人文化  这就是文化演化的大趋势公元前1万年,地球上有数千个人类文明到公元前200年,只剩下几百个,最多不超过两三千个到公元1450年,文明数量锐减接下来的300年间,亚非世界吞噬了整个地球1521年,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1532年,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1606年,欧洲人登上澳大利亚大陆  亚非世界花了几百年时间吞噬了全世界,这个过程永远无法回头。

今天,几乎全球人类接受同一套地缘政治体系(整个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国家,但受到国际公认);使用同样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采用同样的法律体体系(人权和国际法放之四海而皆准);接受同样的科学体系(专家们对物理、生物学、医学等所有学科的观点几乎相同)  2、纯正的文化不再存在  文化融合是帝国吞噬世界文明的结果帝国是一种政治秩序,具有两个最基本特征:  (1)帝国统治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各自拥有不同的文化认同和独立的领土,体现出文化的多元性  (2)帝国的疆域可灵活调整,几乎可以无限扩张帝国不需要改变基本框架和认同,就能纳入更多的国家和领土  大秦帝国和蒙古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帝国案例  帝国并非永世太平,帝国也会面临崩溃瓦解,就像大秦帝国命数并不长久,蒙古帝国也在辉煌之后很快消失但是,帝国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已经融合的文明会恢复其纯正和独立,也不意味着帝国子民会恢复曾经的独立  历史告诉我们,随着帝国的崩溃,新的帝国代替了曾经的帝国,谁也回不到从前了  好莱坞电影中,印第安人骑着高头大马和欧洲人作战,大无畏地保护着祖先的传统然而,在印第安人祖先那里,根本就没有马,马是在17、18世纪从欧洲传入美洲的。

或者,意大利人吃着经由西班牙传入的墨西哥的西红柿做的意大利面,印度人吃在墨西哥的辣椒,中国人穿着满人的旗袍回到大秦帝国,皇帝也不知道土豆、玉米、西红柿、胡萝卜等无数我们饭桌上的美食来自哪里  想做个吃着纯正中华美食的汉人,其实是不可能的想要恢复纯正的中华文明,也无从谈起剥离欧美传入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我们看到还有满清留下的文化侵袭,比如,普通话、旗袍、宫殿、习俗等,如果把这些再剥离,我看到的还有蒙古帝国的痕迹,继续剥离,你看到印度传入的佛教,再剥离······以此类推,到哪里才算是纯正的中华文明呢?  以前九斤老太的各种对新事物的抱怨,都会在历史大潮中被淹没,留下的只有融合和演化演化是个不知目的地的过程,未来是什么样子,科学家说不出来,王大树更不知道  既然再也回不到从前,不如就接受融合和改变吧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2  20xx年春节,我在回家的高铁上,开始阅读慕名许久的一本书——《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书的推荐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赫拉利无疑是痛恨‘人类中心主义’的,在他看来,正是这种罪恶的人类中心主义,把具有神一般的能力、本来应该成为宇宙间‘正能量’的智人,变成了一种不负责任、贪得无厌又极具破坏力的怪兽,结果给地球生态带来了一场‘毁灭天地的人类洪水’。

他对人类完全无视家禽家畜的感受,用种种变态的养殖方法获取美味的行为提出的几乎声泪俱下的控诉,显然不是故作矫情,而纯粹是出于一种大慈大悲彼时,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假如人类都能听从《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赫拉利的教诲,尊重自然,也许就不会发生病毒的跨物种传播,也许就能从根本上避免这场灾难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具体是一本什么书呢?简介中讲到:这是一部从10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10万年前,我们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全书的三大线索理清人类发展脉络,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认知革命使得人类成为想象的共同体,农业革命可能是史上最大的骗局,科技革命最终将使人类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人类通过讲故事的能力将彼此连接,有效协作,国家、宗教、企业是虚构的现实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发展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我们是如何由原始时代的智人,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人类?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脱离原来的混沌到如今的智慧,内因的推动可能是一种非自然化的东西,也就是一些虚幻的概念。

这些概念是怎么产生的,以及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在他一步一步的推论中,向我们阐释他的理解  智人创造概念,走到食物链顶端  人类语言最独特的功能,是能够创造并传递一些不存在事物的信息人类能讲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事物,并且讲得栩栩如真创造概念,传播想象,共同相信,让智人可以集结群体,灵活合作对比来看,动物只能传达简单的信息,因此合作仅限于特定的群体关系中语言和创造出来的概念,比如民族、国家、宗教、信仰、金钱等,使得人类能够大规模的合作,铲除危害人类的物种,从而走到了食物链顶端复杂语言、八卦能力、虚构故事,这三个互补的理论是认知革命的三个维度,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对智人征服世界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动物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也是一条分界线,将生物学与历史划分了开来认知革命之前,智人其实只是一种普通动物,所有发生在智人身上的事都可以很好地用生物模型和理论来解释然而从认知革命开始,生物学的模型和解释不再充分,我们还要开始考虑各种故事,建构历史的叙述,才能为智人做过并依旧在做的事作出解释  历史在不可逆转中偶然前行  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重要革命它使人类能收获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而这也导致更多的人都固定在同一个地方,不停劳作。

虽然更多的食物可以养育更多的人,但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食物,因此就需要更加艰辛的劳动赫拉利认为农业革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未必是一种进步,虽然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能生活得更好随着人口大量增长,产生了一群“地主”,受地主的压迫,农民的工作比之前时代的采集者更为辛苦,自由可支配的时间更少因此农业革命对于当时绝大部分人来说,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按照的假设,农业革命并不意味着幸福那么,人类还能回到采集狩猎时代吗?历史既然选择了某一个方向,这一选择很难说是偶然还是必然,但终究是回不去了举了一个现在生活的例子:一个大学毕业生发誓努力工作,争取在35岁的时候就退休可是,当他真到了35岁,他能放下背负的房贷、车贷,放弃现在的一切,靠到野外采果子挖树根为生吗?显然不能,只能继续努力,辛苦工作这是因为人类关于生活必需品和生活意义的概念都在变化,原来以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变成了现在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人类很难彻底回归过去  金钱、帝国和宗教是改变人类社会的三大重要因素  金钱,人类社会物质增长上重要的虚拟概念刚开始的人类是以物换物,后来随着群体的扩大,贝壳等作为货币开始流行起来,这就是最初钱的概念。

但是贝壳等在不同的区域交换依然很不方便,随着世界贸易的扩大,纸币就顺理成章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一张本来没有价值的纸币,怎么才能让群众信任它?在稳定发展的时代,大家都相信它是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当社会混乱经济低迷的时候,纸币就可能成为一张废纸,因为此时的人们失去了对它使用的信心  帝国,人类组织架构和管理上的虚拟概念帝国统一世界,其原来的宗旨是统治全人类,为人类的福祉而努力而事实上,古罗马帝国、蒙古帝国等,其最初形成的原因可能基本都是因为抢占自然资源而开始的战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众多人类丧命,不少文化消失  宗教,人类精神和信仰上的虚拟概念无论是泛神教、多神论、一神论,相信的都是神灵或者超自然的对象各种宗教,在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进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凡是对于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在精神世界的各种困惑,都可以寄托在宗教中,得到暂时的指引和解脱  这三个概念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是一种虚幻的、本身不存在的概念但是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依然存在着  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快乐吗  今天,人类所享有的物质生活,在过去可能只存在童话里但是,我们真的更快乐了吗?快乐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快乐是物质还是感觉?快乐又该如何计算?降低自己的期望,就能更快乐吗?如果经济增长和自立自强并不会让人快乐,又何必将资本主义奉如圭臬?最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这本书,看待人类的政治、历史等的辩证思维,启发了我们去思考人类的本质。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3  前两个月,我看过吴军的《文明之光》,《人类简史》不仅是站在某个民族(国家)或者人类的角度,而是也站在动物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视角不一样,看到的东西也比较新颖,蛮有收获的  人类和黑猩猩之间真正不同的地方就在于那些虚构的故事,它像胶水一样把千千万万的个人、家庭和群体结合在一起  物种演化上的成功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对于玉米、小麦,纯粹的演化观点还有道理;但对于牛、羊、之人这些有着复杂情感的动物,必须想演化上的成功会对个体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想象构建的秩序深深与真实的世界结合;想象构建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想象构建的秩序存在于人和人之间思想的连接  “客观”:不受人类意识及信念的影响;“主观”:靠的是某个单一个人的意识和信念;“主体间”:靠的是许多个人主观意识之间的连接网络  历史上许多重要的驱动因素,都是这种存在于主体之间的概念想法:法律、金钱、神、国家  金钱几乎能跨越所有的文化鸿沟,不会因为宗教、性别、种族、年龄或性取向而有所歧视;也多亏了金钱制度,才让人就算互不认识、不清楚对方的人品,也能携手合作  我们用金钱来促进陌生人之间的合作,但又害怕这回破坏人类的价值和亲密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想打破那些限制金钱和商业流动的社会大坝;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断筑起新的大坝,希望保护社会、宗教和环境免受市场力量的奴役  混沌系统分成两级,一级混沌指的是“不会因为预测而改变”,天气就属于一级混沌系统;二级混沌系统,指的是“会受到预测的影响而改变”,因此永远无法准确预测,例如市场、政治就属于二级混沌系统  物理学家认为宇宙大爆炸就是一个奇异点在奇异点之前,所有我们认知的自然法则都还不存在,就连时间也不存在所以要说宇宙大爆炸“之前”如何如何,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无法理解的而我们可能正在接近下一个奇异点,所有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意义(不论你我、男女、爱恨)都将变得无关紧要而在那个点之后的任何事,都还超出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4  文化总会说,它只是禁止“不自然的事”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是不自然的只要有可能发生的事,就是自然,真正完全“不自然”的事,是指违背了自然规律,但这种事情根本就不会存在,所以也没有禁止的必要举例来说,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会“禁止男性进行光合作用”,“禁止女性跑的比光速快”,或是“禁止带负电荷的电子互相吸引”,就是因为这讲了只是白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