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改善民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 (1)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907793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改善民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 (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改善民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 (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改善民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 (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改善民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 (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改善民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 (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改善民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改善民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 (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改善民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学号:Z15095110065 姓名:申瑶 班级:Y15农村与区域发展重视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构建和谐社会 的理念及其实践,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但是,民生问题 是一个世界性的共同难题,民生概念也不是今天才提出的概念。改善 民生究竞在我国有何特色?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核 心问题。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足点与核心 内容,始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不断地改善民生,推动人的全面发 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目标,改善民生的实践不断丰 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

2、义民生思想的新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民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为谁建 设,谁来建设,建设为谁的问题。改善民生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 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基本问题。毛泽东指出:“一 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 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 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革命 战争年代,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到之处,打土豪分山地,减 租减息,人民欢欣鼓舞,踊跃参军入伍。中国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 于,共产党一心为人民谋利益,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从而赢得了人民 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三十多

3、年后的今天,人民群众真心诚意拥护 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在于从 中得到实惠,改善了生活。1. 解决民生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 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问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只 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 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一个社 会,如果连基本的民生问题都不能解决,就谈不上和谐。即便有所谓 和谐,也只能是低层次的,不能持久。当我国物质财富有了一定的基 础以后,改善民生则成了一个不得不引起人们重视的一

4、个主要问题。 发展生产力,只是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 的需要的手段。社会主义是为人民建设,由人民来建设,建设成杲由 人民共享的社会。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 的需要,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基石。2.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耍思想 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果核 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和发展 社会主义等的基本问题。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 切为了人民利益,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

5、最高利益。民生问题是一个有 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和生活、生存与发展等根本利益的问题。改善 民生体现了党的基本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宗旨的具体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内容来展开的。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 论述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岀,不仅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 为判断和检验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邓小平说:“不坚持社 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 一条。这就是说,

6、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相 关联的系统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是方向,是真正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 保障;发展经济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途径,离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改善民生就失去了前提。改善人民生活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 是发展经济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无疑是发展生产力选择的最优机制。但是,市场经济是一柄 双刃剑: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它既极大地激发了每一个人的潜能, 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为解决民生 问题提供了物质前提;但也带来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资源环境过量 损耗等影响可持续性发展一系列有关国计、民生等问题。以江泽民

7、为 代表的党中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凸现出了以人为本,如 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 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 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 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改善民生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的,而 且也同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它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具体表现。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全国人民都 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必须“坚持贯彻党的富民

8、政策,在发展经济的 基础上,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 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等民 生问题。从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以来,民生问题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 一个主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个目 标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且论述了以经济建设 为基础,实现不断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的社会建设思想。这个目标就是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适应这一要求,明 确地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民生问题成为了和谐社会之社 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9、。党的十八大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 思想,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 出的位置”,着力解决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 所养、住有所居等突出民生问题。3. 不断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价值目标。民 生是一个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建 设的基本问题。物质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但是,由于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决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增加物 质财富,而更在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这是与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具有本质不同的价值目的。精神文 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教育、医

10、疗等。如果物质文明建设价值目 的是为了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那么、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冃的是为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 为,共产主义终极的价值目标就是耍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他说: 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白由发展是一切 人的白由发展的条件,”再次,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离不开 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既是改善民生的基本方面,同时也是改善民 生的基本保障。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的价值目标就是以人为本,即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 为了人民。不断改善民生,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统摄和引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

11、各项建设事业的价值目标。二、改善民生的实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改善民生是一个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践特征极强的现实 问题,我国改善民生科学实践途径的成功探索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更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理 性的标准。面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仅当我国成功地探索了一条改善民 生的科学实践途径时,我们才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 个已经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体系。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一方面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 力还不发达,物质财富还不十分充裕,加之人口多,民生遗留问题较 多;另一方面,我国民生问题结构复杂,既有社会保障、劳动就业、

12、 教育医疗等个体民生问题,乂有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短缺、生态环 境脆弱等整体民生问题。面临这样一个双重的艰难困境,从毛泽东等 第一代领导人开始,经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领导集体 带领全国人民,对如何改善民生实践途径的成功探索,从而开创和形 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但是,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和实际运作,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为引领,总结中外 民生思想理论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我国改善 民生具体实践的路径选择、制度设计的探索,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与实践领域的i个新课题。1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

13、改善民生的前提。发展是 硬道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说:如果没有 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 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乂 耍死灰复燃”。这种历史教训,在国内外都十分深刻。所以,改善民 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虽然改善民 生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价值,在我国也是当前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要矛盾的一个主要的矛盾方面,但改善民生必须通过手段、工具价 值来实现,不能以一种倾向掩盖另-种倾向。民牛:本身属于物质经济 生产的消费领域,是物质生产一个重耍环节。消费为生产提出目的, 同时也是物质生

14、产的动力。当然,这里所说的动力,与生产力作为物 质生产的动力具有本质的区别。所谓消费是物质生产的动力,是指消 费为生产提出目的和带动生产的发展。在当代消费社会,有的夸大消 费的作用,鼓吹消费决定论是十分错误的和危险的,尤其在我国民生 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过分夸大消费的作用是十分有害的。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善民生的制度保障。党的十 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 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 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 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 分配更加

15、注重公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善民生问题的根本保 障。我国民生存在的问题较多,既有资源短缺等整体民生问题,又有 个体财富分配不均等个体民生问题。但是这些只是现象,本质上还是 决定于制度的设计。好的制度设计,可以是个体与整体民生都得到改 善的双赢优化效应;不好的制度设计,可以导致两者受损,或一方受 益,另一方受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设计是改善民生的 根本制度设计。当代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最好机制。我国改革开放 30多年以来,13亿人口整体与个体民生初步改善的根本原因就是得 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设计。没有市场经济,一个十几亿人口 的大国的民生改善是任何国际组织、任何政府、任何民

16、问的慈善机构 都无能为力的。所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善民生的最为 根本的制度设计。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是一致的, 市场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消解和克服。所以改善民生 的制度设计就应该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出发点,既要发挥社会主义在市 场经济的制度设计中的指导和调节作用,同时乂要通过社会主义经 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设计来规制市场经济,消解和抑制市 场经济在资源、财富分配中的一些副作用。所以,改善民生的制度设 计不是也不应该是把政府直接变成一个对民生事务统包统揽的万能 政府,而是政府耍适应市场经济需耍通过政治、经济制度设计来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保障民生的逐步改善。3加强社会建设,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从社会学的视角看, 民生问题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首先,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 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如近年来社会对教育、医疗、住房问题(被部分民众称为“新三座大 III的批评,对“教育产业化”的批评,对“天价药费”和医疗高收 费、看病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