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留住历史文化记忆第一篇:庇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留住历史文化记忆 庇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留住历史文化记忆 ——阜南县传承和庇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黄岗柳编的主要做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庇护传承2022年6月9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阜南县嗨子戏、黄岗柳编胜利入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入选传统戏剧项目,黄岗柳编入选传统美术扩展项目 历史悠久的淮河文化造就了阜南丰富绚丽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阜南县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挖掘、庇护、申报和传承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截止目前,列入县级非遗12项;市级非遗4项;省级非遗3项;国家级非遗2项 一、阜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黄岗柳编的基本状况 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上、中游结合部左岸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座落在该县境内全县辖29个乡镇,国土面积1768平方公里,人口162万人 阜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绚丽,是省级文化先进县,戏曲、文学、曲艺、舞蹈、音乐、书法、绘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积淀丰厚,源远流长。
在淮河流域民间文化艺术进展的历史长河里,才智的阜南人民制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嗨子戏和黄岗柳编,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戏曲百花苑和民间工艺的奇葩 1、嗨子戏 清乾隆年间,一些能歌善舞的手工艺人在工余之时,即兴演唱当时流行的民歌、小调,后来这种说唱形式逐步进展为说唱歌舞表演形式,因每句的起唱多以“嗨”字开头,故称之为嗨子戏,又叫嗨剧 解放前,嗨剧演员大都是贫苦农夫,多唱些民歌小调和反映劳动者生活的小戏,并以此在沿淮一带演出谋生为适应流淌演出的便利,他们制造了一种新的表演舞蹈“花挑子”演员肩挑两只由百 余朵彩花点缀的花篮,在欢快的锣鼓声中载歌载舞跳起花场早期的唱腔主要以一些悲调、苦调为主,如《打货郎》、《打长工》、《苦娃子》等这种自发的演唱活动,深受群众宠爱,争相邀请演出,一些民间班社也相应成立 1956年,阜南县成立嗨剧团,汲取农村嗨子戏老艺人于德法、袁海波、帅业建、周国平、程献珍等传授和整理传统剧目,又抽调周学忠老师整理嗨子戏音乐,在民间打击乐的基础上,配上管弦乐,排练了《打桃花》、《三击掌》等传统优秀剧目从今,嗨子戏正式搬上舞台随后相继排演了传统戏《窦娥冤》、《罗帕记》,历史戏《于谦》、《双阳公主》、《御河桥》,以及现代戏《特殊》、《特派员》等等。
阜南县嗨剧团远赴河南省固始、淮滨以及安徽合肥、芜湖、安庆等地巡回演出,每到一地都是场场爆满,轰动江淮大地当时,嗨子戏年平均演出280余场其中最为值得傲慢的是,上世纪70年月末,阜南嗨剧团带着新编的《万分之一秒》赴省城演出演出结束后,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亲切会见了剧组全体演员,对嗨子戏赐予了极高评价2022年,阜南嗨子戏被批准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黄岗柳编 杞柳是我国最古老的种植作物之一,《诗经》中就有“无折我树杞”的诗句阜南县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达500多年,沿淮河、洪河、陶孜河有20多万亩低凹地,自古盛产杞柳,据明正德《颍州志》记载,“淮濛盛产荆(注:杞柳),采伐加工,雪白如玉,坚韧如藤柳编生产开头是为农业生产的需要农夫用结绳打编的方法,把柳条制成一些精炼的盛物、盛粮用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间艺人编织技艺逐步提高清初时期,用柳线作经、柳条作纬,编织出箩筐、提篮、簸箕、笆斗、笸箩、水斗、八角笸箩、平安帽等生产生活用具这种柳线结合编织技法叫“径编”为提升柳编现代工艺品位,编制技师面对国际大市场的需求,坚持 不断创新,加大柳编工艺的科技含量,对传统柳编工艺不断“升级换代”,展露了“四大变化”:一是柳编产品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向生活类、装饰类、艺术类、家居类、园艺类和欣赏类等现代工艺制品转变;二是编织原料实现了从单纯柳条为主向藤条、草绳、铁艺、木片、竹片多样化原料转变,用于编织工艺品的原材料达到60多种;三是编织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的立编、经编技艺向柳木混编、柳铁混编、柳草混编、柳木草铁复合编、别茬编、乱编(意编)、植绒技术及复合技术方面转变;四是产品花色实现了从单一原料色料向多种颜色转变制造出了多材料复合编织工艺,如“编织工艺+图画镶嵌工艺”、“编织工艺+植绒工艺”等,把藤柳与其他原料及绘画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制造出壁画类、仿生类、仿古类等产品,产品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提升了传统柳编制品工艺水平。
近两年共设计新产品240多个,其中大部分都被国外客户直接订购在黄黄岗柳编工艺的展厅停里,各种各样的柳编、藤编等成品不下千种,有灯具、屏风、动物、餐桌、餐椅、摇椅、茶具、沙发、吊篮、花篮、花瓶等等当地流传着的“编筐打篓,养家糊口”、“金条、银条,不如柳条”、“柳编编来了新居,编来了新娘”等民谣,正是黄岗人世世代代真实生活的写照 在黄岗柳编的乐观带动下,目前,阜南县杞柳种植面积达8万多亩,有14个乡镇9万多人从事柳编生产经营,全县每年柳编加工为农夫增加收入3.5亿元以上现有柳编企业70多家,其中取得自营出口权的企业29家先后被国家权威部门笃定为“中华杞柳之乡”、“中华柳编之乡”国家工商局注册的“黄岗”、“阜南”两个柳编工艺品商标已享誉海内外黄岗柳编为此跻身全国五大柳编生产基地行列,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阜南县柳编工艺品协会被中华科协、国家财政部授予2022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阜南县传承和庇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黄岗柳编的主 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以开展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为基础、以建立名录体系和庇护传承人为核心、以实现原地庇护和动态传承为目的,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庇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全面普查,摸清状况自2022年启动全县民族民间艺人及民间美术艺人调查工作以来,县文化馆分别开展了240多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调查工作普查自然村85个,调查采访对象340人;拍摄录像5000分钟,照片2000余张,录音1900分钟,形成专题报告15个,文字资料50余万字,影像光碟120盘,曲谱48个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阜阳市阜南卷》一书经过普查,了解和把握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庇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建立庇护名录体系、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和设立传统文化庇护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高度重视,成立组织县政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庇护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进展和城乡建设规划以县政府名义下发文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庇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广新体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庇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文体局体局、发改委、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建设局、旅游局、宗教局组成,县政府分管领导为联席会议召集人,进而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庇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阜南县重新组建了嗨剧演出队,聘请李玉英、谢学芳、孙利侠等一批老艺人做艺术指导,实行以老带新,传授嗨剧。
演出队细心编排了系列嗨子戏精品小戏投放市场,深受群众宠爱,演出量逐年上升 阜南县柳编工艺品协会成立于2022年12月,是由柳编企业、放货组长、经纪人、杞柳种植、编织大户组成,并为其供应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中介组织协会成立以来,非常注意科普工作,经过组织规模柳编企业参与各种展销会、强化职业技术培训、举办 柳编技能大赛和评定柳编技术大师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创新柳编产品花色样式,增加了柳编产品市场竞争力 3、建立机制,培育传人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是突出必要的为了有效庇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舞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文化部打算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推举工作我省下一阶段也将进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命名工作经过命名传承人,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培育后继人才 传承人培育和“非保”工作队伍建设务必从基层抓起、从小抓起作为一种活态的历史文化形式,嗨子戏在几百年的进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知名艺人,现在仍健在的嗨子戏第五代传人有周国平、李玉英、谢学芳、孙丽侠、代万青等 今年65的李玉英老艺人是周国平的师弟,自幼对艺术有着深厚的爱好,小时候就常常跟民间艺人学习演唱民间小调、大鼓书、快板等。
直到现在,66岁的李玉英仍坚持留在剧团实行以老带新,其倾心培育的张明礼、李丁丁、李婷婷、王景景等青年一代嗨剧传承人,已在嗨剧艺术表演中崭露头角黄岗柳编历史悠久,古往今来世代相传黄岗民间传承大都靠老艺人的口授面传,否则,不能得其要领,编不出那样的效果黄岗镇瓦庙村杨明华、杨光学、二郎村孙家才、孙锐、郜台乡安台村安学授、安超、安刚、黄岗柳大村柳万民、柳宇等是我县柳编第六代至第八代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代表阜南县柳编技术四大脉系县政府多方筹资筹备在黄岗镇柳编工业园区建设一座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柳编传习馆综合大楼 为了使此项目得以传承,阜南县文化、教育部门筹备让嗨子戏、柳编工艺进学校、进课堂,使孩子们从小就熟识并喜爱地方文化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发动社会力气重视传承人的培育, 让更多的阜南民间文化进学校、进课堂,使下一代从小就喜爱本土文化 4、多方筹资,长期庇护根据国务院《对于加强文化遗产庇护 的通知》(国发„2022‟42号)精神,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庇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近年来,我县对庇护嗨子戏投入100多万元,主要购臵灯光、音响、民族乐器等,其中2022年投资40万元,创排大型现代嗨子戏《王家坝之歌》。
对柳编的传承和进展,在经济非常困难的状况下,已投入资金150万元用于柳编事业一是技术培训:投入资金30万元,用于技术培训老艺人的授课酬劳,资料费、光盘制作费、实习用材料费;二是印刷宣扬彩册5000本20万元;三是投入80万元,以补贴方式,在全县建立8万亩杞柳生产基地;四是投入资金20万元,用现代信息传媒宣扬推介 5、加大宣扬,品牌先行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运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宣扬工作经过开展讲座、演出、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广阔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庇护意识,营造全民共同参加庇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为了打响嗨子戏品牌,2022至2022年间,阜南县嗨剧团常常到周边县市演出,扩大了剧团的影响力2022年,剧团新编的嗨子小戏《双出嫁》参与安徽省艺术节喜获三等奖阜南县为庆祝新中华60华诞而打造的大型现代嗨剧《王家坝之歌》激情上演该剧讴歌了生活在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四周、濛洼蓄洪区内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舍小家、保大家,舍局部、保全局的无私奉献精神,描绘了王家坝人民与天抗争,搏击洪水,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英雄气概,歌颂了党的领导,歌颂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暖和,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画卷。
现代嗨剧《王家坝之歌》在阜南县公演数十场,生动的故事、美丽的旋律、高亢激扬的唱段,受到广阔干群的热忱追捧嗨剧《王家坝之歌》在阜阳市第五届艺术节大戏调演中获一等奖 为打响柳编品牌,做大做强阜南柳编产业,2022年5月8日至9日,首届安徽阜南柳编艺术节在“中华柳编之乡”阜南县隆重举办 艺术节以“彰显柳编艺术神韵,推动县域经济进展”为主题,以打响“中华柳编之乡”品牌、做大做强柳编产业、提高阜南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招商引资和县域经济进展为目的,努力打造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的平台,打造展现阜南形象和进展成果的窗口中华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宣读了中华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阜南“中华柳编之乡”称号的文件并向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