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鲜卑汉化过程中所保留本族文化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278311023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慕容鲜卑汉化过程中所保留本族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慕容鲜卑汉化过程中所保留本族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慕容鲜卑汉化过程中所保留本族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慕容鲜卑汉化过程中所保留本族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慕容鲜卑汉化过程中所保留本族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慕容鲜卑汉化过程中所保留本族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慕容鲜卑汉化过程中所保留本族文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慕容鲜卑是十六国时期统治过北方的胡人部落。经过早期的汉化改革和近一百年的关内生活,他们在很深的层次完成了汉化。可以说,他们是十六国时期汉化程度最高的胡人族群。但是,不管他们的汉化程度多高,我们还是可以寻觅到他们生活中的本民族习俗,诸如牧业,本民族语言,族内婚,等等。这是一般人们研究慕容鲜卑历史的时候,比拟忽略的一方面。而如何解释一个向慕华风、汉化程度非常高的民族依然保持本族习俗的现象,更是人们较为忽略的问题。本文即欲考察慕容鲜卑在汉化的同时所保存的胡族文化,并给予这种现象一己的解释,以请专家指正。 一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所保存的一些本族习俗 在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317-420诸燕国的统

2、治民族慕容鲜卑大约是最早自觉汉化,而且汉化程度很高的胡族。他们的汉化既有浅层次的,如制度和生产方式,也有深层次的,如心理和思想观念。关于慕容鲜卑的汉化改革和改革前后的变化,笔者撰有?慕容廆汉化改革略述?和?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文化的深层变化?两篇文章,将另行刊布但是,他们在汉化的同时却保存了很多本族文化因素。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去考察这些保存下来的慕容鲜卑本族文化因素。 1、管理制度 首先,我们来看慕容鲜卑的行政管理制度。最原始的慕容鲜卑社会组织应该是八部制。?晋书?卷一二四?慕容熙载记?记载,慕容熙?-406曾经“引见州郡及单于八部耆旧于东宫,问以疾苦。?晋书?卷一二四?慕容熙载记?,中华书局19

3、74年版,第3105页八部在此并非一个偶然的数量词。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八部一词指一种行政区划或者组织构造。?后汉书?卷九八?南匈奴传?记载: 建武二十四年春,八部大人共议立比为呼韩邪单于。?后汉书?卷九八?南匈奴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942页 ?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记载: 初,安帝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005页 同书同卷又记载: 天兴元年十二月,置部大夫中略。其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常侍。同上,第2972页 ?契丹国志?卷一?太祖大圣皇帝纪?记载: 先

4、是,契丹部落分而为八,以次相代。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一?太祖大圣皇帝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另一个尽人皆知的史实是,满族人以八旗统众。由这些部族的情况可以推知,慕容鲜卑的八部也是一种社会组织构造。由于匈奴之八部大人后来因为左右王将系统的建立而逐渐变为推选单于的贵族议会之类的架构,而契丹的八部也是古制,我们大致可以确定八部制乃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国家规模尚小时期的国家雏形。慕容鲜卑当初也不过区区一部落而已,故也采用了游牧民族传统的八部制度。后来西晋265-316授予其大人单于称号,故名称上就成了单于八部。 前燕时代是否还有此八部系统,不得而知,但是后燕慕容熙时代,显然恢复了单于制

5、度。据记载:“慕容熙僭即尊位。中略改元光始,改北燕台为大单于台,置左右辅,位次尚书。?晋书?卷一二四?慕容熙载记?,第3105页加上前引史料说他引见“单于八部耆旧,说明八部制度到后燕末期还能看到。我们大约可以推测,此传统一直存在于慕容鲜卑的社会中。是否象古代那样起作用,倒并不一定。根据慕容熙所引见者乃“单于八部耆旧的情形,也许他只是表示尊重一些类似“遗老性质的旧贵族。无论如何,此现象至少说明慕容鲜卑还没有忘记自己的传统。 在慕容廆269-333统治时期,似乎还引进了匈奴的五部制度。?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九八?北燕录冯跋传?记载: 太平三年七月,以其太子永领大单于,内置四辅。?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九

6、八,?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78页。?晋书?卷一二五?冯跋载记?,第3130页 在十六国时期,以太子领大单于是一个惯例。但凡胡人君主一称帝,立即将自己的大单于号下放给太子。比方:“刘聪永嘉四年僭即皇帝位,中略乂为皇太弟,领大单于、大司徒。?晋书?卷一0二?刘聪载记?,第2658页“石勒乃以咸和五年僭号赵天王,行皇帝事。中略署其子宏为持节、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大单于,封秦王。?晋书?卷一0三?石勒载记?,第2746页 “苻健僭即皇帝位于太极殿,诸公进为王,以大单于授其子苌。?晋书?卷一?苻健载记?,第2870页这种惯例实际上表现了当时胡族政权内的双重管理架

7、构,皇帝系统管理所有人,尤其是汉人,而单于系统管理胡人,尤其是本族人。冯跋?-430是胡化的汉人,他所占据的地盘都是前燕辽东旧境,其的政治制度应必取法前燕。此处设置单于四辅都尉来管辖鲜卑的制度,无疑乃前燕旧制度。据?通鉴?卷九八“晋穆帝永和六年记载: 四月甲子,儁使中部俟釐慕舆句督蓟中留事。?资治通鉴?卷九八“晋穆帝永和六年,第3104页 胡三省在此处注释说:“俟釐盖鲜卑部帅之称。同上此中部必是前燕管理鲜卑人之机构无疑。既然有中部,那么必有前后左右,或东西南北四辅。参照冯跋时设置四辅都尉的情形,前燕管理鲜卑人之行政机构为五部,大概不会差很远。这个制度似乎是循匈奴旧例而来的。自东汉25-220起

8、,汉人朝廷一般用属国都尉或都尉来管辖降附的胡人。曹魏220-265时期,入塞并居住在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的匈奴分为五部,部帅皆由刘氏担任。至西晋太康年间281-289,又将五部改为五部都尉。 “左部居太原兹氏,右部居祁,南部居蒲子,北部居新兴,中部居大陵。?晋书?卷一0一?刘元海载记?,第2645页这种制度的关键在于既保存了胡人的特殊社区,又打破了胡族传统的部落组织系统,与汉人的郡县制也不龃牾。 由于借了中央朝廷的权威,这种都尉制度曾推而广之,在其他胡人中间实行,辽东地区也不例外。?汉书 . 地理志?即记载,交黎为“东部都尉治。?汉书 ?卷二八?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25

9、页?后汉书?卷四?和帝纪?载:“永和十六年十二月,复置辽东西部都尉官。?后汉书?卷四?和帝纪?,第193页李贤注曰:“西部都尉,安帝时以为属国都尉,在辽东昌郡黎城也。同上这说明在两汉时期,昌黎城内已经有东西二部都尉。慕容鲜卑迁居此地之后,汉人朝廷借用此制以管理不便与汉人一起管理的胡人,乃极有可能。加之鲜卑素有以“四方“四维界地之习惯,在东西二部根底之上,配齐南北中三部,亦颇和谐。关于“四方“四维的观念,?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载,“天兴元年十二月,置部大夫、散骑大夫、待诏等官。其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常侍。第2072页五部制看起来象汉人的制度,实际上还留着汉曹魏时

10、期对匈奴进展管理的胡人行政区划管理模式。换句话说,名称是汉式的,本质却还是胡人的。 通观慕容鲜卑的历史,似乎不曾有过改变这种传统行政管理制度的举措,所以到冯跋时,还依然保存。我们可以将此类现象理解为,慕容鲜卑在十六国时期始终没有与汉族混用编户。既然慕容鲜卑的行政管理与汉人有别,那么他们的社区自亦与汉人不杂。?魏书?卷九五?徒何慕容廆传?记载: 冲败,其左仆射慕容恒与永谮谋,袭杀段随,立宜都王子觊为燕王,号年建明,率鲜卑男女三十余万口,乘舆服御,礼乐器物,去长安而东。?魏书?卷九五?徒何慕容廆传?,第2064页 慕容鲜卑在前燕337-370灭国后,大量迁往关中,到前秦352-394灭国,他们的族

11、群还完整的保存着。其后诸燕的情况,应该与此无大差异。这种胡汉分居分治之现象在十六国时期十分普遍,马长寿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一书就说,当时羌族也保持着族人聚居的习俗。所以,后来形成不少羌村。参考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9-88页慕容鲜卑保存自己的社区就不奇怪了。 2、保存牧业 慕容鲜卑聚族而居的社区构成形式给鲜卑文化的保存提供了绝好的环境。首先是牧业的保存。慕容廆虽然曾在他的汉化改革之初,“教民农桑?晋书?卷一0八?慕容廆载记?,第2064页,但是燕元十二年,慕容皝却下令“以牧牛给贫家,田于苑中,公收其八,二分入私。有牛而无地者,亦田苑中,

12、公收其七,三分入私。?晋书?卷一0九?慕容皝载记?,第2822-2823页从慕容皝以国家牧场安置流民之情形看,慕容廆“教民务农之时,并没有完全放弃牧业。这与东北地区有条件保存和开展牧业有关。由于水热组合等气候特征之作用,西起欧洲多瑙河下游,经罗马尼亚、苏联、蒙古、直达中国境内,构成了世界上最宽广的欧亚草原区Eurasian Steppe Region。中国东北地区即是此草原区之最东局部,在此草原地带尽量保存牧业之於维护生态平衡,十分重要。在河流流域之牧场可以开垦为农田,因为水源丰富,不会造成草原“沙化之恶果,而且有水,即宜农耕。但在水源不丰富的草原区,那么不宜开垦。尽管古人未必能上升到科学的高

13、度去认识保存牧业的重要性,但经历与教训会使他们不得不这么做。张穆1805-1849?蒙古游牧记?记载: 敖汉、奈曼、巴林一带濒河沃衍。?辽史地理志?曰:“上京地沃宜耕种,水草便畜牧,是也。康熙三十七年,冬,遣官往教之耕。谕曰:“朕巡所经见,敖汉及奈曼诸部,田土甚嘉,百谷可种。如种谷多获,那么兴安岭左右无地可耕之人,就近贸籴,不须入边市米矣。其向因种谷之人地不可牧马,未曾垦耕者,今酌留草木之处为牧地,自两不相妨。且敖汉,奈曼,蒙古,以捕鱼为业者众。教之以引水灌田,彼亦易从。张穆?蒙古游牧记?卷三,祁寯藻校本,第7页B面 这条史料虽然提到的是辽代969-1120和清代1644-1911的情形,但根

14、据自然条件的相对连续性,十六国时期根本的土地状况,应该与此大同小异。既然辽代之辽东地区“地沃宜耕种,水草便畜牧,清代那里“田土甚嘉,百谷可种,故“酌留草木之处为牧地,“自两不相妨,前燕在自然条件不适合农业的地区,也一定会保持牧场。 况且,由于长期的游牧生活,慕容鲜卑不可能完全改变其生活习惯,如牛羊肉为不可缺少之食物,骑马射猎为表现其豪放性格之活动,等等。要满足这些需要,牧场牧业就不可放弃。再那么,骑兵在当时乃战斗力最强之兵种,慕容鲜卑要保卫自己、向外扩张,没有强劲的骑兵,等于一句空话。保存牧场牧业,既可保障战马来源,也可保障军队有操习之场所。总而言之,前燕之牧场牧业不可废,也不曾废。1965年9月,在辽宁北票西北的西官营子发现的北燕407-436冯素弗?-414与其妻的墓,“可以看到明显的鲜卑习俗,例如用砌筑的长方形椁室;椁内殉犬的作法;前端高而宽,后尾低而窄的木椁形制;中略墓中出土了大量锻制或铸造的工具、兵器和甲胄特别是有战马披的具装铠,还有包括铁马衔、木蕊鎏金钢马镫等的成套马具,还有镂孔高圈足铜鍑、提梁铜灌等饮煮器,都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风格。中国科会学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新中国的考古收获?第五章?魏晋南卑遗迹的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62年版冯氏虽然原本是汉人,却被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