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是历史上白手起家暴富的第一人第一篇:究竟谁是历史上白手起家暴富的第一人 究竟谁是历史上白手起家暴富的第一人?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世界级的大富翁,他们或因贪致富,如和珅、刘瑾,或依靠皇权致富,如邓通、梁冀;或抢劫致富,如石崇、成吉思汗;或弃官从商致富,如陶朱公;或因祖上留下巨额遗产致富,如巴郡寡妇清他们用较短的时间,积累的财富动辄百万乃至千万亿万,其致富积累速度之快、致富量之大于中外皆属罕见,在这些经济界闪耀的名星里,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猗顿独树一帜,他没有任何背景,完全靠白手起家,其所用时间之短、积累的财富数额之大比其他富豪毫不逊色,在当时就与全国首富陶朱公齐名了 猗顿姓王,因为在“猗地停顿”发家致富而被后人称为猗顿,其本名反被人们忘记了他本是鲁国的一个穷书生,史载他“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种地养蚕都不行,不是务农的料就象一个农村出来的大学学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关系、没有门子找不到工作,上了半天大学,你再翻回来让他回家和父辈一样种地养蚕,干初中毕业的活,要力气没力气,要心情没心情,一是干不下去,二是干不好但猗顿并没有破罐子破摔,怨天尤人,他的很多白手起家致富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穷则思变,拜师求教俗话说: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大学毕业后当公务员当然是第一首选了但由于时机不对,当不了国家干部,难道就自甘堕落不成?对于一个有志气的青年来说当然不会,自主创业于是成为第一选择猗顿就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上进心极强的有为青年,懂得“穷则思变”的道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愿意一辈子受穷,终生贫贱?但下决心自主创业试图脱贫致富容易,实际做起来就难了,选什么职业就是第一个大难题猗顿一直苦思冥想,寻找致富的门路和其他农夫一样种地养蚕?实践证明是不行的,不如他们有力气,也不如他们有经验,干什么好呢?一个偶然的机会,猗顿听说全国首富陶朱公搬到自己家乡附近居住,大喜过望,连忙“往而问术焉”,问什么“术”?当然是请教致富秘诀啦!陶朱公是当代财神,岂是那么容易见的他倒不是财大气粗,而是隐居于此,做人低调,不想见客猗顿就象三国时的刘备三顾茅庐一样不厌其烦地拜访陶朱公,终于感动了“上帝”,陶朱公接见了他并授他八字秘诀:“子欲速富,当畜五牸” 牸原意是母牛,引伸为牲畜之意,“五牸”就是牛马猪羊驴的母牲畜陶朱公不愧是经商的鼻祖,一眼就看出了适于猗顿经营的产业:畜牧业猗顿家境贫寒,不适于干本钱大的行业。
而畜牧业本小利大,让他先畜养少数牛羊,根据“鸡生蛋、蛋生鸡”滚雪球的原理浙渐繁衍壮大,日久定可致富这对于猗顿来说,确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办法一言点醒梦中人,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点,迁徙西河,在土壤潮湿、草原广阔、水草丰美、景色宜人的山西猗氏南部开始了他的养殖计划猗顿毕竟是个文化人,与其他牧民不同,他很快钻研出放牧的诀窍,摸索出“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的规律,创造出“盐水饮畜”、“斗米养千鸡”的饲养方法和为雄畜去睾丸的办法,并首次用本地和外地品种进行交配的杂交配种方法来繁育改良后代俗话说“母羊生母羊,三年挤到养圈墙”、“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头牛”,猗顿率领他的三个儿子王景、王寮、王鉴大干快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鸡猪满圈、骡马成群,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 克服“小富即安”思想,勇闯“致富冠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猗顿并没有在陶朱公指点的畜牧业上停滞不前,安安分分地做一个富有的养殖专业户,雄厚的原始资本让他如虎添翼,他把眼光投向了一个更广大的领域——制盐贩盐,而他饲养的牲畜就是最好的贩盐 运输工具干什么钻什么,猗顿在盐业这一行又发明了垦畦晒盐法,大大缩短了出盐时间,非但如此,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猗顿还试行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的运输方式,欲以舟运,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
猗顿把盐运到西域,从西域换回一批批珍珠玛瑙、珠宝玉器,顿时眼光一亮:原来珠宝业的利润更大啊!于是他又开始涉足珠宝业,钻研珠宝业俗话说:熟能生巧功夫不负有心人,不长时间猗顿就成了珠宝业的行家里手《淮南子·汜论训》记载说:“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抱朴子·擢才》记载说:“结绿、玄黎,非陶猗不能市也”此时猗顿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赞比王公,名驰天下”,其家产“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方圆百里,皆其所有疆域之大,范围之广,世所罕见汉代《盐铁论》载:“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河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两千四百多年过去了但猗顿的白手发家经历仍然给我们尤其是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学子们以很大启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大学毕业不包分配了,每个学有所成的学子跟猗顿都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丧失斗志、失意落魄、不满现状、天天唠叨抱怨生活的不公并不能换来致富机会,生活逼得我们每个人都要试图成为创业的能手还是学学猗顿吧:不满现状的人,才能成为富翁;肯于学习并学得真知识的人,才能成为富翁;从小事做起的人,才能成为富翁;干一行钻一行的人,才能成为富翁;勇于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成为大富翁„„ 第二篇:历史上第一个贪官是谁 历史上第一个贪官是谁 早年流行一部电视剧,叫做《宰相刘罗锅》,目的在于宣传清官的廉洁清正,不想刘罗锅一去不返,扮演贪官的和珅却一炮走红,从此和珅的角色逐渐活跃于银屏,看起来人们似乎不太关心清官的死活,对于贪官却骨子里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气概。
今天江湖就给大家介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贪官的故事 所谓贪官,自然就是有权的贪婪之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义之财的官员,所谓千里来做官,为了吃和穿,看看字,“官”头上戴有一顶大盖帽,下面张着两张口,并且以笔直的一竖连接着这就是说,“官”头戴什么样的帽,就得始终如一地为“什么样的它”说话、为“什么样的它”执政,而不是把官帽当成一个大口袋,什么样金银珠宝,都统统装在这个口袋里,如此那是装不下去的 有史以来,记载的第一个贪官是春秋时期的羊舌鲋,他的哥哥可是大大的有名,叫叔向,羊舌肸羊舌鲋虽然才能出众,却贪得无厌晋昭公三年,晋国以羊舌鲋为代理司马,在平丘召集诸侯当时,晋国军队驻扎在卫国,羊舌鲋为向卫国索赂,故意不管随意刈草的人卫国派屠伯送给叔向羹和一箧锦,请求他的帮助叔向收下了羹,而将锦交给屠伯并告诉他,以国君的名义将锦赐给羊舌鲋屠伯照做了,结果还没等他从羊舌鲋那里离开,禁止乱刈草木的命令就下达了可见这个羊舌鲋真的不是一个好鸟不过你幸运了一次,未必能次次幸运当时晋国大臣邢侯和雍子争夺田产,羊舌鲋授命此案本来只需要主持公道即可,可惜犯案的雍子很有门道,他有一个宝贝女儿,长得娇媚婉转温柔可亲,这雍子自己知道肯定会输掉官司,就把自己的女儿送给羊舌鲋,羊舌鲋一见到娇滴滴的美人,立刻说话不利索了,等到春风几度,居然判处邢侯有罪。
邢侯也不是省油的灯,自然恼羞成怒,居然在大堂上就把羊舌鲋和雍子给杀死了,并口口声声说抓住了什么把柄,后拉大家才明白,原来羊舌鲋是拿人家的手短国君问叔向怎么办?叔向说:“他们三人同罪,处决活着的人,再将死者戮尸就行了雍子贿赂,叔鱼卖狱,邢侯专杀,他们的罪行是一样的自己有错却想夺得美名是为错,贪以败官是为墨,杀人不忌是为贼《夏书》说:‘昏、墨、贼、杀’这是皋陶制定刑罚请按这样做吧于是邢侯被杀,雍子和叔鱼的尸体都被弃于市羊舌鲋以贪坏法,卖法纵贪,被定为墨,贪墨一词也来源于此,雍子为躲避罪责,把女儿送给了主审的官员,开了性贿赂的先河,后来贪墨专指攫取美女 有了索贿的,就要受贿的,所谓各取所需吧,从此贪官的市场一发不可收拾,王亚南曾经说:中国一部二十四史,其实是一部贪污史如此贪污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而这个叫羊舌鲋的也因为美色而一命呜呼,真的是可惜可叹 第三篇:你究竟是谁? 最近把《当下的力量2》从书柜里重新拿出来品读,吸收到的知识和第一次刚收到书的时候迫不及待读的不一样,你究竟是谁?--《当下的力量2》读后感恩,心境不同,所感觉到的层次也就不同了 我静下心,慢慢感受在书中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每读一段话,都会带给我很强烈的震撼! 深刻意识到自己矛盾的最根本原因是:“小我之我”和“真我之我”的拉锯战! 痛苦的原因是“小我之我”占领着一大片领土,“真我之我”则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求生! 再次细细品读这本书,我的灵魂被拯救了!我才发现我才明白“当下”的意义! 推荐大家去看看这本书哦~强烈推荐!《当下的力量2》 第四篇:辛亥首义第一枪究竟是谁打响的 辛亥首义第一枪究竟是谁打响的 文章摘自:《晚霞》2022年14期,:冯天瑜,原标题:谁打响“辛亥首义第一枪”关于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由谁打响的问题,长期以来的流行说法是:其人为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代表熊秉坤。
然而,对于打响首义第一枪的究竟是谁这一问题,持不同意见的也大有人在时至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此一公案应当获得确切了断,我的《辛亥首义史》一书求索原始文本,对这一问题做了考证和辨析 一、据熊秉坤的早年文字,打响“辛亥首义第一枪”的并非熊本人 对“熊秉坤打响首义第一枪”之说发出异议的,不仅有多位辛亥首义参加者,更来自熊秉坤本人早年的纪实文字 熊秉坤呈交湖北革命实录馆《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一文对1911年10月10日起义前后的情节有详尽记述,尤其对当日傍晚发生在工兵第八营营房的一系列细节进行了高密度的描写该文追述八月十八日(公历10月9日)发生的汉口、武昌两革命机关被清方破坏,彭、刘、杨被捕、牺牲等变故,更详记八月十九日(公历10月10日)工八营方面的细节:该日傍晚,营中革命士兵焦急等候城外炮队发炮,以便起事,然始终未闻炮声信号而清方军官加紧戒备,对士兵控制甚严,气氛极度紧张熊文称,“将至日暮”,熊秉坤正在营房楼上一排宿舍向本棚副目陶启元等革命同志布置“待举动”,忽然听得二排宿舍有骚动声响,熊秉坤本人当时的行状为:急忙至棚内携取枪械,即闻枪声四起,子弹齐飞,二排兵士已暴动矣。
熊文进而记述发生的事变: 缘该三棚内之支队长金兆龙,得坤改定时限信后,方将准备一切,被本排排长陶启胜窥破,带护兵二名从之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中一会员程定国(即正瀛)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 一、三排亦继起……营主阮荣发、右队官黄坤荣、司务长张文涛各持手枪向上射击,口称“不用呶噪!”声未几,程定国一枪中右队官及司务长营主见枪毙两人,正跑走时,忽又一枪毙之于是全营振动坤于是下楼吹哨笛集合队伍…… 这段文字清楚表明:与清方营官、队官、司务长、排长在二楼发生正面冲突,率先暴动的是二排正目、共进会支队长金兆龙等,其中共进会员程正瀛响应金兆龙“动手”召唤,向排长陶启胜开枪,又向队官黄坤荣、司务长张文涛及营主阮荣发开枪,此即“首义枪声” 二、“熊一枪”之说何以渐据主流 中华民国建立后,随着辛亥武昌首义在民国开国史上意义的日益张大,熊秉坤关于工八营起事的表述逐渐发生变化改变的一个关键点是,熊秉坤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参加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在一次聚会上,孙中山指着熊秉坤向在场者介绍:“这就是武昌首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啊!”1918年10月10日,孙中山为上海《晨报》撰文,称“今日何日,此非我革命同志熊秉坤以一枪起义之日乎!”以后在《孙文学说建国方略之一》中又有“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之说。
熊一枪”之称由此鹊起 熊秉坤是辛亥首义单位工兵第八营的共进会负责人,与武昌首义现场相距万里之遥的孙中山,后来显然是从宏观角度称首义单位代表人物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而以孙中山的权威,“熊一枪”之说从此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