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寻味 汪曾祺谈吃(可下载)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72KB
约3页
文档ID:305257151
寻味 汪曾祺谈吃(可下载)_第1页
1/3

寻味 汪曾祺谈吃 寻味 汪曾祺谈吃 《寻味:汪曾祺谈吃》是"最终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美食小品文,吃中自有生活味,吃中自有平常心 汪曾祺既是美文家,又是美食家,他写过许多谈吃的文章,《寻味:汪曾祺谈吃》所选就侧重这方面的内容汪老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无论是谈萝卜、豆腐,还是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全部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一经他说,全成了美食 汪先生之文,是绚烂至极后的华丽回归,字里行间,到处流露出对人间至性至情的喜爱,引人无限憧憬如此质朴俏丽的文字,何止是在谈吃,更是汪老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体现   读《汪曾祺谈吃》 读完汪曾祺的这本特地谈吃的`散文集,脑海里会不由想起周作人的那本《知堂谈吃》周作人也是闻名的人文美食家,但细细琢磨之后便会发觉,周作人谈吃的散文多的是一丝书卷气,而少了一些人间烟火的味道 而汪曾祺正相反 汪老是一位风雅独特的美食家,之前与闻名作家陆文夫被人称为"南北人文美食家'想来这样的称谓冠在汪老身上是突出合适的与其他人文美食家相比,汪老不仅写的一手对于吃的美文,美味佳肴也吃过不少,自然是见多识光,而且还能烹饪一手好菜。

这应当说是难能珍贵了闻名作家邓友梅在《漫忆汪曾祺》一文中有这样的回忆:路边有个小酒铺卖羊尾巴油炒麻豆腐他下班路上常拐进去"吃一盘麻豆腐',他约我去,由他付钱,麻豆腐之外每人还要二两酒他并不劝酒,只是指着麻豆腐对我说:"光吃麻豆腐太腻,要润润喉'说完就抿口酒从这段文字便可窥出汪老与民间特色小吃的情结 有了这样的生活了解,之前对汪老行文中为何到处充满出一股独特的人间烟火味的怀疑,便消逝得无影无踪 中华典型的学问分子无论行文还是生活上,都讲究一个雅字酷爱中华古典趣味的汪老自然也不例外《汪曾祺谈吃》一书以清爽质朴的文字,犹如好友闲聊般,以从容不迫的文字缓缓把民间小巷里各种特色小吃道来,写得妙趣横生,真的是做到了把平凡之物写进了大雅之堂 比如《豆腐》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这段文字简练通俗,可谓描写入微,不仅把豆腐的做法做了个细致的推荐,而且色香味都浸润充满于文字之间,读来让人艳羡宠爱不已,心底不由会渐渐笃爱上这个可爱的小老头。

书中趣味的文字也到处可见,比如《端午的鸭蛋》中的这段文字:"孩子吃鸭蛋是很当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以回忆的视角抒写,这样的文字读来便有了时间倏忽远逝的沧桑味道 "各地的咸菜各有特点,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咸菜与文学》一文更是充塞体现了汪老对于中华咸菜的广博见闻 整本书,读完嘴馋之余,会发觉,这样质朴俏丽的文字其实何止是在谈吃,未尝不是汪老崇尚恬淡自然的美学风格的充塞流露 3 / 3。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