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学课后题答案及部分问答论述题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90699833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环境学课后题答案及部分问答论述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建筑环境学课后题答案及部分问答论述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建筑环境学课后题答案及部分问答论述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建筑环境学课后题答案及部分问答论述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建筑环境学课后题答案及部分问答论述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环境学课后题答案及部分问答论述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环境学课后题答案及部分问答论述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建筑环境学课后题答案及部分问答论述题 4. 人体的能量代谢率受哪些因素影响?规律如何? 答:人体的能量代谢率受以下因素影响:1)人体的肌肉活动量,大,代谢率高;2)性别,男性高于女性;3)年龄,年龄大者代谢率低;4)环境温度,静卧在确定温度如22.5-35摄氏度时人体的代谢率根本不变,但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时,代谢率将会提高;5)进食后的时间长短,进食后代谢率提高,并延续5至8小时;6)精神慌张程度,精神慌张代谢率高。 三、问答题 1. 室内空气品质问题产生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答:室内空气品质问题产生的主要理由是: 强调理能导致的建筑密闭性巩固和新风量裁减;

2、新型合成材料在现代建筑中大量应用; 散发有害气体的电器产品大量使用; 传统集中空调系统的固有缺点以及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的不合理; 厨房和卫生间气流组织不合理; 室外空气污染。 11.为什么要有TSV和TCV两种人体热回响评价投票? 答:TSV是热感觉投票指标,TCV是热舒适投票指标。而人体的热感觉并不等同于热舒适的感觉,所以应设计两个 评价指标。 13. 哪些声音适合作“背景声”,为什么? 答:低频声、方向感不强的声音、没含义的声音、连续的声音均适合作“背景声”。 1) 由于人耳对低频声音不敏感,适应性强;方向感不强、没含义的声音以及连续的声音不轻易引起人们留神, 所以都适合作“背景声”。 其

3、次章 建筑外环境 与建筑环境紧密有关的外部环境要素太阳辐射,气温,温度,风,降水,天空辐射,土壤温度。 这些外部环境的形成主要取决于 太阳对地球的辐射 ,同时又受 人类城乡创办和生活,生产 的影响。 本初子午线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的子午线为全世界通用的本初子午线。 四季地球公转 昼夜地球自转 地方平均太阳时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时间,即以东经120的平均太阳时为中国的标准。 北京时间=世界时间+8小时 太阳在空间的位置太阳高度角 ,太阳方位角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照度大小取决于 地球

4、对太阳的相对位置 以及 大气通明度。 标准大气压海平面大气压力,101325Pa 或760mmHg。 风风是由于 大气压差 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 地表增温不同 是引起大气压差的主要理由,也是风形 成的主要理由。风可以分为大气环流与地方风。 气象台一般以距平坦地面 10m 高出所测得风向和风速作为 当地的查看数据。 海陆风局部地方昼夜受热不均引起的。 大气边界层从地球外观到5001000m高的这层空气叫大气边界层,其厚度主要取决于 地表的粗糙度。 室外气温一般是指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热岛现象由于城市地面笼罩物多,发热体多,加上密集的城市人口的生活和生产中产生大量的人为热

5、,造成市 中心的温度高于郊区温度,且市内各区的温度分布也不一样。假设绘出等温曲线,就会看到与岛屿的等高线极为好像,人们把这种气温分布的现象称为“热岛现象”。 我国气候分区酷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柔地区。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 室外气温由原来的增加一个太阳辐射的等效温度值。 冷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从室内除去的热量,包括显热量和潜热量两片面。 热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向室内参与的热量,包括显热量和潜热量两片面。 M W C R E S = 0 M人体能量代谢率,取决于人体的活动量大小 W人体所做的机械功 C人体外外

6、观向周边环境通过对流形式散发的热量 R人体外外观向周边环境通过辐射形式散发的热量 E汗液蒸发和呼出的水蒸气所带走的热量 S人体蓄热率 空气湿度对人体冷热感的影响在高温环境下,空气湿度偏高会增加人体的热感。但在低温环境下假设空气湿度过高,就会使衣物变的潮湿,从而降低衣物的热阻,强化了义务与人体的传热,反而会增加人的冷感。 热感觉并不仅仅是由于 冷热刺激的存在 所造成的,而与 刺激的延续时间 以及 热体原有的热状态 都有关。 热感觉最初取决于皮肤温度,而后那么取决于核心温度。 引起热不舒适感觉的理由: 1) 皮肤温度和核心温度 2) 空气湿度高温 湿度 温度 ; 低温 湿度 温度 下部温度不应低于

7、上部温度15%,但也不该过高。 4) 吹风感人体所不梦想的局部降温。 导致不舒适的最低风速0.25 m/s。 5) 辐射不平匀 6) 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季节,人种。 人体在稳态条件下能量平衡的热舒适方程: 1) 人体必需处于热平衡状态 2) 皮肤平均温度应具有舒适相应的水平 3) 为了舒适,人体应具有最适当的排汗率 人体热平衡方程中,当人体的蓄热率S=0时,有 M W C R E = 0 热舒适方程反映了人体处于热平衡状态时,六个影响人体热舒适变量 M t Pa t v 之间的定量关系。 人体热负荷TL人体产热量与人体向外界散出的热量之间的差值。 PMV热感觉标尺,适用于稳态热环境中人体热舒

8、适评价。 适中为0 PPD表示人群对热环境不合意的百分数。 PMV - PPD推举指在 0.5 +0.5 之间,相当于人群中允许有10%的人感觉不合意。 有效温度ET干球温度,湿度,空气流速对人体和暖感或冷感影响的综合数值,该数值等效于产生一致感觉的静止饱和空气的温度。 标准有效温度SET*身着标准热阻服装的人,在相对湿度为50%,空气静止不动空气温度等于平均辐射温度的 等温环境下,若与他在实际环境和实际服装热阻条件下的平均皮肤为温度和皮肤润湿度一致,那么必将具有一致的热损失,那么该温度就是上述环境的标准有效温度SET*。 室内空气品质研究受到重视的理由: 1) 强调理能导致的建筑密闭性巩固和

9、新风量裁减 2) 新型合成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大量应用 3) 散发有害气体的电器产品大量使用 4) 传统集中空调的固有缺点以及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的不合理 5) 厨房和卫生间气流组织不合理 6) 室外空气污染 第七章建筑声环境 1) 掩蔽效应人耳对一个声音的听觉灵敏度因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降低 3) 垂直温差由于空气自然对流作用,好多空间均存在上部温度高,下部温度低的状况。 噪声的标准定义只要人们不愿听到的各种声音都是噪声。 噪声的评价: 1) A声级L 2) 等效连续A声级在一段时间内能量平均的等效声级方法 3) 昼夜等效声级L夜间噪声对人的干扰约比白天大10dB 4) 累积分布声级L100个数据

10、从大到小排列,第十个数据L ,为峰值,第五十个数据L ,为中值,第九十个 数据L ,为背景噪声。 5) 噪声评价曲线NR NC PNC 噪声操纵的原那么与方法(实际环境噪声处理) 1) 声源的噪声操纵提升布局设备,提升加工工艺,提高加工精度 2) 在传声途径中的操纵隔声(质量大,密度大),吸声(孔隙多,孔隙相互连通) 3) 在采纳点的噪声操纵耳塞,头盔 多孔吸声材料包括各种纤维材料:玻璃棉,超细玻璃棉,岩棉,矿棉等无机纤维,以及棉,毛,麻,草质或木 质纤维等有机纤维。 消声器一种可以使气流通过而能降低噪声的装置。 1) 阻性消声器内壁吸声,对中高频噪声的消声效果好 2) 抗性消声器利用声音共振

11、,反射,叠加,干扰消声。对中低频噪声操纵好。 1. 谈谈你对TVOC的看法 VOC为有机挥发物,各种有机挥发物测量浓度值举行叠加,即可得到TVOC值。作为室内空气品质的指标,各种VOC的浓度不应超过某一限制,并且各种VOC的浓度经过叠加后也不应超过某一限制标准值。但是,目前多种VOC共同作用的机理还没有完全弄清,即使单个VOC含量都远低于其限制浓度,但多种VOC的混合存在及其相互作用,危害性可能很大,依旧可能严重要挟人体的健康。 3. 请说明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主要有三种手段,源头治理:减弱、消释污染源;新风稀释以及合理的气流组织;对空气举行净化。 4. 请说明目前传统空调在室内空气

12、品质操纵方面的局限和提升方法 传统空调普遍存在设计不合理、运行维护不模范的问题。譬如送风口、污染源、回风口三者位置不合理;回热混合间气密性差,新风受污染;过滤器长时间不清洗和维护,灰尘大量累积,霉菌滋生等等。 其提升应主要从提升设计,模范运行管理,采用新技术等方面着手。 1. 自然通风的驱动力是什么?有何特点?一般应用于哪些场合? 自然通风的驱动力有两种:热压驱动和风压驱动。其特点是:适用范围广,比机械通风经济,但通风量往往难于操纵,在某些恶劣天气和恶劣环境下下无法使用,假设某些特殊场所如地下车库,楼梯间等完全凭借自然通风,会有安好隐患。所以多用在民宅,房间密度较小的建筑,如仓库、轻工业厂房以及简易养殖场等对通风要求不高的场合。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