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总复习测试二(二模)语文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287251991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丹东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总复习测试二(二模)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辽宁省丹东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总复习测试二(二模)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辽宁省丹东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总复习测试二(二模)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辽宁省丹东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总复习测试二(二模)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辽宁省丹东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总复习测试二(二模)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丹东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总复习测试二(二模)语文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丹东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总复习测试二(二模)语文Word版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丹东市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二)语文试卷本试卷由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组成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研究和处理天人关系的过程中,我国古人提出了内涵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观,为我们今天进行生态伦理研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类永续发展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核心内容以“参赞化育”为主旨的儒家生态伦理观。“参赞”,是指人对天地宇宙运行的参与、调节;“化育”,是指宇宙万物的演化与发育。儒家认为,世间万物皆自然所生,人作为自然所生之物应从属于自然、参与自然的

2、演化与发育。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既然世间万物皆天所生,在地位上就应彼此平等。作为万物的一员,人并没有什么特殊,不能高居于万物之上,主宰万物。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人只有“参赞化育”,才能促进人与物、物与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以“道法自然”为内核的道家生态伦理观。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与规律,先于天地而存在,由道而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然万物为道所生,那么,“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宇宙万物都有独立而不可代替的价值。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和效法天地、自然的运行之道,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老子)。以“众生平等”为要义的佛家生态伦理观。佛家认为“一切众生,贵贱不足”(摩登女经),强调世界上万物和人均为平等关系。坚持“众生平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谐稳定运行的前提与保障。从“众生平等”的基本立场出发,佛家劝导人们爱物厚生、慈悲为怀,提倡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提倡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等等。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表现在它既能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精神养分,也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作为一门学科的生态伦理学虽然问世于西方,但已成为当今各国学界共同关注的“显学”。我国生态伦理学的建构和发展,既要吸收借鉴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有益成果,又要

4、吸收借鉴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精髓与要义。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之争成为贯穿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一条主线。人类中心论者认为,人类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存发展应服从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中心论者则认为,人类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其他物种与人享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人类的生存发展应服从服务于自然界和生态环境的存在和发展。这两种生态伦理观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片面性。狭隘的人类中心论势必造成人类的唯我独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无力;极端的自然中心论则意味着放弃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最终会导致人类发展的停滞。超越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之争,恰恰可以从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中找到灵

5、感、获得支撑。无论儒家的“参赞化育”、道家的“道法自然”,还是佛家的“众生平等”,都既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与其他物种之间处于彼此平等、共存共生的关系;又突出人类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人类在发现和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思想观点中的合理成分,是我们今天建构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学的有益资源。(摘编自朱耀洪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天人关系是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矛盾关系。人类自产生以来,为了生存和发展,便以自然界这个母体为认识对象,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开发和利用的文化实践活动。古人认为,人类及其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皆本于天,人居天地之间,依天地资源而生存发展,故将

6、天地自然泛称为“天”,从而确认了人与天地自然,即主体与客体的天人矛盾关系。唐人刘禹锡在天论中概括:“世之言天者二道焉”。其一是“拘于昭昭者”持“阴骘之说”,认为天有意志,主宰人类的贫富、祸福;其二是“泥于冥冥者”持“自然之说”,认为天是自然之物,不能干预人类的命运。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地亦形成于自然之气的阴阳大化。在天与人的这对矛盾中,人最为贵,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人可以在充分认识天地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驾驭天道(自然规律)驱除灾祸,为人谋利。故荀子说,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不可以“错人而思天”。刘禹锡则进一步将这种关系升华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辩证关系。他说:“

7、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此即天生之,人成之,各有其致功,二者交相为用。天人关系的本质是中和,亦即天人和谐共生。交相胜,是指矛盾对立的一面;还相用,则是指矛盾依存的一面。这种交胜和相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是天人和谐的最佳状态。(摘编自周学荣常怀三心和谐天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儒家看来,自然的演化和发育应该有人的参与,因为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这符合“参赞化育”的主旨要求。B.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而生的,因此“道法自然”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

8、生三,三生万物”的内涵是一致的。C.佛家劝导人们爱物厚生、慈悲为怀,是基于“众生平等”的基本立场。坚持这个立场有助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和谐稳定运行。D.因为天与人其实就是一对可以和谐共生的矛盾体,所以人可以充分认识天地自然规律,并且驾驭自然规律为人谋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经典中都有关于人与天地自然关系的表述,这些思想成为今天建构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学的有益资源。B.生态伦理学这门学科是西方最先设立的,如今得到各国学界的关注。我国生态伦理学也要吸收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有益成果。C.我国古人把天地自然泛称为“天”,是因为古人认为人类居住所依托的外

9、部环境都是来源于天,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天地资源。D.刘禹锡把天人矛盾关系阐释为“交相胜,还相用”的辩证关系,这是在荀子有关天人矛盾关系思想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A.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B.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D.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5.材料一中说“人不能高居于万物之上”,而材料二中又说“人最为贵”,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蓬筚居印人 聂鑫森章达

10、君突然要搬家的消息,飞快地传进了“蓬筚居”这个小院子,把个金锲之惊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他为什么搬家?金锲之想啊,想啊,猛地心一颤。在梧桐街,他们的交情持续了几十年,和和睦睦,而且充满另外一种深长的韵味,这韵味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想不到,如今却要分离了。达君为什么突然要搬家呢?只有他知道是什么时候他们的感情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呢?仔细想来,似乎是年初一个春月淡淡的夜晚,在章达君家。达君家陈设极为简单,除卧室外还有一间兼作客厅的书房,门檐上挂着块横匾,上有“不厌居”三字,是由达君书写、锲之镌刻的。达君退休前是语文老师,除嗜书外,还喜欢养兰草,置之案头,雅趣盎然。那晚,两人喝着酒,忽然谈起金石治

11、印来。金锲之手舞足蹈,口若悬河。从秦玺汉印,论到皖、浙两派的风格,又扯到金石的质地,兴致特别地高。“离福州九十华里,有座寿山,出产的田黄石,为众石之冠,寸石寸金。最为珍贵者为田黄冻,通灵澄澈,价格昂贵!我这一辈子,我还没刻过这号石头,啧啧。”达君满面通红,边听边点头,忽然,他站起来,“老兄,我让你看一件传家之宝,以助酒兴。”说完,用钥匙打开大柜,在里面竈竈宰宰掏了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绸布包,一层又一层的解开,金锲之眼直了,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胸脯急剧地起伏着。想不到达君家竟有这样一块稀世之宝:田黄冻。“好石!”金锲之惊呼了一声。田黄冻从他的右手转到左手,又从左手转到右手。他眉毛扑闪着,嘴唇抖动

12、着。“可惜上面少几个字,要不,该可两得其美了。”达君听了这句话,猛地接了过来,迅速用绸布一层一层裹好,说:“锲之兄,此是家宝,从不外示于人,请不要声张。”说完,将绸布包锁入大柜。锲之怅然站起,几句淡语告了别,顿觉多了桩心事,多了一点追恋的东西,死命地折磨着他。锲之自小苦练书法,楷、行、隶、草、篆,都有相当的工夫。他的篆刻,既有秦汉玺印的遗风,也有近代篆刻家吴昌硕、齐白石的痕迹,方寸之内,气象万千。从此,锲之除了有事没事往达君家走走,几乎闭门不出。那几把刻刀却响得分外勤,石头磨了又刻、刻了又磨。收藏的各种印谱,翻来翻去,一会儿唉声叹气,一会儿展眉溢笑;一会儿走出屋子,仰望天上的浮云。他简直魂不守

13、舍了。一天傍晚,他提着瓶“湘潭汾酒”,兴冲冲来到达君家。寒暄了几句,金锲之终于开口了:“达君,你这个名字,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布局,你看行不行?”说完,用指头往酒盅里点了点,然后在桌子上画起来,“你看如何?”达君没有作声,久久地盯着桌面上这个“印章”,头上冒出一层细细的汗珠子。“好。好。锲之兄于治印上,又有所进取,佩服佩服。今天的酒,味道纯正啊!”边说边端起酒盅喝酒,再也不说话了。金锲之眼里溢出一层淡淡的忧郁,坐了一会,起身告辞。回到家里,金锲之悄悄立在小院中。(1)月亮被一块云遮住了,院子里一片漆黑。风中,竹叶沙沙,单调而凄清。他解开衣扣,一股清爽的风灌入怀抱,烦恼顿消。他奔入那间刻印的屋子,扯

14、亮灯,壁上自己手书的“金石之乐,乐在其中”的狂草赫然在目。他寻出块鸡血石,取出刻刀,运腕下刀。咔嚓、咔嚓,每一刀走得那么顺畅,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远处传来鸡叫的时候,印章已刻出。他捧着印章,叩开了达君的门。“达君,兄为你治印一方,请收下。”达君接过印章,细细观看,心中赞叹不止。正要致谢,抬头一看,金锲之已走远。目送着那微弯的苍老身影,达君眼眶有些润湿。自此,金锲之三天一方,五天一方,刻好就往达君家送,也不多讲话,送了就走。过了不久,达君便决定搬家了金锲之少了知音,整天愁眉不展,长吁短叹,常常彻夜不眠,寄情于金石之上。一次喝了过量的酒后,在院子里不慎跌倒,经医治保全了性命,但右边手脚瘫痪了。他

15、几乎没有再出门,也很少有人来看他。忽一日,达君的儿子来访。“你父亲近来可好?我想他想得好苦。”中年人垂下了头,说:“他患心脏病亡故了。临终前,嘱咐我将这方石头交给金伯伯。”中年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绸布包递给金锲之。金锲之捧着绸布包,老泪纵横,放声恸哭。(2)院子里飘起了雨丝,带着初春的寒意,而且渐渐地密起来、大起来,天地间迷蒙一片,让人透不过气来。故人亡,而田黄冻在;田黄冻在,自己却不能亲手去镂刻它了!他让老伴把他安顿在平素治印的屋子里,整天地捧着田黄冻,翻来覆去地观赏。田黄冻天天在他的手里翻动、摩挲,变得更加光亮了。他凝神地看着,随着全身一种莫名其妙的筋肉运动,上面竟渐渐地显现出红色的字体来。

16、那是在一刀刀刻过之后,显现出来的“达君”的朱文,刀刃触石的声音,久久回旋不绝于耳。这几刀走得多妙,曲则委转而有筋络,直则刚劲而有精神。平生再没有走刀走得这样好的了,平生再没有比这更快意的事了!他嗬嗬地笑了,笑得流出了眼泪。待他揩去泪水,定睛一看,石头上居然没有一个字。梧桐街还是那么忙碌。不远处豆腐作坊石磨子的呼隆声,胶轮板车碾过路面的嘶嘶声,铁匠铺大锤的当当声不时地会传到院子里来,他听见了,又似乎没有听见。(有删改)文本二:短篇小说是应该有一个好故事的,当然也要塑造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但我关注的是这一故事中的人物,如何加强和丰富他(她)的文化品格。我在描写被传统文化深深浸染的人物时,琴、棋、诗、画、茶、酒、民俗、风情.对他们来说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