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第一篇:伤仲永 《伤仲永》复习资料 一、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会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二、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方仲永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三、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或启示) 答认为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四、本文的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问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是天才,因为没有接受好的后天教育而变得平庸 五、从“日扳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六、“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 答:承上启下。
七、“受之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天赋 “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八、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为后文的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第二篇:伤仲永 伤[哀伤,叹息]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zhòng)永,世隶[属于 ]耕仲永生五年,未尝[曾经 ] 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 不曾 识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忽啼(tí)求之[ 指书写工具]父异 认识笔、墨、纸、砚, (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焉[(yān)对此(感到)诧异.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 附近这里指邻居]与之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 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他,指仲永 ],即[当即]书[ 写]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 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为意[以••••••为:把••••••作为••••••。
], 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 传一[全]乡秀才观之自是[ 从此]指物作诗立就[立刻完成 ],其文理[文采 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 和道理 ]皆有可观者邑(yì)人[ 同县的人]奇[ 对••••••感到惊奇]之,稍稍[渐渐 ] 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 渐渐的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其父,或[ 有的人]以钱币乞[(qǐ)求取,意思 请他父亲去做客, 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是花钱求仲永题诗]之父利其然[ 以此为有利可图利,认为••••••有利可图]也,日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每天 扳[(pān)通“攀”,牵,引 ]仲永环谒[(yè) 四处拜访 ]于邑人,不使学 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 久明道中,从[跟从,跟随]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还家,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 于舅(jiù)家见之,十二三矣(yǐ)令作诗,不能称[(chèn)相当]前时之闻 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 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气词] 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 ],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 天赋予的 得到的受,承受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超过 于,比 材人,有才能的人卒[(zú)最终 ]之为众人,则[就是]其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 受于人[ 指后天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 ]者不至[ 没 受到后天的教育 有达到(要求)彼(bǐ)其[他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 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本来 ]众人,又不受之人,得[能够 ]为众人 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 而[就 ]已[停止 ]耶(yé)?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作家作品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作品中心:本文写了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 《伤仲永》内容 一、的写作意图,写作方法 答: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例子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二、关于“受之天”“受于人”,即二者关系 答:“受之天”指天资,“受于人”指后天教育更强调后者 三、结构 答:第一部分写了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 第二部分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 四、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皆有可观者”,写了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写诗的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了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的是方仲永又过七年后,成为平庸的人 五、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六、“伤仲永”的“伤” 答:“伤”是哀伤、叹惜既是对方仲永这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叹惜,同时也是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人的哀伤和叹惜 七、停顿是本课重点 1.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3. 余闻之也/久 八、内容细节 1) 第一句写了什么? 答:交代了籍贯、平民(身份)、姓名、家世因为这不仅是一般性的介绍,而且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衬托了方仲永非凡的天资,暗示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 “啼”?答:写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3)“忽”、“即”?答写出了他“天资非凡”,“文思敏捷”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划出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的形象 5)“不使学”这三个字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指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6)“见„„闻„„问„„”这三个字写出了方仲永后来的 《伤仲永》读后感 -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
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休息,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
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第三篇:伤仲永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本段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原文: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本段译文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原文: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本段译文: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