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5篇(可修改)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74KB
约15页
文档ID:297399009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5篇(可修改)_第1页
1/15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教案模板(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历史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原因,讲述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 【难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并提出问题:诗词中有这样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描写了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其中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有什么呢?学生回答:统一了蒙古接着教师追问:在此之后蒙古又展开了哪些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思考:面对蒙古草原分裂割据的局面,成吉思汗做出了怎样的举动? 学生回答: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同时被拥立为大汗。

教师追问: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之后,如何使蒙古族发展壮大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组建了一支有一万人的护卫部队;建立了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 (二)过程 教师出示《蒙古灭西夏与金》的示意图,并提问:随着时间的发展,蒙古统一全国的条件渐渐成熟,那么蒙古统一全国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成吉思汗首先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之后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 教师补充讲解:在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西夏与金均是成吉思汗的继承者所灭 教师追问:在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中,西夏、金、南宋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西夏向金求救,但由于西夏曾与金交恶,金朝拒绝支援西夏南宋不顾北宋灭亡的教训,与蒙古联合夹击金朝,导致金朝灭亡 教师继续提问: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唇亡齿寒,做事目光要远大,不要局限于当前的利益 (三)意义 教师展示《蒙古灭西夏和金之后的形势图》,并提问:蒙古灭西夏和金的历史意义何在?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之后派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面对强大的蒙古,为何南宋迟迟未能攻下,请结合史料及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蒙古善用骑兵,但宋军善于守城战和水战,宋军可根据地理形势对抗蒙军 2.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使得蒙军损兵折将 3.宋朝人口数量庞大,故和蒙军保持了长久的对峙局面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作业:成吉思汗的继任者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建国后的措施有哪些?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四、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教案2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顶洞人的磨制石器技术和人工取火技术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通过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丰富、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祖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从而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出土化石和遗迹,进而合理推断远古人类生活,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通过学习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过程,感悟人类进步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难点: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初中历史教案3 一、课程目标 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讨论:如果你是皇帝,你将如何选拔人才为你所用? 科举制的诞生: 学生对比学习: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和科举制 科举制的完善: 学生设计:科举制发展线索图 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方案一:讨论:在此之前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现今的选官制度对比 方案二:课堂小论文:科举制度之我见 方案三: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以后,请你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的形式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能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有关的建议书或计划书。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初中历史教案4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

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

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练习”第二题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习《田忌赛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