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新离别伤心的优美古诗词鉴赏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01KB
约14页
文档ID:296398747
最新离别伤心的优美古诗词鉴赏_第1页
1/14

离别伤心的优美古诗词鉴赏 离别伤心的优美古诗词鉴赏1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唐] 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作品赏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其实,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内在联系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杜牧《泊秦淮》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句和李存勗《忆仙姿》词中的“残月落花烟重”句,都是如实地写出了烟雾与夜月的关系。

同时,对送别有体验的读者也知道,当行人未去、匆匆话别之际,是无暇远眺周围景色的,只有在行人已去、惘惘若失之时,才会从凝望中产生这种江山夜寒之感谢逸《千秋岁》词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句,所写的感受也与此相似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离别伤心的优美古诗词鉴赏2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鹈鴂、杜鹃实两种 [宋]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作品赏析 【解释】: ①此闲居瓢泉之作茂嘉:稼轩族弟,生平不详据刘过《沁园春·送辛稼轩弟赴桂林官》词意,当是勉力抗金而重忠义节气的人时调官桂林,稼轩有二词赋别(另一首,见下篇)《离骚补注》:宋人洪兴祖著,谓“子规、鹈二物也”  叠用四事,前二事薄命女子,后二事失败英雄,但均属生离死别,且关涉家国命运,足见词人已不囿于兄弟情谊,而是暗寓家国兴亡和个人身世之感此词既文思跳荡,文章法井然词以啼鸟兴起,啼鸟托住,中间叠用故实曲笔传情结韵翻出送人本旨,旋到旋收,且情境兼胜,沉郁苍凉或谓此江淹《恨赋》笔法,或谓此源出唐诗“赋得体”;然一旦用于词体,便成创格 ②“绿树”三句:借鸟声托意,言临别不堪绿荫深处众鸟啼鸣悲切。

鹈鴂(tíjué题决)、杜鹃、鹧鸪:三种鸟,啼声皆悲,故言“更那堪”,即不忍闻其悲声 ③“啼到”两句:鸟啼悲切,恨花尽春去《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按:《广韵》称鹈鴂“春分鸣则众芳生,秋分鸣则众芳歇” ④“算未抵”句:言啼鸟伤春虽苦,总抵不上人间离别之苦按:以下即叠用四件人间离别之事 ⑤“马上”两句:此人间离别第一事,言昭君出塞,别离汉家宫阙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后宫宫女,因和亲赐嫁匈奴王呼韩单于马上琵琶:谓在琵琶声中远离故国石崇《王明君辞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李商隐《王昭君》诗:“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关塞黑:边关要塞一片昏暗长门:汉武帝曾废陈皇后于长门宫,后泛指失意后妃所居之地这里借言昭君辞汉按:或谓此即用长门本事,与昭君无涉,即认为此词共用五事翠辇(niǎn捻):用翠羽装饰的宫车金阙:宫殿 ⑥“看燕燕”两句:此人间离别第二事,言庄姜送归妾燕燕:《诗经·邶风》有《燕燕》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毛传》以为此“卫庄姜送归妾也”据《左传·隐公三年、四年》:卫庄公妻庄姜无子,以庄公妾戴妫之子完为子。

完即位未久,就在一次政变中被杀,戴妫遂被遣返庄姜远送于野,作《燕燕》诗以别 ⑦“将军”三句:此人间离别第三事,言李陵别苏武李陵: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曾以五千之众对十万敌军,兵尽粮绝而北降匈奴,故辛词谓“将军百战身名裂”苏武:亦西汉武帝时人奉命出使匈奴,羁北不降,北海牧羊十九年持节不屈,终得返汉苏武归汉,李陵饯别河梁《文选》载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又,《汉书·苏武传》载李陵送别语:“异域之人,一别长绝河梁:桥故人:指苏武长绝:永别 ⑧“易水”三句:此人间离别第四事,言荆轲离燕赴秦据《史记·刺客列传》:战国末年,燕太子丹命荆轲出使秦国,相机刺杀秦王临行之际,太子丹及众宾客皆白衣素服相送于易水之上有高渐离者击筑起乐,荆轲和乐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慷慨悲壮,送者无不为之动容(并见《战国策·燕策》)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衣冠似雪:指送行者皆白衣素服壮士:指荆轲悲歌:指《易水歌》未彻:尚未唱完,意谓声犹在耳 ⑨“啼鸟”两句:谓啼鸟如知人间别离之恨,当由啼泪进而啼血,益发悲哀如许恨:即指上述种种人间别恨 ⑩“谁共我”两句:谓与族弟别后孤独无伴,惟与明月共醉。

辛弃疾的这首词大约作于他闲居铅山期间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迹未详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 词的开头几句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 ,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说它是“赋 ”,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 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 ”,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 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 ,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意,以兴下文“苦恨 ”句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 ,常悲鸣出血 ,声像“不如归去 ”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算未抵 、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它把“离别”和啼鸟的悲鸣作一比较,以抑扬的手法承上启下,为下文出的“别恨”作了铺垫 。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两句,有人认为写的是两事:其一指汉元帝宫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的事;其二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 ”,幽闭长门宫也有认为只写一事的,谓王昭君自冷宫出而辞别汉阙今从多数解释本作两件事看看燕燕,送归妾”,写的是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 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引用了汉代另一个典故汉李陵抗击匈奴,力战援绝,势穷投降,败其家声;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又世传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 ”、“长当从此别”等句 易水萧萧西风冷 ,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 别恨”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当时沉重、悲壮之情。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这又是承上启下的两句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省力的铺垫 谁共我,醉明月?”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点破题目,结束全词,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有此两句,词便没有脱离本题,只是显得善于大处落墨、别开生面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不愧为宋代一代文豪! 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 它押入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此词“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反映了古人对此词的推崇 离别伤心的优美古诗词鉴赏3 南浦别 [唐]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作品赏析 【解释】: 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送别时那种离情依依,不忍分手的情景不知此时一别,何时才能再相见呢?“多情自古伤离别”,表露出多少临别时的无奈,哀叹,自古以来,离情别绪,本就是人们最难以承受的啊!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流泻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