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318225805 上传时间:2022-06-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刘祥辉Summary: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习惯、信仰和情感文化积淀,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本文简要阐述了“互联网+”的文化创造力,致力于构建“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Key: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一、前言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沉淀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积淀。随着全球化大趋势和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遗忘、遭破坏甚至逐渐

2、消失的严重威胁,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互联网+”作为新型的数字化传播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二、“互联网+”的文化创造能力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活态文化”,展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精神与价值层面的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但是全球化的冲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既有空间上的剥离,也有时间上的弥散,还有人文层面的断裂,所有这些,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及承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破解这一僵局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获新生?从技术平台角度切入,借助“互联网+”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生态将是一条有效的路径。(一)“互联网+”表现出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3、1.“互联网+”跳脱了专业技术能力和主流文化评判的藩篱,彻底打破了草根与精英之间的壁垒,通过提供开放式技术平台,吸引了大量优质受众深度参与并积极互动。在此过程中,更是以开源共享式的内容创作机制和信息产制模式消解了传者和受者的区隔,进而通过二者之间的文化共振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分享。2.“互联网+”最大限度的调动了社交网络中的关系链,以个人为节点、以兴趣为链路,完成了文化成员族群关系的修复和重构。一方面,基于互联网架构的强关系和弱关系的互为补充,有效弥补了由于时空分隔而造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断裂:另一方面,当通过“互联网+”渠道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传者和受者越来越多时

4、,这一平台在整个社会网络中的连接价值和由此带来的文化规模效应将倍增。3.将其放大至中观产业层面,“互联网+”的商业化趋势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创新的可能。对于非物质文化产业而言,“互联网+”具有两个层面的价值:其一,作为工具层面的连接器和推进器,“互联网+”通过构建以用户为中心、覆盖全产业的文化产品矩阵,能够最大限度保障文化情境中各个参与主体的权益,从而帮助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重构。其二,凭借商业化运作的变现优势,“互联网+”及其倡导的互联网思维通过对于价值层面的渗透与颠覆,以新技术平台为支撑,打造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新生态。(二)“互联网+”具有显著的文化创造力就内容产制

5、而言,“互联网+”在吸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同时,在新的时空环境下裂变出更多的创新性文化,赋予非物质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对参与者关系来说,“互联网+”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问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接人们关系的纽带。更进一步将其推进到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既有的资本运作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运营提供了合作共生和协同创新的平台。基于此,“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的新维度。为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推广东东莞非遗项目,2017年9月,东莞市非遗中心与百度百

6、科合作,推出东莞非遗线上平台,全市省级以上非遗项目资料正式上线。近年来,东莞非遗保护工作本着“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传承弘扬为中心”,促进非遗项目的现代转变和产业转变,开展了大量创造性的工作,尤其是“东莞非遗展厅”的开馆、“东莞非遗墟市”的开市、“东莞非遗季”的举办、“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东莞非遗系列丛书”的出版等,一个个项目的推出,不仅让东莞非遗保护工作有了崭新的平台,更有了崭新的内涵。当前,东莞非遗正逐步加快数字化保护的进程,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广非遗项目,建立百度百科东莞非遗线上平台就是其中一项新实践。未来几年,百度将为东莞39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以官方的名

7、义,建立线上的非遗百科,并为莞香制作技艺、千角灯制作技艺、麒麟舞等8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开设推广专题,同时还将为东莞非遗建立线上非遗墟市,让这些技艺可以生根本地,走向世界。东莞市文化馆每年会针对非遗百科及线上非遗墟市,开展不少于6次线上线下的专项活动,百度将在百度旗下各大平台、各大合作的大型网站等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东莞非遗的影响力。当前,东莞市非遗中心己将把百度百科东莞非遗线上平台链接到展厅的多媒体设备上,借助百度百科这一平台,进一步扩大东莞非遗保护视野,加强东莞非遗与各城市的交流,提升东莞非遗的影响力,推动东莞非遗保护与互联网的深度合作,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开拓创新,为国内非遗保护提供新经验、

8、开辟新路径、创造新价值,使东莞非遗文化的保护和推广更加科学、高效。三、“互联网+”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如前所述,“互联网+非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以及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那么,如何实现基于“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构建“互联网+”基础之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场景不啻为一条有效的解决路径。东莞莞香制作技艺在2014年申报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成功,近年来,东莞大岭山镇的保护单位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莞香制作技艺,在数字化和互联网+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包括建立了莞香制作技艺大型数据裤,将沿袭宋代的莞香制作传统技艺30的多道工序用

9、影像的形式进行数字化记录并存档,同时邀请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和广东南方电视台拍摄莞香传奇高清记录片,并在全球18个国家电视频道播出,另外,还制作多个莞香制作技艺及香道文化等多方面的宣传短片,通过互联网、电视媒体等进行全方面宣传发布。另一方面,保护单位还积极参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文化博览会等文化展览展演,为莞香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和东莞莞香文化的复兴,以及打造“东莞香都”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本人作为一名非遗保护工作者,认为单纯作为工具的技术在非遗的数字化传承中,仍受限于技术本身演进阶段以及技术人员利益偏向,难免会出现“掠夺式”的保护,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

10、隐含着风险。此时,技术所隐喻的人文意蕴开始凸显,通过“技术一文化”的连接与交融,技术的正向外部效应得以发挥,并对其所作用的场域形成“创新利益的外溢”。场景技术亦然。社会化媒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交往网络,它有可能拓展人际交往的广度,也有可能加强人际交往的深度,而这种交往的拓展与深化有可能带来新的社会文化。此外,“互聯网+”时代的场景具有开放的特质,从而能够形成激励创新和鼓励创业的新生态,“场景=生态”,将其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互联网+”场景表现出了明显的适宜性。场景的引入,超越了数字化技术单一的记录、存储、展示功能,而是将非物质文化真正的主人及其文化留存情境作为核心,通过特定场景的营造,以共同参与的方式激发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从而最大限度的还原其文化生态。四、结语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在非遗活态性难以展现、可利用性差、资源共享困难等问题。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能有效需要深化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以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