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与对策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86942614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与对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与对策摘要:全面分析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现存问题,阐明构建服务体系应 遵循的原则,重点研究服务社会体系建设的对策。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瓶颈;对策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和行业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 的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 使学校成为区域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对口支援与社区服务 的平台,其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与能 力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水平的实际提升,已经成为 学校新一轮发展的重耍标志。经济转型升级呼唤

2、职业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 智力支持,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虽然承载着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属性,但同时在办学经费、 专业设置、人才质量、师资队伍、研发能力、生源构成、校企合作等方面 存在着明显不足,制约了高职院校长足发展,其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于 现阶段并未达到公众的期望目标,仍有待于寻求大幅提升之途径。在目前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合作)的高职教育理 念被提到空前高度,并被不断深化与吸收的时期,研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 体系建设的瓶颈与对策显得尤莫重要。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1. 观念滞后相当一部分学校与教师观念存在偏差。在高校三大功

3、能中,对社会服 务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仍停留在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观念上。高职教育 只注重文化知识的灌输,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高职教育对于服务当地经济 建设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不重视高职教育,忽略职业技能的作用,存 在高职教育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2. 服务能力不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还较低,主耍体现在:一是教师 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一方面,现有的高职专业教师不仅在学术 方面的造诣不高,且绝大多数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更没有企业管理咨询的 经验积累。另一方面,由于专任教师数量严重缺乏,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 务非常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积累实际经验。二是学牛为企业创造价值的 能力不足。由

4、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很难直接胜任工作岗位而为企业创 造效益。更主要的是,高职大多数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其丁作成果的 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而企业需要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员工,这使得到 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很难为企业创造效益。3. 合作主体不清校企合作目前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服务社会中最具显现力的景象,但是 存在合作主体不清的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将校企合作摆到关系学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地位,对校 企合作缺少全面系统的规划,人员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工作制度严重滞 后,无法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二是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的战略 思考。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没有把职

5、业教育的育人功能、服务功能融入企 业价值链中,没冇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校企合 作双方目前均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应遵循的原则1 服务导向性原则服务性是高职教育的第一性,其主要内涵即以服务为宗旨,树立服务 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其中观念的转变是抓手。高职院校 耍把社会服务摆在高职教育的显著位置,进行全员服务教育,使服务意识 成为每个员工的观念。高职院校应主动面向区域经济的产业群和职业岗位 群,发挥人力与智力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贡献。2. 市场需求性原则市场需求性原则即服务项目、服务要求、服务规模、服务质量要依据 市场(

6、行业、企业)来确定。要依据市场法则开展市场调研,依据市场调 研撰写调研报告,依据市场需求开发服务项目,依据市场需求确定服务规 模水平,依据市场需求确定服务质量标准,依据市场需求配置服务资源。3. 资源整合性原则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要实现资源整合,达到学校与政府联动,学校与 行业联动、学校与企业联动,进一步实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 在这方面,“四合作”理念急需加以深层次认识与落实。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1. 明确服务理念首先,高职院校在定位中必须明确,服务定位要坚持立足地方,以地 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需要,找准学校在地方经济和企业

7、发展中的位置,做到学校的发展与地方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相一致。其次,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 要符合地方产业水平要求,办学层次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办学规模符 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数量的要求。再次,办学特色定位要坚持以地方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产学研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拓宽学生的 就业和创业渠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 健全工作机制西方国家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取得了较大的成果,U建立了固定模式, 形成了规律。我国提出高校服务社会也冇十几年了,各高职院校也在大力 宣传,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与市场经济

8、规律、 效益分配、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导向、资金保障和服务社会机制等等都有 关系,主要还是服务社会机制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积极推进 多层面、多类型、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形成内容丰富、要求多样、形式各 异的服务社会格局。构建和完善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长期冇效的合作平 台,形成服务社会经济的长效工作机制,互利共赢,推动产学结合的发展, 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培养青年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塑造专业信 誉和品牌,为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以上理应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最明显的特色。3.构建服务社会平台高职院校应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建立有 效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

9、他们的需要,主动为他们服务,充分利用学校资 源冇效地服务于“客户需求”,从而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一是学校科研项日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面向地方企业需要的应用技 术,克服科研项目片面强调学术性、理论性,轻应用的倾向;二是学校科 研管理部门要牵线搭桥,鼓励并帮助教师接受地方有关部门或企业委托的 横向科研项冃,承包企业的科研项目,搞好协作攻关;三是了解、调查地 方经济发展、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项目,做好地 方企业所需技术的预测,为教师确定科研方向提供指导;四是完善服务社 会成果评价和推广机制,完善产学研成果评价标准和操作办法,釆取多种 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效性评

10、价和文本性评价、量化 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起来,科学地评价产学研成果;五是进一步建立和健 全服务社会激励机制,充分肯定广大教师所取得的产学研成果,尊重和奖 励他们所做出的创造性劳动,促进服务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4提高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内容目前,一方面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交换基础之上的经济价值 观,当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时,英首先考虑的是这种合作是否有利于增加 自己的利润,降低自己的成本。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最大资本是人力资本, 包括教师和学生。所以,高职教育应注重提高师生职业发展力,即以“专 业能力贴近生产岗位实际”求得服务社会时的市场竞争力,以“从业素质 符合现代企业需要”打造师生的社会服务力

11、,能对社会的“即时需要”作 出直接的有效反映,来不断满足社会、企业対高职教育的期盼。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范畴通常可以包括科学研究、成果孵化、创业创新、 企业培育、技术咨询、职业培训、技能考核等层次不同的多个领域,其服 务水平与能力总体上以所提供的社会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能否符合区域经 济产业发展的需求为评判标准,具体以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为最终评 判。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的特殊需要实现“订单” 培养,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零适应期”优势,使学生可以“零距离” 上岗就业,直接为用人单位服务。其次,在应用性开发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双师型”教师的优 势直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第三,

12、服务内容与对象既需兼顾学校专业实际,又需基于相关产业链 进行层次不同的有效延展,以不断寻求与匹配区域经济转型期的服务内 容。因而,高职教师要在服务中不断拓宽范围,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挖掘与 发挥专业教师服务社会能力,以达到最终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根木目的。 但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受本身整体实力制约,服务社会多局限于职业培 训、技能考核等几个方向上,虽然比较匹配于高职院校本身的层次定位, 也能更多地适应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因为缺乏实力,只能保持低水平 服务,所产生的影响波及到师生两个方面。一是高职教育人才定位虽有利 于学生的就业,可以找到技术含量不高或起薪不高的就业岗位,但是学校 单纯强化职业培训与技

13、能考核往往导致学生本身衍生“多证少能”的怪象, 从而只能为企业、社会提供较低层次服务。二是较低定位的社会服务现状, 也导致教师服务水平进一步下降,造成“教、学、用”三者的内在功能脱 节,制约了社会服务能力渐次提升的成长空间。总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表明,高 职院校只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的产业结构、经济转型发展, 积极谋划、开拓思维、灵活应对,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丰富、更实用、更直 接、更高水平的服务,同时也在更大程度上为自身发展赢得广阔的空间。参考文献:1 赵向军,吕同斌,胡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 (3)2 刘文志,刘增安融于社会,服务社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