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赏析【优秀6篇】 马致远,一说字千里,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赏析【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赏析 篇一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情感,寄寓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的同一情感基调。
此曲亦如此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
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
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天净沙·秋思》赏析 篇二 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说,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断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对这一断言是否过于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用来观照这首小令却是非常恰切的。
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在马致远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一触即发的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这种满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羁旅的愁苦而在心头蔓上愁思万缕,进而结晶出这样一首蕴藉着游子绵绵不绝的愁绪,且格调苍凉、笼罩着愁云惨雾的《天净沙·秋思》也就不足为怪了可以说,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实而又生动的写照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
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马致远就是以这样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天净沙·秋思》赏析 篇三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别致,言简而义丰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赏析 篇四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本篇被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图景,表现了游子悲秋怀乡、难以言喻的惆怅心情 前三句写景第一句写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落着几只在黄昏中栖息的乌鸦,点染出萧瑟凄凉的秋色,从而引发一个飘零异乡、无所依归的旅人的一腔愁绪此处虽不言愁却已是愁绪满纸第二句突然转至一种色调明净、幽雅、宁静的境界:精巧的小桥,清澈的流水,幽静的人家这些使人联想到家人团聚的亲切和幸福,从反面牵动了离人思乡的愁绪,怀念家园而不得归的思想感情也随之体现出来第三句又写出三种景象,荒凉的古道上,刮起阵阵萧瑟西风,旅人骑着一匹瘦马,正在继续奔波此处虽写景,但却非常巧妙地表现了人,并且透露出游子的身世瘦马”两字便表现出这是一个家境寒微的人,否则他也不会孤单一人骑匹瘦马在西风古道中奔波了妙在用了一个“瘦”字读者可以由此想象到旅人奔波不息的艰辛、困顿、和内心的悲愁夕阳西下”,指出游子奔波在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