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旧时王谢堂前燕全诗《励志名言》诗词名句

金诺****简谱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KB
约3页
文档ID:274089941
旧时王谢堂前燕全诗《励志名言》诗词名句_第1页
1/3

旧时王谢堂前燕全诗《励志名言》诗词名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全诗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原文: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1、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3、花:作动词用,即开花的意思   4、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   5、王谢:东晋时声望、权势最显赫的王导、谢安两大贵族世家   6、寻常:普通   诗意:   野花在朱雀桥边遍地盛开着,乌衣巷口夕阳正在西落,映照着失望与凄凉,昔日的辉煌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飞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   赏析:   《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 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 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 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 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 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 “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本来,鼎 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 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句:“旧时 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 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 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 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象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 之其后果至焉。

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 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 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