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学对衰老过程的认识》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98KB
约5页
文档ID:276696907
《中医学对衰老过程的认识》_第1页
1/5

中医学对衰老过程的认识 1中医学对苍老表现的描述 中医学认为,进入中老年,随着年龄的增加可展露一系列苍老表现和老化征象,主要表现为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还展露心理、社会适应方面的变化对苍老形态结构变化的描述,主要体现在面部、头发、牙齿等形态结构变化和外在表现《灵枢天年》云:“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花白《素问上古天真论》描述四十岁左右及以上“面始焦,发始堕”,“面皆焦,发始白”,“发堕齿槁”,“齿发去”等表现《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肾虚,发失所荣,故变脆、变白、易落;齿骨失充,故牙齿松动脱落对苍老生理功能的变化,认为主要是脏腑苍老的体现五脏是形体茁壮的根本,若五脏衰败则有相应的表现随着五脏的苍老,则发生形体、肢体功能的衰败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头倾视深”,是精神衰败坏之征象;“背曲肩随”,是心肺失强之征象;“转摇不能”,是肾脏衰败之征象;“屈伸不能,行则偻附”,是肝脏精气衰败之征象;“不能久立,行则振掉”,是肾精亏损之征象苍老时耳目等官窍的功能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慧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曰:“残躯六十有五,耳目半失于视听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高年下焦阴弱,六腑之气不利,多痛,不得大便中医学同时强调“形神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熟悉到苍老时心理、社会方面的表现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曰:“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 2中医学对苍老年龄的初步界定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了开头苍老的年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灵枢天年》云:“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花白”,“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灵枢卫气失常》篇谓:“人年五十已上为老均提出苍老的年龄自四十岁及以上开头 3中医学对苍老机理的熟悉 《内经》已经建立了对于苍老的学说,后世医家又进一步探讨完竣,并提出了丰富的中医苍老理论,进而形成较为完好的中医苍老理论体系4.1先天禀赋说这一学说从整体观念动身,强调人的苍老进程和寿命长短取决于先天禀赋,即父母的遗传基础《灵枢天年》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基墙高以方……百岁乃得终”。

所谓基、楯、基墙即指父母的身体基质,这说明中医学自古就很重视遗传因素对苍老和寿命的影响后世医家进一步继承并予以进展,都认为人的寿命与其先天遗传有关这一理论与现代基因遗传理论全都[2] 3.2阴阳失衡说阴阳之间的变化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依据,同时也是生命生长、发育、苍老以至死亡的根本缘由机体苍老的过程也就是阴阳失去平衡,展露偏盛偏衰或阴阳两虚的过程《素问怄气通天论》言:“生之本,本于阴阳……此寿命之本也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阴阳逐步失去平衡,阴阳虚损,加速苍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3.3气血失和说气血调和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基础《灵枢营卫生会》说:“壮者之气血盛……故昼精而夜瞑,老人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气不和而引起苍老,“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多种缘由而致气血不和、血气衰少、血脉不通,则导致人体的苍老 3.4脏腑虚损说人的生命现象是以人体脏腑功能及其之间协调为基础的反映,人的生老病死均与各脏腑功能的强弱盛衰息息相关《灵枢天年》说:“五脏结实……故能长期。

苍老是一种全身性、进行性衰弱的状态,脏腑虚损为苍老主要成因,五脏皆衰是苍老的最终的整体特征 3.5精气神的亏虚精气神虚衰:中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是生命的根本,其状态标志着一个人的健康,精充、气足、神旺即是健康,精亏、气虚、神萎则苍老《灵枢本藏篇》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气化减弱:气化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伴随年龄的增长,脏腑气化功能日趋低下,无论任何一个脏(腑)气化异样都可最终导致三焦整体气化失常,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不畅,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低下,进而导致或加速苍老韩景献认为三焦气化失常是苍老的根本机制[3]元气亏虚:元气是激发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和原动力清代徐灵胎提出:人的生、长、壮、老、已“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气也”程静等认为元气与苍老亲密相关,顾护元气是延缓苍老的关键[4]精血津液虚衰:中医学认为,苍老与精血耗竭亲密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苍老的机理在于肾中精血和真元的耗竭,随着年龄增加,首先是精血不断衰耗,继之气虚、神散、形坏等诸老态至矣。

3.6痰浊瘀血说中医同时重视五脏虚损所致病理产物痰浊、瘀血,认为其为导致机体苍老的因素侯俊林认为痰瘀是苍老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可加速苍老进程,是导致人体苍老的重要因素[5]因此,笔者认为,苍老的机理可概括为先天和后天两方面,虚和实两大类人的苍老进程和寿命长短取决于先天禀赋,即父母的遗传基础;同时强调后天的重要性,后天因素致衰的机理有阴阳失衡说、气血失和说、五腑虚损说、精气神的亏虚说和痰浊瘀血说虚为脏腑、阴阳、精神气血津液的亏耗,并且以肾脾虚损为主实主要是瘀血痰浊虚实夹杂是导致苍老的最重要的基本病机,本虚是苍老的本质,以肾虚和脾虚为主,标实是苍老的征象,为痰瘀互结,其发生率与脏腑虚证呈正相关,并随增龄呈正相关增长而这种虚实夹杂的病理转变是一种由轻到重,由单一到繁杂的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 :梁治学 胡燕 单位: 甘肃医学院 5 / 5。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