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

上传人:拖*** 文档编号:290673286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中地理必修二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农业革命之前 人类的生产劳动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和增长处境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口变化的理由 人们获取食物的才能低,抗拒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朴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 耕作和浇灌技术进展,食物供给变得稳定而稳当,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急速扩大和进展 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才能,人

2、们能获得充沛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上下 抉择因素:自然增长率、出世率、死亡率 3、兴隆国家与进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兴隆国家 自然增长率水平 保持较低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进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进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进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今后变化趋势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对比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步裁减 采取了操纵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4、人口的进展确定要与经济社会进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

3、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上下”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上下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进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 度.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更.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

4、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19世纪以前 特点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迁出地区 旧大陆(亚非欧) 迁入地区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理由 欧洲殖民主义扩意义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张、新大陆的开发 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变更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其次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进展中国家流向兴隆国家;定居移民裁减,短期滚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迁入地区经济进展北非 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时代 古代 影响因素 深受统治者及其

5、行政气力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役频繁;自然苦难;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头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20世纪80年头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国家实行筹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筹划、有组织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变更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迁移特点 流向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理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进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供给廉价劳动力,俭约教导费用,促进迁

6、入地经济进展 消极:造成担心定因素,加剧人地冲突 对迁出地区: 积极:缓解人地冲突,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兴隆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变更人口分布,人口布局;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抉择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

7、业工人和破产农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新航线开发,为人们顺遂迁移扫清障碍 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资产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理由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役政治 人口大规模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头到60年头 农业危机、自然苦难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头末到70年头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头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1.3人口的合理

8、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抚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那么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抚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进展水平抉择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抉择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进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

9、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阻力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合俄人口数量.一个梦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进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进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操纵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允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对等权利. (3)崇敬人地协调进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进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其次章

10、城市与环境 2.1 城市空间布局 1.概念:城市是人口达成确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确定地域的社会、经济、 文化中心。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兴隆。 2.城市区位分析: 自然地理区位(相对稳定):(1)地形:温带平原,热带高原,山区河谷或开阔低地 (2)气候:降水适中(沿海地区)和气温适中(中地位地区) (3)河流:沿河设城,河流交汇处或河口水运的起点或重点 社会经济区位(不是一成不变的)(1)资源:矿产 (2)交通运输:武汉,徐州 (3)政治:首都:雅典,罗马城,西安,洛阳,杭州 新首都:华盛顿, 堪培拉,巴西利亚,伊斯兰堡 (

11、4)旅游 (5)科技(经济) (6)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 (7)军事:嘉峪关市 3.日本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理由:山多平原少、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资源匮乏多进口、海岸线曲折多海湾港口易于贸易 4.城市的区位选择考虑因素:地质(避开苦难多发区,考虑地基承载力),地形(平原),河流(码头建在河的凹岸处),留神环境养护 5.城市地域形态(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形态):集中式(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组团式(用地分散,交通联系不便当,投资较大)条带式,放射式 6.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进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P30 7.中心商务区的特点:建筑

12、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频繁、内片面区明显、人口数量昼夜区别大、交通通达度高 8.西方城市布局学说: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P3233 9.中心地是向周边地区供给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其等级主要是根据中心地供给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 10.一个地区城镇的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城镇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商业因素、行政因素、交通因素的影响。 11.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大,低级中心地反之(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低级中心地3倍)高级中心地宽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笼罩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清晰的空间网络体系(一致级别的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 2.2 城市

13、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中不断上升(衡量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2.城市化的意义P36 3.社会经济进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4.城市进展与工业化进程关系尤为紧密,工业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置大量劳动力就业,并未服务业供给广阔的进展空间。 5.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进展紧密相关。 6.兴隆国家的城市化特点;起步早、水平高、展现逆城市化现象 进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进展不合理(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印尼的“滞后城市化”) 7.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人问题的根本出路。 8.中国城市化特点P40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病 2.逆城市化阶段表现: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拥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