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说课讲解

上传人:1980****057 文档编号:273556707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说课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说课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说课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说课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说课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说课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说课讲解(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说课讲解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 1、论述“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 “无痰不作眩”出自丹溪心法 病机:过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脾失健运,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所致。 表:眩晕而头重如蒙,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治痰为先。 “无虚不作眩”出自景岳全书 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气血亏虚,房劳伤精,以致老年肾亏,造成体内精气血的亏虚,以致髓海不足清窍失养而形成的眩晕病症。 证以眩晕动则加剧,劳则即发为特点,属虚证,补虚为主 2、消渴病的三多症状,上、中、下之分。 (1)肺燥,多饮,上消胃热,多食,中消肾虚,多尿,下消 (2)辩标本 本病以阴虚为本,燥

2、热为标,两者各有侧重,互为因果,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长者阴虚燥热忽见,日久阴虚,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 (3)三多一少,消瘦为基本临床表现,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证后见并证,少数患者相反。 消渴辨证要点:1辨病位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情长短及病情轻重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阴虚为主,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3辨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为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

3、,易发诸多并发症为另一 特点,多数患者先见本证再见并发症,少数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本证不明显,常因心脑病症等为线索,最后确诊本病。 3、阳黄湿重于热症状治法代表方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不及热重于湿鲜明,身困、痞满、恶心呕吐、腹胀,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4、痹证治疗原则 (1)痹症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气机为基本病机,治疗以驱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2)痹症治疗:养血活血,治寒温阳补火,治湿健脾益气,久痹正虚者扶正补肝益气血 5、中风病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有啥区

4、别 (1)中经络病浅、病轻,无神志改变,仅表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 (2)中脏腑病深、病重,主要表现神志不清,猝然昏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失语 (3)鉴别关键:有无神志昏迷 6、痹症的临床分型及各自特征 (1)行痹:疼痛游走不定(2)痛痹:疼痛剧烈,遇寒则甚,得热则缓(3)着痹:疼痛、重着肿胀麻木 7、肺胀主要病理因素及关系如何 (1)病理因素:痰浊、水饮、瘀血 (2)痰从寒化则成饮,饮溢肌表则为水。 (3)痰浊久留,肺气郁滞,心脉失畅则血郁为瘀 (4)瘀阻血脉,“血不利则为水” (5)一般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见痰浊、水饮、瘀血错杂相见 8、阳水和阴水如何从病机、病位

5、、临床症状鉴别 (1)阳水病位在肺脾,病机: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运化所致 (2)阳水水肿起于眼睑头面,由上及下延及全身,兼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属实热表证。 (3)阴水病位在脾肾,病机: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 (4)阴水水肿多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兼有神疲气怯,小便少,大便溏泻,属虚寒里证。 9、血证的治疗原则 治气、治火、治血 (1)治火:火热熏灼损伤脉络是血证最常见的病机,根据虚实不同,实火当以清热泻火为主,虚火当以滋阴降火为主 (2)治气:气为血帅,气能统血,血与气休戚相关,实证当以清气降气,虚证当以补气益气。(3)治血:根据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活

6、血止血的方药 10、内伤发热的定义并分述各型内伤发热的机理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的病症。(1)肝经郁热气郁化火而发热或肝火内动以致发热 (2)瘀血阻滞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因血虚失养而引起发热 (3)内湿停聚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内伤发热 (4)中气不足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也称气虚发热 (5)血虚失养久病心肝血虚,脾虚不能生血,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失于濡养。血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因而引起发热。 (6)阴精耗伤素体阴虚,热病日久,耗伤阴液,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

7、能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热 (7)阳气虚衰寒症日久,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气亏虚,以致火不归原,虚阳外浮而引起发热。 11、肺痈的临床分期、治法、方药 (1)初期:治法:疏散风热,清热化痰方:银翘散加减 (2)成痈期: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方: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3)溃脓期:治法:排脓解毒方:加味桔梗汤加减 (4)恢复期:治法:清养补肺方: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12、“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治疗原则:温化为原则 (2)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 (3)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 (4)邪饮壅盛,其证属实,可根据停积部位不同,发汗、攻逐、分利 (5)阳虚而饮

8、邪不甚之微饮,则以健脾温肾为主。 13、冷哮证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困难,胸膈满闷如塞,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面青,舌白滑,脉浮紧。 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生气阻,肺失宣降。 治法:宣寒散肺,化痰平喘。 代表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组成:麻黄,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枣甘草。 14、热哮证 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好发于夏季,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定喘汤或越pi汤加半夏汤加减 组成: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

9、苏子,白果,甘草。 15、哮证与喘证的鉴别 两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证状。16、实喘风寒壅肺证 证机概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 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组成:麻黄,紫苏,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 17、喘证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责之 肺、肾两脏,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 18、惊悸与怔仲 惊悸多与情绪有关,多为阵发性,病来

10、迅速,病轻,实证多,可自解,不发如常人。怔忪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多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不愈,亦可形成怔忪。 19、胸痹的诊断依据 (1)患者多见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通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肩内侧等部位。 (2)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以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20、心阻瘀血证 证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血

11、府逐瘀汤加减 组成: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牛膝、当归、生地、降香、郁金。 21、如何理解胃痛治疗中的通法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辩证施治。邪胜以驱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当驱邪扶正并举。 虽有“通则不痛”之说,但绝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法,要从广义上理解和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所谓“通字须究阴阳”。属于胃寒者,散寒即为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22、泄泻的诊断依

12、据 (1)、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数次以上。 (2)、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 (3)、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或情志等因素诱发。 23、泄泻与痢疾的鉴别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薄,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泄泻的治疗大法为运脾化湿。 24、中风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

13、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病因:1、内伤积损 2、劳欲过度 3、饮食不节 4、情志所伤 5、气虚邪中 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治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 辨证要点:(1)、辨中经络,中脏腑(2)、中脏腑闭证于脱证(3)、闭证辨阳闭和阴闭(4)、辨病期 中经络以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形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驱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气虚络瘀证 肢体偏枯不用,

14、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病机:气虚血瘀,脉阻络痹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方:补阳还五汤 药物组成:补阳还五赤芍药,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25、阳黄急黄阴黄: 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26、试述六种淋证的临床表现 淋证以小便短赤,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特点。 (1)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发热,腰痛拒按。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方:八正散 (2)石淋:小便排出砂石样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伴尿道拘急疼痛,或腰绞痛难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