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修辞手法】语文修辞手法知识清单+典型练习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53KB
约13页
文档ID:279048110
【修辞手法】语文修辞手法知识清单+典型练习_第1页
1/13

修辞手法】语文修辞手法知识清单+典型练习常见的修辞手法一、比方1、定义比方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像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2、结构比方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喻体(做比方的事物)和比方词(比方关系的标志性词语)3、种类依据比方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1)明喻本体、喻体都展露,中间用比方词“像、似、犹如、如同、犹如、像……一样、如……一般、犹如……似的”等联结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枝叶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本体、喻体都展露,中间用比方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洁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洁白的山冈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留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方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方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③解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解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方关系,常用破折号衔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不展露本体和比方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此外,还有一种状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方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难解为通俗;(3)化抽象为详细5.构成比方务必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务必有相像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方一个句子是不是比方,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方句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似要下雨了——表示猜度(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犹如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方义留意:(1)比方要有相同点;(2)不是有比方词就是比方句;(3)比方句不管什么形式种类,喻体必定明确展露 二、比拟(拟人和拟物)1.定义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2.种类(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给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拟人必定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

但不是人展露了就是拟人句那河畔的金枊,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是比方红苹果像孩子的红脸蛋当然也是比方2)拟物修辞方式之一把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 ①把人比作物,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2)她们观察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拓展:比方与拟物的区分全部的比方句都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喻体务必展露拟物中的物可以不展露如上面的例句“涌了上来”“咆哮”“长在水里”3.比拟的作用增加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4.近来试题的考查形式同比方,这里不重复三、借代1.定义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亲密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2.种类(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2)用详细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缘由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6)用、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借代的作用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亮、生动形象的效果4.运用借代要留意的问题(1)务必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四、夸张1.定义有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2.种类(1)扩大夸张有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缩小夸张有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展露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夫们都说:“观察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3.夸张的作用表达鲜亮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4.运用夸张要留意的问题(1)夸张不是浮夸,务必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2)夸张和真实要有必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3)夸张要留意应用的场合严厉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五、对偶1.定义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亲密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像、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傲慢使人落后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3.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4.运用对偶要留意的问题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提示:对偶很好辨识,考查意义不大重点要记住对偶的表达效果六、排比1.定义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像、语气全都、意思亲密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加,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2.种类(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净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毅,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俏丽和浩瀚。

3.排比的作用增加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亮七、反复1.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2.种类(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似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3.作用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剧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布满音韵美提示:留意重复和叠词的区分反复是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叠词是词和词常常可以连起来用,以词的外形来推断,有两个要素为组成词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单个字的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个字或偏旁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直受到人们的观赏徐釚《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王称之特别制胜,真匪夷所思矣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叠词使效果:1、韵律回环, 富有音乐之美2、特征突出, 具有则强调作用3、表达感情, 使其更加中肯4、拟声叠音, 犹如身临其境八、设问1.定义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留意和思索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运用设问要留意的问题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留意,启发思索九、反问1.定义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笃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2.种类(1)笃信式反问,用笃信的形式表示否认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必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意吗?(2)否认式反问用否认的形式表示笃信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设问与反问的区分为了引起别人留意,有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通常状况下,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是设问的标志运用设问,能引人留意,启发思索;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但是设问也有一种状况,句中只问不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笃定答案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青年时代的毛主席在自问自答,答案不用自己说出来能启发自己的思索,表达自己的思想活动其实答案不说出来比说出来好他总不会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辈同学少年也添上这一句,是多余的,也是败笔诗歌的一点意味也就在这里不把话说出来,让你揣测,或语意明白,不用回答。

有人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由于它突出符合反问的一个特征“只问不答”但是还要考虑反问的另一个更重要的要素,反过来问,要有“反”方向的思索如:1.你莫非不想知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话的修辞方式吗?莫非……吗 +不双面否认表笃信2.你怎么可以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呢?怎么……呢 是反问,否认依据反问的最主要特质,对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中没的反向问的意思,所以不是反问十、对比1.定义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冲突和对立的双方支配在一齐,进行对比比较的修辞手法2.种类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1)反面对比;(2)反物对比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例子(3):虚心使人进步,傲慢使人落后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归是战士,……圆满的苍蝇终归不过是苍蝇3. 作用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塞显示事物的冲突,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十一、引用1.定义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2.种类引用分为直接、间接、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这七种比如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笃信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全都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认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 3.作用 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加感染力;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忙,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供应有力的论据,增加劝说力十二、通感1.定义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相互沟通、交叉,彼此挪移转换,将原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