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金坛市2011—2012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291635566 上传时间:2022-05-1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金坛市2011—2012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省金坛市2011—2012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省金坛市2011—2012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省金坛市2011—2012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苏省金坛市2011—2012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金坛市2011—2012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金坛市2011—2012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苏教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坛市20112012学年度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应该把对小说的“品味”、“感悟”、“欣赏”作为主线,抓住每篇小说的个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学习,尤其要精选富有审美含金量的语言素材,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感悟,实实在在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主题,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情感体验。围绕学会读小说,首先,应该利用小说的天然吸引力,设法调动阅读兴趣,让学生充分自读,获得阅读初感,形成课堂学习的期待;其次,通过课堂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反复品味小说的语言,展开联想,感受人物形象,获得审美共鸣;再次,通过比较思考,形成对

2、人物、主题、小说的初步评价,认识小说中的社会人生图景;最后,带领学生以本单元精选的素材,尝试从小说的主题、情感、语言等方面进行初步的综合探究,并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形式,把探究思考的结果总结出来,与人交流。二、单元学习目标:1能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了解本单元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家生平、代表作、作品风格。2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反复阅读课文,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认识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百态。3能指出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并概括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4能运用品味、感悟等方法欣赏、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在情感、

3、写作上有所收获。5在反复的诵读、比较阅读中概括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6学会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三、单元课时安排: (12课时)故乡 2课时我的叔叔于勒 2课时在烈日与暴雨下 2课时多收了三五斗 2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 3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名著推荐与阅读 1课时五、故 乡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诵读本文。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3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小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用。4能通过人物命运前后的对比,分析人物形象,说出造成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课前准备:1通读课文两遍,查字典解决

4、不会读和不懂的字词。2查资料,收集整理能反映1921年前后的社会状况的文字图片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到那个年代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整理的文字图片,老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

5、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二、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归纳内容时应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以及发生的主要事件,要注意语言的简明和连贯。)深冬的某天,“我”回故乡卖屋搬家,见到了杨二嫂和闰土,感受到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最后我动身离开故乡,宏儿的话寄托了我的希望。三、品味“变化” “景”变:本文主人公是二十年后再回故乡的,此时的故乡“景”与“人”必然有了一定的变化。请再次细读课文,先找出文章中有关故乡“景”变化的内容。1 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

6、本文主人公脑海中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脑海中的风景拟名(如“神异的图画”、“月下绿滩” 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神奇”“美丽”等)。2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二十年后所见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所见的风景拟名(如“荒村” 、“老屋一角”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萧条”“死气沉沉”等)。3.思考:前后二十年故乡的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让故乡变得萧索、破败的呢?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四、课后作业本文所体现的最大的变化是“人”,读课文,感受“人”的变化。第二课时一、品味“变化”“人”变:1闰土

7、(1) 请学生尽量用原文填空,通过完成下面表格,了解闰土的变化。闰 土少 年中 年外貌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小银圈,红活圆实的手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像松树皮语言滔滔不绝地说新鲜事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对“我”的态度“只不怕我”,送贝壳和鸟毛,告诉许多新奇的事恭恭敬敬,称呼“我”“老爷”对生活的态度热爱寄希望在神灵上(2) 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3)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1728自然段,5572自然段。通过朗读加深对闰土变化的感受。(4) 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用精炼的词语

8、或短语概括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特征。(少年闰土:聪明、机灵 中年闰土:淳朴、善良、迟钝、麻木)2杨二嫂(1)组织学生阅读3952自然段,特别注意第45自然段,圈点勾画出描写杨二嫂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的语句,感受杨二嫂的变化。(2)揣摩杨二嫂的心理活动,分析杨二嫂的思想性格(尖酸刻薄、刁蛮无理、无中生有、贪小便宜)。(3)分角色朗读3952自然段,杨二嫂这个角色演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由老师承担这个角色。小结: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又想通过这些告诉人们什么?故乡、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当时正处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

9、命没有改变中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各据一方,连年混战。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二、与作者共探“路”1“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

10、。 2.“我”对未来有着希望,更希望过一种崭新的生活,为何又说“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表现了“我”既对“新生活”充满向往,又对能否实现不免迷惘的真实思想,和闰土相比,闰土是用泥塑木雕的偶像来麻木自己,而“我”则是用“希望”来安慰自己。由于受到作者时代的局限,“我”也不知道“新的生活”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究竟能否实现。3“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

11、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三、课后作业鲁迅在故乡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二十年来故乡人、物的变化,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社会主题。你的故乡在二十年里一定也有了很多的变化,请通过查找资料、采访人物等方式了解这种变化,并探究变化的形成原因,及隐含在这变化中的现实意义。把你的了解和探究结果写成600字左右的文章,准备在课堂上交流。教学反思六、我的叔叔于勒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2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其匠心和魅力。3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能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来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4能继续阅读莫泊桑的其他作品一篇

12、。教学重点: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能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来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学习1.仔细阅读文本,积累有价值的字词2.从各种渠道收集作者资料,了解莫泊桑的生平、作品、风格等。3.尝试简述故事,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有完整的情节、不使用第一人称,并准备向同学们讲述。课堂学习一、导入1.前面我们阅读了鲁迅的故乡,从中认识了闰土、杨二嫂这些旧中国农村的小人物,我们和作者一样对这些人物充满了感情,更借助这些人物了解了一个时代。其实,每个作家的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更是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今天我们就要走出国门,通过外国作家的作品认识外国社会,认识那个社会中的另外

13、一些小人物。2.学生交流对莫泊桑及其所处时代、作品风格、作品情况的了解。二、整体把握1.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简述这个故事。 开头是这样的:“在19世纪的法国,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2.整理情节要求学生按照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整理情节,并且试一试用最简洁的短语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提示:可以借助题目)参考板书 开端盼于勒我的叔叔于勒 发展赞于勒高潮见于勒结局躲于勒三、课文分析1.回忆故乡一文的学习,我们是从哪些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2那么,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分析一下本文的主要人物于勒吧。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于勒是主角吧。 如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要求说明理由。教师也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们把关

14、注重点落在出场较多的菲利普夫妇身上。3.请从语言、动作、神态这些角度寻找菲利普夫妇的“变”,想一想他们的这些变化,揭示了什么心理,作者这番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什么性格?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在文本上做好圈点评注。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成功,互相补充完善。参考板书开端盼于勒虚荣势力发展赞于勒菲利普夫妇自私贪婪高潮见于勒变刻薄泼辣结局躲于勒小市民形象课后学习1再次深入阅读文本,争取读出新的更深的感受2思考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的主题第二课时课堂学习一、回忆与复习1通过上一课时的阅读,我们初步认识了莫泊桑笔下的菲利普夫妇,合上书本以后,你们对这两个人物的哪些言谈举止印象最深?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莫泊桑笔下塑造的菲利普夫妇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3教师总结:希望大家通过学习本文,仔细品味这些作家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中心的。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二、思索探究1我们的学习不能仅仅限于大体上了解内容,还要讲究精读细读,甚至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