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1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诞生于德国,它最主要的两个代表 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该学派是在西方文论、美学的研究由19世纪以 作者创作为重点转向20世纪以作品文本,又由文本逐步转向文本的接 受者为重点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并深受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 人物的现代阐释学的影响。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 是文学研究中一个必要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张在研究文学和文 学史时,必须重点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孙淑芬,2007,12)在接 受美学理论体系中有几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未定性”(indeterminacy)、“
2、空白”(blanks)、“偏见”(prejudice)、“期待视域”(horizonofexpectations)及“视域融合”(fu-sionofhorizons)等。对这些概念的清晰把握对理解接受美学理论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定性”在伊瑟尔看来,是指文学文本中作描 述的现象与真实世界里的事物之间准确对应关系的缺失。(姚斯、霍 拉勃,11017)而文学作品里的“空白”指的是“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 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朱立元,2004:179)。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使 得文学文本成为一种被伊瑟尔称作的“召唤结构”(theappealingst
3、ructure)。它激发、诱导读者运用他们的理解力和 想象力确定这些“未定性”,填补“空白”,由此在阅读过程中形成 各自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重构文学作品中的情景。读者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知识水平、观察角度、文学爱好、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 不同,总是带着一定的“偏见”进入文学作品的。也就是说,读者无 法完全客观地,从一种纯粹的透明的状态开始对作品进行理解,他们 的理解总是受到一定的历史、社会及个人因素的制约。伽达默尔把 “偏见”分成两种:一种是“合法的偏见”,它是由历史所赋予的, 具有正面价值,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另一种是“盲目的偏见”,它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接收的见解,往往会妨碍正确理
4、解的现实。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1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诞生于德国,它最主要的两个代表 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该学派是在西方文论、美学的研究由19世纪以 作者创作为重点转向20世纪以作品文本,又由文本逐步转向文本的接 受者为重点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并深受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 人物的现代阐释学的影响。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 是文学研究中一个必要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张在研究文学和文 学史时,必须重点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孙淑芬,2007,12)在接 受美学理论体系中有几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未定性”(indeterminacy)、“空白”(bla
5、nks)、“偏见”(prejudice)、“期待视域”(horizonofexpectations)及“视域融合”(fu-sionofhorizons)等。对这些概念的清晰把握对理解接受美学理论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定性”在伊瑟尔看来,是指文学文本中作描 述的现象与真实世界里的事物之间准确对应关系的缺失。(姚斯、霍 拉勃,11017)而文学作品里的“空白”指的是“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 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朱立元,2004:179)。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使 得文学文本成为一种被伊瑟尔称作的“召唤结构”(theappealingstructure)。它激发、诱导读者运用他们的理解力和 想象力确定这些“未定性”,填补“空白”,由此在阅读过程中形成 各自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重构文学作品中的情景。读者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知识水平、观察角度、文学爱好、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 不同,总是带着一定的“偏见”进入文学作品的。也就是说,读者无 法完全客观地,从一种纯粹的透明的状态开始对作品进行理解,他们 的理解总是受到一定的历史、社会及个人因素的制约。伽达默尔把 “偏见”分成两种:一种是“合法的偏见”,它是由历史所赋予的, 具有正面价值,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另一种是“盲目的偏见”,它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接收的见解,往往会妨碍正确理解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