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列女传》之多重对比研究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300750669 上传时间:2022-05-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向《列女传》之多重对比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刘向《列女传》之多重对比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刘向《列女传》之多重对比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刘向《列女传》之多重对比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向《列女传》之多重对比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向《列女传》之多重对比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刘向列女传之多重对比研究 潘丹丹摘 要: 列女传作为一部具有政治劝谏目的和伦理示范意味的女性传记,通过传主的言行传达著者以礼义为宗的思想。列女传中的女性人物各型各色,刘向用言简意赅的笔法转录了这一百多位女性,使得这部女性传记内容更加丰富,体现刘向高超的写人技巧。对比手法是刘向凸显女性美德,鞭笞红颜祸国的重要手段。Key: 刘向 列女传 对比刘向列女传是在继承左传、史记等典籍的基础上,脱离经学范畴,偏离正史严格的编撰方式编纂而成的。刘向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以防作品中的传主形象流于俗套,如齐钟离春、齐宿瘤女、齐孤逐女中采用白描、反衬手法对传主的外貌进行描写,给予读者想象空间;齐钟离春中的隐术、周幽褒

2、姒中异端神异的出身背景,为列女传增添了可读性和趣味性的色彩。人物言行、外貌描写,情节虚构等为后世小说提供了个性化描写的范式。刘向列女传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更是别具一格,如邹孟轲母中孟子“废学”行为与孟轲母“断织”举动的对比,将一位严与爱的母亲传神地刻画出来。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列女传之“对比手法”:1.列女传故事与其他女性史传中的女性形象的对比以列女传与汉诗外传故事情节为例刘向编撰列女传目的在于“戒天子”,政治思想和妇德理想通过人物言行和故事情节展现,故而列女传有诸多虚构成分。如节义传京师节女,辩通传齐逐孤女,辩通传齐钟离春等,在先秦古籍中未见,刘向根据主题编撰这类异文传说达到宣扬思想的目

3、的。又如母仪传鲁季敬姜主要内容源自国语鲁语下,刘向在借用国语鲁语下中敬姜故事的同时,增添两个新的故事情节。母仪传邹孟轲母主要情节源于韩诗外传,取“三迁”、“去齐”情节,舍弃“买东家豚肉”故事,而“断织”、“出妻”两个情节的叙述有明显差异。韩诗外传曰: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问:“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也?”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

4、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无礼,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1。列女传邹孟轲母: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明,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矣。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

5、不悦,遂去不从。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于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对比两处可见不同,刘向不仅丰富了情节,语言表达方面较前文更富有文采,其说理更透彻,列女传中此类故事时有出现,此不赘述。周汝昌先生说:“虚构当主要是指那些与史籍记载不相符合之处,或生编臆造的情节事迹,而不应包括一些对人物口角、神情、心理的揣摩,一些细节的

6、增饰。”2刘向虚构故事情节虽有牵强、呆板之处,但从作者发展、促进新人物形象的产生,维护儒家伦教的角度看,是无可厚非的。2.形象对比,为传主结局铺垫列女传作为一部具有政治劝谏目的和伦理示范意味的女性传记,对比手法是刘向凸显女性美德,鞭笞红颜祸国的重要手段。列女传中的传主,无一不是通过“一善可录”甄选出来的,刘向将编撰中心集中在人物品行上,故而对人物形象的描写简单、类化,但不乏细致描写传主形象的例子,诸如采用正反对比手法刻画“美女”、“丑女”外貌,摄取人物性格特点,折射作者的审美态度和女性观。如辩通传中集中描写三位丑女,齐钟离春“其为人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指大节,卬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

7、肤若漆,行年四十,无所容入,待嫁不售,流弃莫执”3,齐宿瘤女“项有大瘤”,齐孤逐女“状甚丑,三逐于乡,五逐于里,过时无所容”,这些丑女虽然有异于常人的容貌,但她们敢于拜谒君主门下,建言献策,指陈弊端,君主听其言后励精图治,国家大兴。三位传主容貌虽不被外界认可,她们的德行智慧赢得了人们颂扬,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刘向“丑女兴邦”的女性观。刘向在编撰列女传第七卷时,首先让以美色诱人的人物出场,如:美于色,薄于德,乱孽无道。夏桀末喜长而美好,褒人拘有狱,献之以赎,幽王受而璧之。周幽褒姒其状美好无匹,内挟伎术,盖老而复壮者。陈女夏姬美而有色。齐东郭姜悼襄王以其美而取之。赵悼倡妇她们凭借自身美色平步青云,最终

8、因美色薄德而亡国。刘向将她们的美貌一笔带过,运用夸张手法夸大其造成的后果,将美貌与薄行并列表达美色违越礼制、败政亡国理念。周幽褒姒的出场带有鬼怪的气氛,汉书五行志曰:“时幽王暴虐,妄诛伐,不听谏,迷于褒姒,废其正后,废后之父申候与犬戎共攻杀幽王刘向以为夏后季世,周之幽厉,皆挬乱逆天,故友龙龟之怪,近龙蛇孽也。”4褒姒借助自身优势迷惑幽王使西周灭亡。孽嬖传论证红颜祸水的观点,劝谏汉成帝切勿因迷恋女色而失国。美色是亡国的原因之一,如若没有君主的纵容和参与,则红颜祸水理论会不攻自破。孽嬖传中夏、商、周的三代君主故事有着类似的情节:贪恋美色,不务朝政。“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美女,积之于后宫”夏桀末

9、喜、“好酒淫乐,不离妲己,妲己之所乐助之,妲己之所憎诛之”(殷纣妲己);“幽王祸于褒姒,出入与之同乘,不恤国事,驱驰弋猎不时,以适褒姒之意”(周幽褒姒)。如是记载。刘向以此讽谏汉成帝吸取教训,不能步他们的后尘,表达赤诚之心。仁智传晋阳叔姬中曰:“有奇福者,必有奇祸。有甚美者,必有甚恶。”刘向认为妇人应“以色亲,以德固”,认为“美色”是祸国根源。如母仪传齐女傅母中庄姜在傅母的及时教导下才没有成为拥有美貌却“妇道不正”的女子。美女有祸害因素,也并非所有有容貌的女子都没有德行。贞顺传楚白真姬、贞顺传梁寡高行中记载了既有美貌又有德行的女子。在刘向看来,容貌与德行之间并无矛盾。3.德行对比中揭示人物结局

10、的不一致性礼记载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七十二世妇,八十一御妻。”5后妃为了自身利益,用尽手段争夺后位和太子之位,甚至不惜残害王后和太子,列女传中卫宣公姜、晋献骊姬、赵灵吴女、赵悼倡后对此有记载。刘向“以著祸福荣辱之效,是非得失之分”6表出维护礼制的决绝,暗示汉成帝谨慎赵飞燕姊妹的别有用心。列女传中恪守礼义者,有坚持嫁娶之礼的,如“召南申女”的“守节持义,必死不往”;“齐孝孟姬”中“礼不备,终不往”;“赵津女娟”中“严亲在内,不敢闻命”。有坚守妇义的,如“周宣姜后”与妃嫔君王相处之礼;“鲁季敬姜”所言男女之别之礼;“邹孟轲母”主持家务,养姑舅之礼;“蔡人之妻”的从一而终之礼。她们

11、为婚后女性提供了道德典范,定位了女性的附属地位。书中也出现过于“守礼”的现象,如“宋恭伯姬”宁肯被活活烧死也不愿僭越夜晚不出堂屋的礼制,;“楚昭贞姜”为不违背誓约,被洪水冲走。刘向赞扬克己守礼、维护礼制的女性,鞭挞上层社会的淫靡之风。孽嬖传中讲述了诸多淫靡私通者,她们在以往史籍中作为“红颜祸水”的符号,刘向将她们的事迹重新编写,使其成为一个个有情节的故事。“鲁桓文姜”内乱其兄;“鲁庄哀姜”出嫁前私通鲁庄公等。孽嬖传中贞女不在,有的是为了个人淫乐、私利而亡国的女色。在这里,美与丑,邪与恶就不言而喻了。列女传作为规范女性言行的典范,传主虽为女性,但处于主体地位的是以男性利益为中心进行的叙写。女性的

12、言行对男性只有影响性作用,最终决定权在男性手中。男性选择听从或违拗会导致不同的结局。列女传各篇的结局,有着明显的趋势:前六传,听之则免,不听有祸;第七传,听之则祸。前六传中,齐相御妻仆御在听妻躬行仁义后得以被举荐;曹僖氏妻僖负听从妻建议后礼遇重耳才躲过一劫;晋伯宗妻中伯宗听从妻言结交贤大夫,后其子幸免于难;密康公母康公不听其母将三女献于王,其国被灭;懿公不听“许穆夫人”而导致灭国。刘向对此类故事结局进行处理,赞扬她们的远见卓识,听之则幸免,逆之则祸,甚至导致国家灭亡的后果。第七传孽嬖传中,夏桀听信妹喜之言,导致被汤流放,死于南巢之山;纣王喜妲己之喜,憎妲己之憎,导致自杀于廩台;周幽王“唯褒姒言

13、是从”,死于骊山之下;悼襄王听信倡后言,国家破灭。刘向将孽嬖传中导致的后果指向君主听信后宫之言,透露出君主应对身边人的话加以辨别后再做决定。刘向借列女传“讲故事”以警醒成帝励精图治;将列女传看做一部女性教科书,运用礼制规范女性在社会、家庭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希望她们从国家、家庭整体利益的角度做好贤内助角色。Reference:1汉韩婴撰.许维遹,校译.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5:306,322.2周汝昌.砚霓小集.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284.3张涛.列女传译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231.4班固.汉书五行志(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97:1465.5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97:1422.6严可均.全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92.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代文学的文化阐释(编号:2010JDXM043)。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