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莱龙铁路线

上传人:金诺****简谱 文档编号:293420317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莱龙铁路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莱龙铁路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莱龙铁路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莱龙铁路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莱龙铁路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莱龙铁路线 大莱龙铁路线西起益羊铁路的潍坊大家洼车站,向东经海化、寿光、寒亭、昌邑、平度、莱州、招远至烟台龙口市,全长175公里,1999年5月开工建设,2005年全线投入运行,工程建设概算总投资114200万元。沿线设有大家洼站、寒亭站、昌邑站、沙河站、莱州站、朱桥站、招远站、龙口站、龙口北站、龙口港站。2010年大莱龙铁路年运量突破830万吨大关,2011年运量破千万吨。目前正在进行线路改造。 修建意义 大莱龙铁路线是铁道部山东省政府加快山东铁路建设会谈纪要重要规划之一,是环渤海湾沿海通道的组成部分,是山东省政府提出构建四纵四横骨干铁路建设规划中的一横,是环渤海铁路南部干线德龙烟铁路的重

2、要组成部分。大莱龙铁路与已经开工的龙烟铁路和即将开工的黄大铁路一起构成了山东省北部沿海铁路大通道,成为环渤海铁路的南部干线。对于优化和完善国家铁路布局,促进省山东省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黄河三角洲的开发都有重要的意义。铁路途径潍坊的寒亭区、昌邑市、青岛的平度市和烟台的莱州市、招远市、龙口市等胶东半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沿线港口密集,矿产资源、工农业产品丰富,工农业生产有良好的基础。潍坊港、莱州港、龙口港3个港口总吞吐量已达到几千万吨,尤其是龙口港吞吐量居全国地方港口首位,并且拥有良好的深水码头,待黄大铁路通车后,可为煤炭的外运提供可靠的保证。 技术标准 1、铁路等级:地铁I级。 2、正线数目:单

3、线。 3、牵引种类;内燃。 经济运量 根据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2001年新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和在连接黄大铁路、德大铁路的新形势下,大莱龙铁路初期运量为650万吨,近期运量为2000万吨,远期运量为6000万吨,社会及经济效益都将逐步显现。截至2008年11月28日,山东大莱龙铁路运量突破300万吨大关,运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实现了2008年度全年运输生产任务。 截至2011年11月2日18点,大莱龙铁路公司货物运量完成1000.9万吨,提前59天完成全年1000万吨运输任务,跨入年运量过千万吨地方铁路的行列。 投资主体 大莱龙铁路线是1998年国债资金支持项目,也是我省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山东

4、大莱龙铁路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12月经政府批准设立,该公司由山东省地方铁路局、烟台地方铁路筹建办、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潍坊市地方铁路管理局、山东省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平度市建设投资公司、济南铁路局等7家股东出资组建,1999年6月经山东省工商局批准依法在济南登记注册,注册资本金27760万元。公司依法设立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等机构,公司负责该铁路的组织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山东省地方铁路局局长徐军峰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善春任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线路改造 据了解,大莱龙铁路线建设之初本着先通后备原则实施,标准低、配套不足。开通至今,潜在的问题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大莱龙铁路轨

5、道、路基、桥涵的整体标准偏低,局部路基存在路基下沉、翻浆冒泥等路基病害。铁路建设本身的落后及配套设施的不完善都是大莱龙铁路改造和推进的原动力。 除此之外,大莱龙铁路线在路中的功能定位也迫使大莱龙铁路改造和推进。大莱龙铁路位于德龙烟铁路通道中部,西端与德大铁路相接,东端与龙烟铁路相连,德大铁路、龙烟铁路均是国铁I级、电气化的设计标准和客货兼顾的功能定位,而处于中间段的大莱龙铁路是一条由内燃机牵引的地铁一级纯货运铁路,设计时速120公里,技术标准低于德大铁路和龙烟铁路。 如果不在德大铁路、龙烟铁路投运前完成电气化改造和其他技术升级,将造成整条德龙烟铁路在中部梗阻,严重影响整条铁路功能的发挥。为建设技术标准统一、经济高效的德龙烟铁路大通道,2010年3月,铁道部和山东省即按照德龙烟铁路的统一技术标准启动了大莱龙铁路升级扩能改造工程。 据了解,大莱龙铁路线的改造采用新增二线并同步对既有线进行电气化改造的方式进行,铁路设计时速160公里,预留200公里。届时,大莱龙铁路将实现客货混跑的局面,烟台招远、龙口、莱州三地百姓将可乘火车出行。 此外,改造后的大莱龙铁路线除具有常见铁路的所有功能外,在一定时期内还将被赋予城际铁路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