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训练】《伟大的悲剧》同步习题第2课时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88426416 上传时间:2022-05-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试训练】《伟大的悲剧》同步习题第2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测试训练】《伟大的悲剧》同步习题第2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测试训练】《伟大的悲剧》同步习题第2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测试训练】《伟大的悲剧》同步习题第2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测试训练】《伟大的悲剧》同步习题第2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试训练】《伟大的悲剧》同步习题第2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试训练】《伟大的悲剧》同步习题第2课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伟大的悲剧测试习题第二课时一、课内精读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 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一一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 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罕至,或者 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一一即 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 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 以百万个月计,但现在却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一一对人类来 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 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

2、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一一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一一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 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 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 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 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 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 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

3、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一一 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 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 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 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 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 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 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 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i)文中划线的“在世界面前为另一

4、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 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一句中的“这一事业”指的是什么?(2)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表达了人物的什么精神?(3)文中加点的“癫狂” “夺眶而出” “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 么表达作用?(4) “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 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二、拓展阅读戈壁风骨冯文超那一年冬天,酷冷奇寒。我沿着长长的铁轨,追逐着冰冷的日光走进青 藏高原深处,听风在空荡荡的大戈壁滩上嗫出尖厉的哨音,看到独行侠般突 隐突灭的黄旋风,真是悲壮又苍凉在我的朋友、养路工沙海的小屋里,喝着墨汁般浓酢又滚烫的茯

5、茶,那 温暖一下融化了我沙海忙碌着给炉子添火,添的不是煤,而是一个奇特的树根。我从未见 过这种东西,它与一般树根不同,呈淡黄色,光滑又丰腴,使人极想触摸。 它的木纹丝丝缕缕,如整齐的钢丝,又如大山的断层皱褶,仿佛沉淀了许多 年的沧桑岁月墩在地上,它竟发出山石落地一样匍然的沉重声响,我试 着提了提,顿觉脸手都被拉长,联想起钢和铁来。沙海说:“这家伙就是硬,斧子劈不开,只能用锤子砸断,真是宁折不弯。 烧过后也不成灰,像炭一样敲着当当响。”我惊愕了半晌,突然喊叫起来:“这是个根雕呀!你看,多像一头刚钻出 水的海狮,正仰头啸叫? ”沙海见我狂喜,就一指院里:“外边多着呢!”果然,在养路工堆放煤块的矮墙

6、边,挤满了密密匝匝的树根。我很快又 寻到“鸡蛇相搏”“仙鹤” “乌龟”“摔跤的勇士”等象形根雕,这些造型活灵 活现,呼之欲出,简直不需人工修饰加工。一时,我觉得如置身于贮放珍宝 的橱窗,又如在动物园内欣赏珍禽异兽了。沙海听着我的指点,也咧嘴笑着说:“我们也觉得像这像那,只是说不出 来。”我问:“这是什么树根? ”他向不远处的戈壁滩一指:“白刺! ”这四周都是广袤的戈壁滩,除了沙土、卵石,能生长的仅是骆驼草、芨 芨草和白刺,而白刺是这里最大的旺族了,走马观花的诗人,曾经写过不少 赞美它顽强生存的诗句,可没有想到,它的埋在沙土里的根竟然是这样美丽 绝伦,令人叫绝呀!木浮于水,这是常规。可是它们的一

7、小片木屑投于水盆也会重重下沉, 砸得盆底一声脆响。比方磨钢磨铁的砂轮,可以说是无坚不摧,可是用来磨 这树根,竟没有木屑飞溅,只是燃起一股浓烈的青烟,呛得人涕泪并流!在戈壁滩上,一坨一坨的白刺,在茫茫黄沙之中如浮于浊浪的岛屿。它 惬意地舒展着银白修长的枝条,笑迎春天的到来。到夏天时,它披一身小小 绿叶,结出一串串紫红圆润的小果实,酸甜可口,有“沙漠樱桃”之美称。 受人青睐的“沙棘鲜浆”就是用它制成的。听着不远处的百灵鸟婉喈如滴清 露的歌喉,让人联想是不是用“沙棘鲜浆”润了百灵的歌喉?沙海选定一棵白刺,用铁锹挖开根部的沙土,掏了很大很深的一个坑, 才看见它裸露的根:曲屈盘旋,丰隆如健美运发动凸起的

8、腱肉。如果挖出来, 肯定又是一个精美绝伦的根雕。沙海怜惜地用土又把它掩好,解释说:“白刺具有防沙作用,不能乱挖。工区里那些根是修这条沙漠中的公路时,没方法才挖出的。”沙漠里一片寂静,望着这坨坨白刺,想着它靠着稀少的雨雪水分滋养, 抵御着狂风和沙暴,年年月月,日日夜夜,终于锁起一个个沙的坟丘。又如 森严壁垒的碉堡,镇守和封锁住这一片肆虐。它摇曳的枝条,似手臂在呼唤 春天,似演奏最美妙的天籁之音,有穿透天穹的强力。而最美的还是它的根, 如铁锚深深扎进沙土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完成最优美的造型。像一匹 倘佯在古道西风里的老马,在漫漫跋涉之中倒下了,它的皮肉可能被兀鹰等 猛禽所食,但是它袒露的铮铮白

9、骨,是怎样震撼你的心灵呵!哦,戈壁的风骨!(1)作者详细地描写了白刺,有何用意?(2) “风骨”是什么意思?作者仅仅是赞美白刺根吗?(3)第1自然段,作者描写戈壁沙漠的悲壮苍凉,是为了展现什么?(4)阅读第2至第12自然段,作者是从哪方面描述白刺的?(5) “最美的还是它的根,如铁锚深深扎进沙土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完成最优美的造型J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参考答案第二课时一、课内精读【分析】伟大的悲剧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 家一一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作。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 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 日

10、到达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斯科特队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科 考目的地,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归途中不幸遇难。选文两个自然 段主要描述了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发现阿蒙森队捷足先登时的失望,并决 定为阿蒙森队作证。文章善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美好品质,表达了巨大的精 神震撼与独特的审美感受。【解答】(1)此题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 在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从文中“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 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一一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可以看出“这一事业” 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2)此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斯科特他们到达南极点,完全可以将阿蒙森

11、 他们留下的国旗与信件销毁,然后向世界宣布他们是最先到达的,但他们没 有这么做,这表现了他们具有老实的高贵品格。(3)此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 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写出对 手的旗子“耀武扬威”,以此来反衬出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失败后万分痛苦的 心情。(4)此题考查阐述观点的能力。完成这道题,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 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 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答案:(1)第一个发现南极点。(2)是老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 崇高境界。(3

12、)渲染了斯科特一行晚一个月到达南极探险失败后极度绝望的心情。(4)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说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点评】此题考查的内容有:人物精神品质的提炼,修辞手法的判断,人物 情感的体会,以及句子的理解与作用分析。其中第三题较难,要根据文章内 容及人物精神,分析清楚“伟大”与“悲剧”的含义,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 分析作用。二、拓展阅读【分析】略【解答】(1)托物言志,赞美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2) “风骨”本义是指人的气概、品格,也指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通 过赞美白刺根来赞美像白刺根一样扎根沙漠、默默奉献的人们。(3)是为了展现白刺根和养路工生存、生活的环境的艰苦恶劣。(4)作者主要描述了白刺根的质地坚硬和白刺根造型的美丽。(5)白刺根在恶劣的环境下以惊人的能力顽强地生存下来,无私地奉献着。 文中的沙海不就是这样吗?他们多年扎根边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着,这正 是一种风骨,我们的时代正需要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点评】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