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初中期《申报》电影传播中启蒙话语与大众接受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319081306 上传时间:2022-06-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20年代初中期《申报》电影传播中启蒙话语与大众接受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920年代初中期《申报》电影传播中启蒙话语与大众接受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920年代初中期《申报》电影传播中启蒙话语与大众接受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920年代初中期《申报》电影传播中启蒙话语与大众接受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20年代初中期《申报》电影传播中启蒙话语与大众接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20年代初中期《申报》电影传播中启蒙话语与大众接受(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920年代初中期申报电影传播中启蒙话语与大众接受 王立红【Summary】20世纪20年代,申报电影话语的公共空间日益多样化。申报通过电影这一公共话语空间来构建自己的民族形态,通过电影教育启蒙和电影理论来探讨和发展中国电影,中国电影观众在申报电影话语空间中接受电影。【Key】申报;电影教育;电影接受一、电影理论与电影教育的启蒙在中国,人们对电影的看法和认识,是随着电影的传入与放映相伴而生的。但对电影进行理性的探索和思考,并将其形诸文字,见诸报端,则是进入二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中国电影理论的出现,比欧美一些电影理论发达的国家要晚的多。1随着电影的发展和外国电影的影响,报纸与杂志开始不断介绍和报

2、道好莱坞电影和明星,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国人对外国电影理论和拍摄技术的好奇。申报开始刊登各种关于介绍欧美电影理論和技术的文章,开启中国电影理论的步伐。申报在1923年3月19日开始连载影戏事业之述评来介绍美国电影理论。申报还刊登各种关于外国导演拍摄电影的技巧,为中国电影理论的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在申报关于电影理论的探讨下,中国早期电影理论应运而生。顾肯夫1921年发表于影戏杂志创刊号上发刊词和郑正秋1922年发表于影戏杂志第1卷第三期上的明星公司发行月刊底必要是较早论述电影理论的文章。他们以戏剧为参照,加以类比,强调电影与戏剧的共同属性,也注意到两者的区别,视电影为戏剧的同等物或进化物。他们表述

3、的是一种以戏剧为核心的电影观念2中国电影理论草创于20年代初期,到了20年代中期便初具规模,一批早期电影著作也相继问世。1924年上海华先商业社图书部出版了徐卓呆译著的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著作影戏学,全书共约6万字,既阐述了电影的原理和不同于戏剧的基本特征,又具体介绍了各类专业知识,包括编、导、摄、美以及制作等,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1924年至1925年期间,上海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编印了中国第一部电影教材电影讲义。该讲义约9万字,主要由影戏概论、导演学、编剧学、摄影学四个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是电影基础知识,还涉及对电影特性的一些理论探讨。1926年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侯矅编著的我国第一本电影剧作论专著

4、影戏剧本作法,该书明确提出电影时戏剧的一种的“影戏观”,强调电影的社会教育作用。1926年郑心南编译的介绍电影基本知识的电影艺术以及徐耻痕编纂的有关电影史的中国影戏大观,这一时期还有大量文章对电影的特性和本质等理论问题作了广泛的深刻的探讨:孙师毅探讨关于电影时综合艺术的影剧之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和电影剧在艺术中之位置;徐葆炎的活动影片之戏剧的研究主张电影不是戏剧。早期电影理论主要探讨电影的本质和特性。多是介绍和普及电影知识,虽然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哲学思考,但在探讨中,萌生了与中国传统文艺观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影戏论,揭开了中国电影理论发展的第一页。伴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电影理论的起步,特别在好莱坞

5、电影和明星的影响下,中国电影教育在电影启蒙中也迈出第一步。在申报和其他杂志的影响下,各类电影培训学校也纷纷出现。到1926年,全国先后出现了18所培训机构,其中还有3所是外国人开办的。据程步高的影坛忆旧回忆,当年大批男女年前影迷,早有投身影界的决心,无奈电影公司,门禁森严,无人介绍,怕难问津。学校公开招生,打开方便之门,蜂拥报名,亦是唯一的终南捷径。3这些培训学校既有属于制片公司的,也有专门性质的。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创立了明星影戏学校,为明星公司培养表演人才;1924年曾焕堂创办中国第一所较正规的电影培训机构“中华电影学校”,还有远东电影学校、昌明电影函授学校、大中华影戏学校、民新影戏专门

6、学校等,这些电影学校为早期电影培养了大批人才,如胡蝶、张织云、王献斋等。二、电影接受“影戏创于西人爱迪生,初亦视为游戏之一,后以其与社会教育有关,渐重视之,迄今则不独视为社会教育之辅助事业,其势力已几驾小学校、新闻纸而之上。”4从奇技淫巧的小道,到“传播文明之利器”担负起宣传教育之功能,在娱乐和盈利之外,电影终于被看重。1.娱乐消闲之奇观电影最开始以娱乐传入中国,国人最开始也是把电影作为饭后或者晚上的娱乐活动。在申报电影广告中,“新到头等”、“优等奇巧玲珑”等语频繁出现。1901年10月5日张园电影广告称有“各种玲珑奇观”;1902年12月11日申报观感文章影戏奇观中,称影戏可“极一时视听之娱

7、也”;1907年7月27日头版虹口十一号花园广告标题更为“怪哉奇也活动大电光影戏”,内称“无不为妙为肖拍案称奇”。5电影在20年代就开始印上了娱乐的标志,作为奇技淫巧满足观者猎奇尝鲜的心理。“这个新奇的世界给看电影本身增加了无与伦比的乐趣。因此看电影对上海的男男女女来说,就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仪式去电影院”62.社会教育之功能对于电影的繁荣,国人对它的认知没有止步于娱乐消闲,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种教育的传媒工具。1913年5月24日改良戏剧之演说,首次将影戏与戏剧小说并提为“社会教育之方法”。早期导演在接受电影就是在于电影的教育启蒙作用。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之初,郑正秋就坚持提出他早已形成的艺术教化社会、

8、开发民智的启蒙主张,强调明星影片公司应该摄制“长片正剧”,认为“明星作品,初与国人相见于银幕上,自以正剧为宜,盖破题儿第一遭事,不可无正当之主义揭示于社会”。7在当时发表的许多言论中,郑正秋几乎都是一以贯之地表达了自己教化社会、移风易俗的电影观念。例如,在请为中国影戏留余地一文里,郑正秋便苦口婆心地呼吁各路“先生们”“替中国影戏多多地留一点余地”,“凭着良心上的主张,加一点改良社会提高道德的力量在影片里”8;1924年,沈信卿在电影杂志第1期上撰文说:“吾人应当辨别影片的内容,是否可以引起国民的良善性,是否可以矫正一般的坏风俗;果然能够,我们便当借影戏为教育一大助手了”9;1926年,欧阳予倩

9、在民新影片公司宣言中也曾指出:“电影者,新世纪特殊之艺术,普通之力超乎戏剧,故善用之,可以沟通文化,普及教育,用之不善,亦足以摇惑社会,流毒无穷。”10对于早期电影,受众在接受中,教育作用始终不可忽视。 3.影迷好莱坞进入20年代,外国影片特别是好莱坞电影迅速引入,明星制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银幕内外的好莱坞明星已经成为中国观众的偶像,卓别林、罗克、范朋克、葛丽泰嘉宝、丽琳甘熙、导演格林菲斯等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明星,各自拥有大量的粉丝。申报刊登许多文章介绍好莱坞明星的私生活,影戏明星之爱癖志(7月20日)、电影名伶之迷信谈(7月29日)、今夏美国电影明星之避暑处(8月16日)、曼琪蓓曼之养兽经验

10、谈(9月11日)、电影女明星之美唇谈(10月26日)等,这些都是关于好莱坞明星私人生活方面,如个人癖好、海滨避暑、旅游度假,这些对于明星们各自五彩斑斓的描述,为中国影迷提供了对于好莱坞明星的模仿。1921年10月半月杂志刊登一幅题为F.F.之足的照片,配之以“梦芸”所撰的广告文字。说交际界明星FF女士及其讲究“足之装束”,所穿的鞋袜皆有中华皮鞋公司定做,“式样多出自女士自主,而参以欧西新流行之样本,既新奇入时,尤适合女士之身段”。111923年6月申报出现了“F.F.之足”的好莱坞翻版,刊登了一则题为中选于电影界之双足的新闻,并有一个美貌女郎及其双足的照片。这些都表明人们接受电影之时,对于好莱

11、坞明星的崇拜,也开始接受明星所带来的消费。报纸和杂志在竭力推崇和接受好莱坞明星时,也是在为本土电影的发展提供中国范式的好莱坞明星。如电影家注重人格之论著、电影演员十戒、电影演员资格谈等文章都是针对中国本土电影面临的困境。炤华在影戏杂谈说:“影戏明星宜具有之要素有二,曰:人格与艺术。既有伶俐活泼之动人表情,亦即尽量发挥一己之个性,而适合剧中人之情形与心理。是故徒藉面貌美艳之女子,现今已不足厕身于电影界。影戏导演家于选择女明星时,切不可以美貌為标准。”12这类文章也不少,主要强调演员的内涵和素质,借用好莱坞女星的经验之谈,告诫中国女士,要想进入电影界,首先要具备人格与艺术,美貌不是决定因素。在舶来

12、电影尤其是好莱坞明星的影响下,一些电影爱好者积极投身电影行业,或创办电影公司,或组织电影研究社,或成为演员。Reference:1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版,第178页.2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版,第181页.3程步高:影坛忆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4陈伯熙.影戏业之进步A.见:上海轶事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60.5何莲:里的早期上海电影1896-1915年,新闻大学,2011年第2期.6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27页.7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5758页.8郑正秋请为中国影戏留余地,明星特刊第1期(最后之良心号),1925年5月.9商务印书馆的影戏事业,电影杂志1924年第3期.10予倩民新影片公司宣言,玉洁冰清专号,民新影片公司特刊第1期,1926年.11陈建华: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7308页.12炤华:影戏杂谈,申报,1923年9月26日,第18版.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