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共青团组织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究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86941887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共青团组织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职共青团组织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职共青团组织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职共青团组织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职共青团组织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共青团组织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共青团组织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共青团组织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究【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日趋严峻,学生抱怨找 不到称心工作的同时,众多用人单位却在抱怨找不到合适的 人才,两者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随之越来越突出。职业核心 能力是职场综合能力最终形成的条件,决定了它在促进就业 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校共青团组织有着严谨的组 织框架和运作程序,本文试图从高校共青团组织优势入手, 研究出一套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共青团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已经达到645万, 真正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 教育进入普及化教育的时代,且今后3年

2、内高校毕业生还将 以每年20万的速度增长,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维持 在每年700万。从数字上可以看到,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 力在一定时期内将越来越明显。然而正当大学生就业现状日 趋严峻,学生抱怨找不到称心工作的同时,众多用人单位却 在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两者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随之越 来越突出。放眼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看出,培养就业 者具有“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 字应用”、“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和外 语应用”等职业的核心能力,已成为德、英、美、澳、新、 港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的热点,成为 世界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一、职

3、业核心能力1、职业核心能力的含义当前,我国人才选拔机制正经历着从看重学历向看重顶 岗能力、看重职业道德素养的方向转变。所谓职业核心能力, 是指人的职业能力架构中处于最中心地位的必要能力,是从 所有就业、从业活动中提炼出来的外能力,即与专业的职业 技能和知识无直接的联系而与完成专业任务密切相关的方 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它是一种能够应用于任何职业、适应任 何岗位要求的综合能力,亦称职业综合能力。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职业核心能力是职场综合能力最终形成的条件,决定了 它在促进就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普通高职院校而言,通过对高职元宵学生职业核心能 力的重视培养,可以进一步明确教育

4、的宗旨,落实“工学结 合,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中。从而增强培养与就业的衔接, 以满足“订单式培养”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同 时,亦可同时激发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高职院的老师是学 生们接触企业、接触社会的桥头堡,不仅要求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更要体现某种企业精神。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通过增强自身职业核心能力,可 帮助其快速、顺利地适应社会需求,在职业环境中重新获得 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可促使学生在工作条件下调整自我、 发展自我,并通过工作实践和现场考评来判别知识和技能的 掌握程度。综合来说,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引导教育, 可大力促进

5、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以人才为桥梁, 密切了高校和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同时又促进了学校和企 业的发展,又通过企业的融合,激发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友 爱、奋发有为的精神,使毕业生迅速找到自己的角色,积极 适应社会,最终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院校教 育的过程中,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的区分和培养是相对而言 的,学生只有正确地吸取知识,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提高自 身的素质,而想要能力的提升,亦只有不断进行实践。因此, 素质和能力的相互作用,使同样的一个学生个体,形成一个 素质与能力两者递进式循环上升的趋势。二、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特点1、组织优势:共青团组织具有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在学校中覆盖

6、范围广泛;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共有在校生7326人,其中全院学生干部人数达4000余人,组 织覆盖率50%以上;2、资源优势:共青团组织可以联合校外共青团、青联 组织、学联组织以及各知名企业的资源,组织青年学生实践 民主与管理,动员和服务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独特的功 能;3、阵地优势:共青团组织建立了丰富的学生理论教育、 科技创新、艺术训练、文化体育等活动阵地,开展的活动涉 及面广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对学生具 有较强的培训和锻炼的功能。4、行业优势:高职院校以办学行业为依托,工学结合 为途径,能力培养为重点,素质养成为根本。三、具体做法共青团十六大以来,明确了共青团

7、要靠先进思想、靠对 青年合理利益诉求的尊重和服务、靠对青年特有兴趣的满 足、靠对青年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社会化技能 的培养、靠广大团干部对青年的感情,切实增强对青年的吸 引和凝聚;另外,共青团不能局限于现有的行政化格局,要 善于用青年喜欢的新的沟通、交流、聚集和联络的方式作为 新的组织建设和工作载体。这直接影响了新阶段团组织在普 通团员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以往的注重理想信念教育转变 为引导青年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为目标,从内容供应的 要求转变为产品供应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加直观、科学地研究高职院校团组织对学生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作用,笔者对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2010级部分团学干部

8、和普通学生在2011年10月进行了有关 职业核心能力状况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85份,有效问卷979份。此外,通过课堂教学、实验 实训、第二课堂学分等形式从不同的方面调查了解梳理了当 时刚升到二年级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情况。通过上述调查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从最初的职业核心能力数值上来看整体上不甚理想,虽然经过在校学 习一年后使其职业核心能力有所提高,但若以髙职院校学生 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核心能力来看,还是轻易发现差距,从做 人交友的道理、礼节、规矩到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文明礼貌、 道德修养;从个人担当、责任心沟通能力到个人挫折承受力 和吃苦耐劳精神都相对社会需要来说有所欠

9、缺。在2011-2012学年里,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团组织 的带动和学院党委的支持下,先后以文件的形式印发了浙 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将共青团倡导 的文化育人理念不断推向深入。通过成立鲁班人才学院(青 年马克思主意学院)团学培养基地等手段,把高职教育的重 心从单纯地帮助学生“找饭碗”转移到关注其创造力、可持 续发展力、人文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来。浙江建设学院团组织在充分学习文件的情况下,结合团 员学生本身的职业核心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日常共青团工作 的深入推进,创造性地建立了 “三贴近”培养方式。具体是 指:(1) 以专业

10、志愿者建设为载体,贴近专业。大力培养 专业型志愿者,充分开展专业志愿服务行动,积极推广志愿 服务方式多样化,使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积极参与到专 业学习、社会实践中去。(2) 以特色班级建设为平台,贴近企业。在学院范围 内分两批共试点建设26个特色班级,并利用团组织优势充 分与社会企业进行对接,让普通团员学生未实习先见习、了 解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及人才需求方向,帮助学生认识到自 身差距,充分发挥共青团积极、健康、向上的德育教育功能。(3) 开展以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为依托,贴近行业。品 牌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 情操的综合反映。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拥有“鲁班文 化”、“

11、心育文化”和“定向体育文化”等三个浙江省高校 校园文化品牌,是浙江省唯一一所拥有3个省级校园品牌的 高职院校。其中鲁班文化获得教育部2011年校园文化建设 成果二等奖。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以“三贴近”为活动平台, 为二年级学生开展如科技创新节、文化艺术节、心育文化节、 公寓文化节,读书活动月、志愿服务月、社团文化月,建筑 文化宣传周、心理健康宣传周、科普宣传周等丰富多彩的团 组织活动,覆盖率高达99%。笔者对同一批抽样学生在2012 年5月进行了再一次的职业核心能力测验,结果表明学生在 交谈讨论技能、当众发言(演讲技能)、职业道德水平、书 面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各类方面均有大幅 度提升。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中可以到看,高校共青 团组织有着严谨的组织框架和运作程序,作为全国共青团组 织的一部分的系统优势使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团组织在组 织开展实践性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有了广阔的资源和平台。 如若以高职业院校团组织为基础,“以点盖面”地为青年大 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优势平台,必将提炼形成一套以共青团 组织为核心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参考文献:1 傅维利,张桂春,姚秀颖浅谈高职学生应具有的核 心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 (09).2 李爱钦.浅谈高职教学的新模式一一工学结合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