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1 一、文学常识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字词句的翻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wéi)公,选贤与(jǔ)能②,讲信修睦③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⑥,女有归⑦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⑧;力恶(wù)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己⑨是故谋闭而不兴⑩,盗窃乱贼而不作⑾,故外户⑿而不闭,是谓大同 ②〔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 ③〔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④〔亲〕用如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⑤〔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⑥〔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⑦〔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⑧〔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憎恶 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⑩〔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外户〕泛指大门 ⒀〔闭〕关闭(大门) ⒁〔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三、课文理解 1、“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2、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3、“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大道之行也2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
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时间少了,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大道之行也3 反观这节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抑扬顿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让自己的情感吸引学生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教学重点、难点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法的选择,灵活多样,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以及探究归纳法,把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极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很好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是学生饱尝了语文课堂的乐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得当,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影音课件,图文并茂,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性,有丰富了课堂内容,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有机结合板书设计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整个一堂课显得松弛有度,学习目标基本达成然而遗憾的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在探讨问题的时候,我虽然适时地给予了点评和鼓励,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的点评基本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归纳和复述式的。
相对学生发言的精彩,我的点评显得软弱无力,反思一下,这样的点评,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2、在诵读的时间上略显不够,导致当堂成诵有些不够完善,原因是课前没有认真指导好学生预习,没能让学生在课前对预习情况进行分组检查或自查,对学生自觉性估计过高,致使少部分学生没能把课文熟练地背诵下来总之,《大道之行也》本来是一篇比较枯燥难懂的文章,在我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虽然还有些缺憾,但我相信,在以后教学中,我一定会弥补本次教学上的不足,进一步创新教学,博众家之所长,尽量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并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道之行也4 《大道之行也》它是选自《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这一感情的吧?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但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大道之行也》可谓是当时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也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
读完本文理解了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文中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表达了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大道之行也》的中心观点是:通过对自己理想社会的描写介绍,表达出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的政治理想 文章可分层理解第一层:是(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是(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大道之行也》中的理想社会不也是现今共产党努力创建追求的最高理想社会吗。
真是期待真的有那么一天,有这样的一个社会 大道之行也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翻译并背诵课文;⑵掌握相关文言词 2、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 《礼记》 天下为公 纲领选贤与能 讲修信睦 人人受到全社会关爱 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谋闭不兴 (结论)大同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而不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 “大道”指什么? “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三、研读理解 1、 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
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⑵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1、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作总结归纳 ⑴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