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咬文嚼字教师版4号黑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咬文嚼字教师版4号黑体(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咬 文 嚼 字 导学案(教师版)备课人: 时间 【学习目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重点难点】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这一道理,并应用于实践,提高自身读写能力。【学法指导】品尝实例、比较阅读、绝知躬行【预习案】1、 文学常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
2、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2、 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1)炼字题如何设问?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2)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尽量点出表现手法 。 3、给下列
3、加点字注音下乘(chn)岑寂(cn)付梓(z)锱铢(z zh) 没镞(z) 咬文嚼字(jio) 咀嚼(ju) 嚼舌(jio) 蕴藉(ji) 累积(li) 憎恶(zn) 便宜(pin) 尺牍(d) 俗滥(ln) 剥啄(zhu) 清沁肺腑(qn)4、重点词语解释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点铁成金:多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才高八斗:“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
4、人。自鸣得意:鸣:表示,以为。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5.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第一部分(1至3)段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思想_和_情感 的调整。 第二部分(4至6)段从正反两方面强调:_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三部分第7段全文总结,点明写作目的,指出领略运用文字要谨严,在创作和欣赏中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 全文结构:分总,三部分之间有严密的逻辑顺序。【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略)二、认识作者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
5、简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三、初读课文,把握论点1、“咬文嚼字”本义是什么?在本文中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明确: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6、)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明确: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2、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 文章中作者提出了: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
7、感上“推敲”。 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易控制。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字的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袭用套语滥调,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滑向套板反应。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课堂检测】1、对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A.咬文嚼字(ju)【jio】锱铢(zh【z】
8、斟酌(zhn)B.镞矢(z)胸襟(jn)剥啄(zh)【zhu 】C.岑寂(cn) 王嫱(qing)付梓(z) D.尺牍(d)下乘(chng)憎恶()【 w】解析:A嚼 jio锱z B 啄 zhu D 恶 w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A.透彻词藻流弊甚远研究一番B.类形【型 】苦茗中石没镞 自鸣得意C.捉摸玩索索然无味斩钉接铁【 截 】D.搅扰自励语言凝练纸离破碎【支】解析 B 类形-类型 C斩钉接铁- 斩钉截铁 D纸离破碎-支离破碎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端木遗风(端木赐,即孔子弟子子贡,因善做买办,家有千金) 柳岸灞桥(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
9、柳赠别,唐人送别,亦多于此。)B.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柱,先把竹简用火烤干水分,叫做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C.词藻(词语) 【辞藻,诗文中蓄意加工的华丽辞语。】 岑寂(寂静,寂寞) D.尺牍(书信) 剥啄(形容轻轻敲门声)4、下面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 ) 【索然无味】A.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津津有味。B.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C.“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
10、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5、下列有关“咬文嚼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A“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所以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B本文中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C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D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是思想已经透彻,情感已经凝炼。【第二课时】 四
11、、再读课文,深入分析(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明确:1、郭沫若改字 说明句式不同,思想感情不同。 2、王若虚改句说明字数不同,意味不同。3、贾岛“推敲” 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苏轼惠诗说明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句子意蕴丰富,会使文章增色,达到艺术的妙境。5、“套板反应”说明避免套板 推陈出新。(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12、(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郭沫若改字】1、找出“ 你这”和“你是”句式的句子,并思考这两种句式在语气上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表判断“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表感叹,语气坚决。六个“你这”。感情强烈。(特定的语境中“你这”会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时不适宜。)“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启示:A.句式不同,思想感情不同。小结:“你是什么”或是单纯的叙述语,或表假定语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感情强烈,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可见,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13、”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明确:“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启示:结构不同,不合逻辑。结论: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3、分析1、2段: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解析: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4、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14、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有此例看来,我们一定要慎用字词,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这个例子说明连郭沫若这样的大家,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甚至有些地方用得不妥。可见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明确: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地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 福楼拜)【王若虚改句】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史记的原句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王若虚的改句尝见草中有虎,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