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教师版宋体4号黑体13固定值打印稿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295217512 上传时间:2022-05-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念奴娇教师版宋体4号黑体13固定值打印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念奴娇教师版宋体4号黑体13固定值打印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念奴娇教师版宋体4号黑体13固定值打印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念奴娇教师版宋体4号黑体13固定值打印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念奴娇教师版宋体4号黑体13固定值打印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念奴娇教师版宋体4号黑体13固定值打印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念奴娇教师版宋体4号黑体13固定值打印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教师版) 备课人: 时间 【学习目标】1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学习重难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学习方法】反复吟诵法,问答法,讨论法【相关知识链接】1词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的分类: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

2、“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关于豪放派词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才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轼在游览赤壁这个地方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故人。所以根据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这首词应该是一首“咏史怀古词”。2 知

3、人论世,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开创了豪放的词风,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简介写作背景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

4、,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知湖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后来苏

5、轼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实际上是把他当作政治犯发配到地方上去,同时还要接受当地官吏的监督。当他一路跌跌撞撞、狼狈不堪地抵达黄州、住进一所破庙之时,我们几乎要洒下同情的泪水。但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怎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这位汉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因为,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的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的相互激荡,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一段新的里程。【基础知识积累】:一注音公瑾(jn)纶(gun)巾强虏(l)华(hu)发酹(li)淘(to)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浪淘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有丰功伟绩的)人道是(

6、人们说是)乱石穿空(陡峭不平的石壁)雄姿英发(指周瑜的风姿与才情卓越不凡)一尊还酹江月(还是把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三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拟人、比喻、夸张)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夸张、比喻)教学过程:一、导入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又云“山令人古,水令人远”,多情的诗人登山临水,探幽访胜之时,美妙的自然往往能触动诗人的情怀,此时,浩淼的时空,纷纭的历史,便在诗人心中撞击,凝成解不开的情丝,汇成悲壮苍凉之诗篇,这种怀古诗往往能“发思古之幽情”,也最具有动人的力量。 怀古诗最常用的手法是怀古伤今,当苏轼登上赤壁矶,面

7、对着脚下滚滚而逝的长江之水,他想到了哪些古人,又由这些古人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身世之感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走进他的诗词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二、题解 “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才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轼在游览赤壁这个地方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故人。所以根据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这首词应该是一首“咏史怀古词”。三、诵读赏析全词。 1、朗读全词,把握基调。明确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昂扬 豪迈。2、整体感知,思考: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3、品读上阕,进入意境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我们先来学习上阕的内容。下面有四个问

8、题,我们有四个学习小组,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每个小组讨论相应的一个问题,然后我们来共同解决。 这首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实写),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虚写)” 奠定了全词豪放的情感基调,你怎么理解?这句应该怎样朗读?如果将“大江”改为“江水”、将“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为什么?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开篇就把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流去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昂扬豪迈的感情基调。“千古风流人物”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歌颂、缅怀之情。“大江” 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还指历史的长江,把空间拓展开了; “千古”让我们想到了

9、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把时间概念扩大了。这几句一开篇便将我们的视野引向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和无比悠久的时间之中,定下了这首词的豪放基调,为人物的活动展开波澜壮阔的背景。怎样理解“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的“人道是”?这句中交代了什么内容?这三句点明了什么?有何作用“人道是”道出了作者对于所游的黄州赤鼻矶是否是三国周瑜破曹操的赤壁是持怀疑态度的。这句话点出了作者怀古的内容,交代了词人心中的英雄(周瑜)。1、 地点,时间,人物,事件。2、写赤壁借他人之口,绕过疑点,勾起人们对赤壁之战历史的回顾。3、为了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功绩,并为下面写周瑜埋下伏笔。夸张手法写出了赤壁江山“形”“乱石穿空

10、,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其中那几个词语使用最为精妙?作者通过这几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应该怎样朗读这句话?乱写出了岩石的险怪 穿写出了山崖的高耸拟人手法写出了赤壁江山之“声”惊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拍写出了浪涛搏击江岸的力度比喻手法写出了赤壁江山之“色”卷写出了浪涛翻滚力量的巨大雪写出了浪花的汹涌和洁白这三句从正面描写赤壁江山的胜景,形、声、色俱全,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的修辞,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赤壁江山图画面; 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为写英雄人物作铺垫。作者描绘出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

11、长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他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泡沫,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怒吼声、咆哮声交织在一起( 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激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承上,对前面所写的景物的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人,引出对周瑜的刻画。全班思考讨论: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你认为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所见 大江、赤壁、 乱石、惊涛 、千堆雪所想 淘尽风流人物 、 涌现多少豪杰 思考:上片的景物描

12、写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上片作者的视野开阔,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眼前的大好河山描绘得宏伟、 壮阔、气势磅礴。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上阙小结 上阙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集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课堂检测】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A樯橹(qing)酹(li) 吟啸(xio) 羽扇纶巾(gun)B笺注(qin) 赤鼻矶(j) 蓑衣(su) 料峭(qio)C针砭(bin) 粗糙(co) 差别(ch) 创伤(chung)D战栗(zhn) 炽烈

13、(ch) 对称(chng)万箭攒心(cun)答案: A(B项笺应读jin;峭应读qio。C项砭应读bin。D项称应读chn。)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A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B已而凭吊纶巾繁冗拖沓C赤壁风姿樯橹绘声绘色D故垒酒樽罗网安份守己答案: D(份分)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B)A故垒西边B已而遂晴,故作此C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答案:B(B当“所以”讲,其它都当“旧”讲)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C)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答案: C(C是词的比喻用法,其它都是名作状语)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

14、的一项(C)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答案: C(C“樯橹”不是比喻,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答案:C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C)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夸张)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答案:C(“卷”并非拟人手法。)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