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 法 莲 华 经 讲 义陈育殿恭撰恭撰 妙法莲华经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梵云:萨达摩芬陀利迦修多罗 华译:正妙法白莲华契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妙法莲华释义: 妙法: 梵语曰萨达摩, 译为第一最胜之法不可思议; 有粗、细、微、玄、妙等五法 观自性自在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起无量方便法门者 莲华:有二胜义1、华实同存,表一乘之因果2、出水不染,表菩萨之行谊佛成道后至今时说权法者,为欲说今实法之方 便,犹如华之为实而开此谓之为实施权 今日前所说之权教悉为方便显一乘之实法者, 犹如华开而实现,此谓之华开莲现一乘之实 法显了,实法之外无权教,权法悉为实,犹如 实成而华落,此谓之华落莲成如此以莲华表 权实之施开发也录自:佛法大辞典,卷中录自:佛法大辞典,卷中p1204,1205p1204,1205 起行清净无着无染,所谓应无所著而生其心莲华别裁:莲与荷是俗称,为古人所谓之芙渠或扶渠 据尔雅所说,荷指芙渠有茎的叶,莲是它的 果实,莲子叫菂,莲子青心叫薏,花叫芙蓉, 花苞称菡萏,叶叫蕸,梗子称茄,本叫蔤, 根部叫藕现代人称荷花、莲花、藕花、 芙蓉花等等,皆是以偏概全的称呼。
莲花生长在淤污泥中而不染着,且具有清香、 洁净、柔软、端庄等四德,遂中国雅士称封它为花中君子;佛教则称之为花中之王甚至以它喻为法界真如开 经 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不读法华,不知 诸佛如来之大事因缘 诸佛如来之方便善巧 诸佛如来之苦心成全 诸大菩萨之大愿大行参研法华经之宗旨理念: 从法华经胜义来探讨当 今白阳修士的殊胜 了解佛法大义及其胜妙 之处妙 法 莲 华 经 品 目:卷一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卷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卷三 药草喻品第五 授记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妙 法 莲 华 经 品 目: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法师品第十 见宝塔品第十一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持品第十三妙 法 莲 华 经 品 目:卷五 安乐行品第十四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妙 法 莲 华 经 品 目:卷六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嘱累品第二十二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妙 法 莲 华 经 品 目:卷七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观世音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五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法华三部经:1.无量义经2.妙法莲华经3.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前十四品叙述世尊教化众生 之本衷以及受记圆满之殊胜。
开权显实(迹门) 后十四品广述如来本门法身 实相以及诸菩萨持经行化之 圣迹开迹显本(本门)方便譬喻引证妙法八说:1.卷二 譬喻品三:火宅三车喻2.卷二 信解品四:长者穷子喻3.卷三 药草喻品五:药草三别喻4.卷三 化城喻品七:化城方便喻5.卷四 五百弟子授记品八:宝珠系衣喻6.卷四 法师品十 :凿井求水喻7.卷五 安乐行品十四 :髻中明珠喻8.卷五 如来寿量品十六 :良医善巧喻妙法莲华经冠科卷第一序品第一本品阐述的主题:1.世尊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 菩萨,遂为诸菩萨摩诃萨说大乘无量义经,教菩萨法2.弥勒菩萨示疑,启请文殊师利 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 以宿命智慧,叙述过去有佛日 月灯明如来,觉行渡化诸大士 以及诸善男子等一段因缘 示明今世尊放眉间白毫相光之 不可思议庄严法相缘由,且将 开演殊胜难得之大法会 菩萨摩诃萨: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 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无缘大慈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 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同体大悲妙法莲华经冠科卷第一方便品第二本品阐述的主题:1.诸佛妙智,觉行圆满,成就诸法实相,非人天后得智慧所能思义理解然本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为示导佛子明心见性,达本还原,而开演言教,种种譬喻,广开方便知见法门。
2.大智舍利弗,诚心敬意三请世尊,恳请明示甚深微妙法意之后,世尊宣说,此法华法会殊胜难得难遇;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诸佛知见,使得清静故3.诸佛世尊,渡化众生,行方便法门,而开初善、中善、后善之法;分小乘、中乘、大乘之别;设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之门;分别引导佛子发心修行然而,此法华法会中,世尊才明示: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4.发心修行,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者须经天命明师,示导明 心见性;如否,自谓阿罗汉辟支 佛者,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 五浊恶世: 劫 浊: 见 浊: 命 浊: 烦恼浊: 众生浊:五浊恶世之劫浊:生当末世、饥馑、疾疫、刀等 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即说: 世间充满战争、饥馑、疾病之恶浊 (三灾八难)五浊恶世之见浊: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 异说纷纭、莫衷一是 即说: 邪见妄想、无正知正见之偏行五浊恶世之命浊: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痒、 寿命短促 即说: 业障业报深重、不知修福植慧五浊恶世之烦恼浊:世人贪于爱欲、嗔怒诤斗、 虚诳不已 即说: 依名利欲望而困惑之恶浊。
五浊恶世:众生浊: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 不达义理 即说: 不知修心养性之偏见无明、人心事 用而不信因缘果报之恶浊妙法莲华经冠科卷第二譬喻品第三 本品阐述的主题:1.舍利弗深明诸佛如来 ”隐实覆相,权巧方便”之妙智 慧,断诸疑悔,身意泰然, 终究得到世尊之授记2.火宅三车喻(一) 示明诸佛如来,方便善巧, 引导众生正本清源之慈心悲愿妙法莲华经冠科卷第二信解品第四信: 一大事因缘之殊胜解: 如来方便善巧之妙慧本品阐述的主题:1.迦叶尊者、须菩提、迦旃延、目犍连四大弟子,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深自庆幸,获大善利,而重发心愿、以喜乐之心,成就众生2.长者穷子喻(二) 示明四大弟子”信一大事因缘之殊胜, 解如来方便善巧之妙慧”三三昧: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 三等持 有漏定谓之三三昧; 无漏定谓之三解脱 解脱即能入涅盘无漏之门也三三昧之义: 一、空三昧: 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 之三昧也 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 有、空此我我所二者、名之 (观诸法空性)二、无相三昧: 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 相相应之三昧也离色声香味 触五法、男女二相及成坏空三 有为等十相为因缘者、名之。
(证悟诸法无相本质)三、无愿三昧无作三昧: 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 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 之三昧也一切诸法假合无常 无所愿求、名之于行住坐卧,无造作之念行)三苦:苦苦:业 障,业报苦 (身心受之苦)坏苦:烦恼障,无常苦 (偶现乐境,失去受之苦)行苦:迷惑障,不安苦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之苦)妙法莲华经冠科卷第三药草喻品第五小树: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 决定无疑;若诸菩萨、智慧坚固 了达三界、求最上乘大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亿数 百千众生、如是菩萨;复有住禅 得神通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 放无数光、度诸众生小药草: 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 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中药草: 知无漏法、能得涅盘、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 得缘觉证大药草: 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本品阐述的主题:1.如来真实功德圆满,以智方便, 观机设教,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所言不虚,当信受奉行2.药草三别喻(三) 示明诸佛如来方便善巧,初衷一片真心,无所分别,引导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然而依众生之发心大小,受用自然有所差别,成就自然有所高下3.如来说法,一相一味 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盘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无所分别。
妙法莲华经冠科卷第三授记品第六授记之义:梵云:和伽罗Vyakarana 十二部经之一 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与当来 必当作佛之记别也四种授记:一、未发心而与授记: 有众生往来五道、诸根猛利好乐大法、佛知是人自此过阿僧祇劫、发无上菩提心、又过阿僧祇劫、修菩萨行、度无量众生令住于菩提、又过若干阿僧祇劫成无上菩提、号字如是国土如是、乃至灭 后法住岁数如是、谓之二、适发心已得授记: 有人久植德本、修习善行、勤心精进、诸根明利、是人发心即住阿惟越地、入菩萨位出过八难、如是等人适发心已得授记、谓之三、密授记隐覆授记: 有菩萨求无上菩提、行种种之施、勤行精进求诸善法、密行内炼具足、故佛以威神力密作当得成佛之授记、谓之四、现前授记: 有菩萨久集善根无不具足、常修梵行、观无我空、于一切法得无生忍、佛知是人功德智慧悉已具足、则于一切大众现前记其成佛之事、谓之本品阐述的主题:1.授记:和伽罗,佛对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发广大救渡众生菩提心愿者,授与当来必成就佛之记别也2.授记摩诃迦叶,名曰光明如来, 国名光得,劫名大庄严,佛寿十 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授记须菩提,号曰名相如来, 国名宝生,劫名有宝,佛寿十二 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授记大迦旃延,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授记大目犍连,号曰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劫名喜满,国名意乐,佛寿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妙法莲华经冠科卷第三化城喻品第七本品阐述的主题:1.释迦牟尼佛叙述一段本事因缘, 一脉慧命相承;秉持一贯真传, 佛所护念,教菩萨法,皆当入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唯 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2.化城善导喻(四) 示明诸佛如来,利诱方便善巧, 引导众生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究竟实相,以达本还原四谛十六相: 四谛之苦谛: 苦 相观此身生老等八苦 空 相观因缘所生,剎那变异, 无常终极 无常相观因缘假合,生灭变异, 迁流无间 无我相观因缘假合,诸法无实体性 四谛之集谛: 因 相观种子是苦果因 集 相观招引自果 生 相观前苦果尽更生后苦果 缘 相观和合众缘驱使众生轮 回生死四谛之灭谛: 灭 相观除生死之爱因与业使, 诸漏已尽,生死断灭 静 相观生灭无常中体证无我, 三毒除尽,此心不乱,故起静相 妙 相观证缘起不变法性,出离三 界,无诸忧患,故现妙相 离 相观永离爱染,安住法性 四谛之道谛: 道 相观行正道摧迫偏邪 如 相安住正知正见,道契真理 行 相依圣道之正知正见, 行证涅盘 出 相以圣道之正知正见, 出离三界 四圣谛显明世间、出世间、生死、 涅盘之正知正见因果,苦为迷果示相、集为迷因溯源, 为世间生死流转 之因果;灭为悟果涅盘、道为悟因行证, 为出世间生死还灭之因果。
三转四圣谛十二的关系:示相:佛对利根者说,使其一闻即悟;劝修:佛对中根者说,使其信受奉行;作证:佛恐钝根者,仍然不能信解受持 遂以自觉证相以明非虚,取信众 生,使其消除疑虑苦谛苦果: 初转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次转 劝修:此是苦,汝应知 三转 作证:此是苦,我已知 集谛苦因: 初转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次转 劝修:此是集,汝应断 三转 作证:此是集,我已断 灭谛乐果: 初转 示相:此是灭,可证性 次转 劝修:此是灭,汝应证 三转 作证:此是灭,我已证道谛乐因: 初转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次转 劝修:此是道,汝应修 三转 作证:此是道,我已修从三转来说,亦即初转示相: 苦谛:此是苦,逼迫性 集谛:此是集,招感性 灭谛:此是灭,可证性 道谛:此是道,可修性次转劝修: 苦谛:此是苦,汝应知 集谛:此是集,汝应断 灭谛:此是灭,汝应证 道谛:此是道,汝应修三转作证: 苦谛:此是苦,我已知 集谛:此是集,我已断 灭谛:此是灭,我已证 道谛:此是道,我已修妙法莲华经冠科卷第四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本品阐述的主题:1.世尊称赞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说法人中 第一、并得受世尊授佛印记 授记富楼那尼子,号曰法明如来, 国名善净,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劫名宝明,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
2.授记阿若憍陈如及五百阿罗汉, 皆号曰普明如来3.宝珠系衣喻(五) 示明众生身怀无价宝珠,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