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赏析]无奈的思念,深情的祝愿──《君子于役》赏析 【散文诗歌】 邹立群 《君子于役》出自《诗经王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我国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中有一部分诗歌反映的内容是丈夫去服那遥无归期的兵役或徭役后,妻子在家悄悄地苦痛缅想《君子于役》正是这样内容的一首诗,不仅中肯地揭露了当时重役之下人民生活的巨大苦痛,而且以统治者无休无止的重役给人民婚姻造成的危害,间接地反射出人民对自由圆满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这首诗在中华诗歌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许瑶光《雪门诗抄》卷一《再读〈诗经〉四十二首》)其中“已启唐人闺怨句”一句,高度评价了此诗在中华诗史上的开创性地位可以说,从今诗开头,便逐步形成了“日夕闺思”的原型和母题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里引白居易、司马相如、吕温、潘岳、韩、赵德麟等人的诗赋文句后的评价--“取景造境,亦《君子于役》之遗意钱钟书《管锥编》卷一《毛诗正义六十则君子于役》)--就是对此极有见地的说明 《君子于役》以其内容的中肯性和主题的开创性使其传之后世,在技巧上也给此后文人和后世的读者诸多的可资借鉴的地方: 在写法上,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赋”与“兴”的使用。
“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通俗地说,就是平铺直叙这首诗的两节都运用了这种技巧,对鸡回巢栖,夕阳西沉,羊牛归栏的农家生活平铺直叙,作了极为生动而细腻的描绘与此同时,这首诗还运用“兴”的手法,即“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辞”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不仅是直接写景,是“赋”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诗歌经过这几句刻画的日常生活细节,点染着思妇家庭生活的情景与妻子缅想的气氛试想一下,夕阳西照之时,鸡儿、羊儿、牛儿正在归圈,而思妇却形单影只,目睹此景,不能不令人触景伤情,缅想起“于役”在外不能归家的丈夫这正是“兴”的奇妙运用,诗中用鸡、羊、牛的晚归“兴”“于役”的丈夫不能归家的事实,进而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女主子公倚门望归人的形象和盼望“于役”的丈夫早日归家的心理然而,女主子公深深地明白她那种美妙的希冀只不过是不现实的幻想因而诗人的笔锋随着女主子公心情陡然一转,从“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到“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样,就把她无奈的缅想化作对丈夫深情的祝福,祝福离家在外的丈夫不要受饥挨渴,一颗妻子的心体贴得令人为之深深打动总之,这首诗以“赋”的手法对鸡回巢栖,羊牛归栏的农家日常生活细节浓墨铺排,既描画出思妇家庭生活的环境与氛围,又“兴”丈夫“于役”不归的事实,进而真实动人地表达了思妇的渴望丈夫安稳归来的心情。
同时,在结构上采纳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也是本诗的特点 这首诗的两节在句式的使用上基本全都,采纳了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使诗的结构更为谨严整首诗上下两节只有三句有较大不同:首节其次句是“不知其期”,其次节为“不日不月”;首节第三句是“曷至哉?”其次节为“曷其有?”首节末句为“如之何勿思!其次节是“苟无饥渴?其它句子不是完全一样就是仅改一字这种复沓叠唱不仅使整首诗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而且使诗歌蕴涵的感情更显深挚由于重章叠句的艺术结构往往对诗歌的艺术气围和意境起着极强的营造作用诗歌就在反复地吟咏中把思妇内心无奈缅想的悲苦和深情祝福的泪水延长得绵绵涟涟,极为浓烈,使读者的心犹如与深情款款的妻子一同黯然欲泣 此外,这首诗采纳当时的口语,华丽简炼,描绘了一个真挚动人的生活画卷,状景言情,真实纯朴,胜利地刻画出思妇倚门怀人那柔肠寸断,哀痛凄婉的艺术氛围正如明人谢榛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正是以简洁朴质的语言描绘融情的晚景,表现思妇哀痛的心境,感人至深,的确达到了诗歌所要求的情景交融,意与境谐的至高境界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武当路马家河路3号 :0719-8780582电子信箱:zouliq@ 制作:邹立群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